特朗普還在觀望,馮德萊恩已搶先動身。
啟程之前先提三個要求,但這次中國沒有熱情歡迎。
直接亮出底牌,寸步不讓。
她本想先聲奪人,卻被中方當頭一棒。
7月24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將與歐洲理事會新任主席科斯塔一同訪華。
這是馮德萊恩在其本屆任期內第二次訪華,但這一次的背景與之前大不相同。
當前中歐關系正處于一個敏感期,經貿摩擦、地緣政治、安全擔憂多重交織。
在出訪前,馮德萊恩已亮出底牌。
7月8日,她在歐洲議會發表演講,此次行程設定了三項前提。
包括中俄關系、中國的產能問題以及稀土出口政策。
她要求中方“停止支持俄羅斯”,批評中國產能過剩損害歐洲工業安全,敦促取消稀土出口許可制度,回歸所謂的“自由貿易”。
中方則第一時間作出回應,態度清晰強硬,拒絕接受任何預設前提。
在中方看來,中俄之間的合作不針對第三方,不容干涉。
所謂產能過剩說法缺乏依據,中國產品競爭力來自于技術和規模優勢。
至于稀土出口,則出于資源保護、環保和安全等正當理由,符合國際通行做法。
顯然雙方在多個核心議題上分歧嚴重,立場難以調和。
但中歐作為全球最重要的兩個經濟體,彼此經濟聯系依舊緊密。
2024年中歐貿易總額超過8500億美元,歐洲是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中國則穩居歐盟最大商品供應國。
這也導致中歐關系呈現出合作與競爭交織的復雜狀態。
一方面,歐洲越來越警惕對中國的經濟依賴,尤其是在新能源、電動車、鋼鐵等領域。
不斷發起反傾銷調查并加強對中企審查,
另一方面,在環保、數字經濟、AI等新興領域,歐盟又需要與中國保持合作以維持全球競爭力。
歐盟內部的對華態度并不統一。
德國、法國傾向于務實合作,但部分東歐國家更為保守甚至強硬。
這種內部分裂導致歐盟對華戰略時常搖擺,既希望依賴中國市場和供應鏈,又不斷推出限制性政策。
中國則更強調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推動合作,不接受單方面施壓。
這種分歧,使中歐關系更像是有限度的博弈與選擇性的合作并存。
這場訪問對馮德萊恩個人也意義重大。
她已被提名連任歐盟委員會主席,中歐互動的成果將影響其政治聲望與國際影響力。
此行不僅是為歐盟尋找經濟利益的平衡點,也是為未來對華政策定調。
未來的中歐關系不知道將如何發展。
但理念差異不可避免地延伸至貿易、科技、地緣政治等領域,使雙方既合作又較勁。
馮德萊恩帶著三大要求而來,但中方態度堅決,不愿接受預設條件。
7月24日的會晤將成為未來中歐關系的關鍵節點。
無論結果如何,中歐之間的合作與競爭將繼續交織,在全球格局重塑的背景下,為彼此的發展和定位帶來新的挑戰與機遇。
文/編輯:千尋小百科
速看前沿:2025-07-12《馮德萊恩攤牌,訪華前提三項要求,要中國答應,外交部火速回應》
中國新聞網:2025-07-21《馮德萊恩將訪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