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末
搶在特朗普之前,歐理會主席科斯塔和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將于7月24日到訪中國。
然而,面對歐盟兩位主席的聯袂訪問,中方的回應中不僅沒有任何歡迎的表態,反而給了歐盟“當頭一棒”。
那么,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馮德萊恩搶在特朗普之前訪華,是打算和中方聯手嗎?
一頭熱,一頭冷,這趟門敲得太尷尬
馮德萊恩的這次訪問原本被外界看作是中歐關系緩和的一個機會,但中國的回應卻顯得有些冷淡,回應中沒有任何歡迎的表態。
外交部只是提到,這是雙方商定的“例行公事”,甚至連“應邀訪華”這樣的措辭都沒用。
更引人注目的是,峰會時間從原定的兩天被壓縮到一天,這種安排傳遞了一個明確的信號:中國對歐盟的態度已經變得更加謹慎。
要知道這次訪問的背景并不簡單,特朗普即將對歐盟施加貿易壓力,歐盟內部矛盾重重,馮德萊恩此行承載了多重任務,但前景并不明朗。
中方對這次訪問的態度,首先體現在對歐盟近期行為的直接批評,過去一段時間,歐盟對中國企業和銀行實施了一系列制裁,理由包括所謂“支持俄羅斯”等。
對此,中國外交部明確表示,這些制裁沒有國際法依據,也沒有聯合國安理會的授權,屬于“非法單邊制裁”。
中方不僅反對這些措施,還警告將采取必要行動維護自身利益,這種“當頭一棒”的表態,與峰會安排的低調處理形成了呼應。
至于峰會時間被壓縮到一天,意味著中國更傾向于把這次會面當作一次工作會談,而不是高調的外交活動。
這樣的安排表明,中國愿意談,但前提是歐盟必須拿出誠意,而不是繼續一邊合作一邊施壓。
最關鍵的是,歐盟現在的處境并不輕松,內部矛盾讓這個27國的聯盟顯得步履維艱。
馮德萊恩在這次訪華中的角色顯得尤為復雜,她面臨的壓力不僅來自歐盟內部,還來自大洋彼岸的美國。
特朗普已經明確表示,將從8月1日起對歐盟商品加征30%的關稅,這對經濟本就疲軟的歐盟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在這種背景下看馮德萊恩,她的很多行為就不再那么難以理解,她力推對華“去風險化”,本質是給中美脫鉤的戰車再加一把油。
她以所謂“援俄”為名制裁中國企業,是在替美國的遏制戰略打前站,甚至在美國威脅要對歐洲汽車加征關稅時,她還忙著勸說歐盟內部不要搞報復。
這些操作,樁樁件件都像是把歐洲的后路堵死,再把鑰匙恭恭敬敬地遞到美國人手上。
說她是“美國的代理人”,或許簡單了些,她更像一面鏡子,照出的是歐洲一部分政治精英集體的影子。
這群人成長于冷戰的余暉之下,骨子里信奉“大西洋聯盟”是歐洲唯一的安全依靠。
而馮德萊恩的個人履歷,尤其是“大西洋之橋”協會的背景,讓她天然地站在了親美陣營。
我們不當“牌”,也不陪你打牌
面對這樣一個擰巴的歐盟,中方的“冷淡”其實是一種清醒。
我們看得太明白了:歐洲在經濟上離不開中國這個龐大的市場和穩定的供應鏈,但在政治和安全上,卻又不得不跟著美國的指揮棒起舞,時不時地還要對中國指手畫腳,以示“政治正確”。
這種“既要又要”的投機心態,決定了中歐之間很難有真正的戰略互信。
中方需要的是平等互利的伙伴,而不是一個想把中國當成平衡美國的籌碼,同時又在背后提防你的“搖擺人”。
所以,中方的當頭一棒,就是劃下了一條清晰的底線:生意可以談,但想把經貿問題政治化,拿烏克蘭問題來道德綁架,對不起,此路不通。
這是一種戰略定力,任憑世界風云變幻,中國有自己的節奏和原則,我們不愿成為別人牌局里的那張牌,自然也懶得奉陪一場注定不會有結果的牌局。
未來,中歐關系要想取得突破,歐盟需要做出更多的政策調整,如果繼續在美中之間搖擺,只會讓自己陷入更大的被動。
反觀中國,已經明確了自己的底線和方向,合作的大門依然敞開,但前提是歐盟必須拿出實際行動。
無論是放寬對華貿易限制,還是在全球治理上展現更大的誠意,這些都是中歐關系向前邁進的關鍵。
信息來源:
1.澎湃新聞關于“全球前瞻|歐理會主席、歐委會主席即將訪華,出席第25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的報道
2.環球網關于“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將舉行,中方這樣評價當前中歐關系”的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