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仍在觀望,馮德萊恩卻已率先行動。
出發之前,她提出三項條件,但這一次,中國并未給予熱情回應。
中方態度明確,立場堅定,不作任何退讓。
她原希望以強勢姿態贏得先機,卻遭遇中方強硬回擊。
7月24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將與歐洲理事會新任主席科斯塔共同訪華。
這是馮德萊恩本屆任期內第二次踏上中國土地,但此次行程的背景與以往大相徑庭。
當前中歐關系正處于一個關鍵階段,經貿爭端、地緣政治博弈、安全疑慮交織并存。
在出發前,馮德萊恩已公開表明立場。
7月8日,她在歐洲議會發表講話,為此次訪華設定了三項前提條件。
議題涵蓋中國與俄羅斯的關系、中國產能過剩問題以及稀土出口管制。
她呼吁中方“停止對俄支持”,指責中國產能過剩威脅歐洲產業安全,并敦促取消稀土出口限制,恢復所謂“市場自由”。
中方迅速回應,態度明確而堅定,拒絕接受任何外部強加的條件。
中方強調,中俄合作不針對任何第三方,不容外部干涉。
關于產能過剩問題,中方指出,這種說法缺乏事實依據,中國產品的競爭力源于技術實力和規模效應。
至于稀土出口政策,中國指出,這是基于資源保護、環境保護和國家安全的合理舉措,符合國際通行做法。
顯然,雙方在多個核心議題上存在重大分歧,短期內難以彌合。
然而,作為全球兩大重要經濟體,中歐之間的經濟紐帶依然牢固。
2024年,中歐貿易總額突破8500億美元,歐洲是中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而中國則連續多年穩居歐盟最大商品來源地。
這種緊密的經濟聯系使得中歐關系呈現出合作與競爭并存的復雜格局。
一方面,歐洲對中國的經濟依賴日益引發擔憂,尤其在新能源汽車、鋼鐵、光伏等關鍵領域。
不斷升級的反傾銷調查和對中企投資的審查表明其防范意識增強。
另一方面,在環保、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歐盟仍需與中國合作以維持全球競爭力。
歐盟內部對華立場并不一致。
德國與法國更傾向于務實合作,而部分東歐國家則持更為保守甚至強硬的立場。
這種分歧導致歐盟對華政策時常搖擺不定,既希望借助中國市場與供應鏈,又頻繁出臺限制措施。
中國則始終堅持在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礎上推進合作,反對任何形式的單方面施壓。
這種理念差異,使得中歐關系更像是一種有限度的博弈與有選擇的合作并存。
此次訪華對馮德萊恩個人而言意義非凡。
她已獲得連任歐盟委員會主席的提名,中歐互動的成效將直接影響她的政治聲望與國際影響力。
此行不僅關乎歐盟在經濟利益上的權衡,也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未來歐盟對華戰略的走向。
中歐關系未來將如何演變尚難預料。
但可以預見的是,雙方在理念上的差異將繼續滲透到貿易、科技、地緣政治等多個領域,形成合作與博弈并存的新常態。
馮德萊恩帶著三項要求而來,但中方態度堅決,拒絕接受任何預設條件。
7月24日的會晤將成為未來中歐關系走向的重要風向標。
無論結果如何,中歐之間的互動將繼續在合作與競爭之間尋找平衡,在全球格局重構的背景下,為雙方帶來新的挑戰與機遇。
速看前沿:2025-07-12《馮德萊恩攤牌,訪華前提三項要求,要中國答應,外交部火速回應》中國新聞網:2025-07-21《馮德萊恩將訪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