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北京將迎來兩位歐洲“大人物”,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開啟訪華之行。習主席將會見兩位領導人,國務院總理李強將與二人主持第二十五次中歐領導人會晤。
此次會晤正值中歐建交50周年,為雙方總結關系發展經驗提供契機。但與此同時,中歐關系最近也出現一些“低氣壓”,需要直面新的波折和挑戰。
分析認為,中歐關系將變得更重要也更復雜,雙方正在尋找既堅守初心又適應國際形勢新變化的相處模式。這種調適仍在進行之中。
兼具歷史和現實意義
科斯塔與馮德萊恩此行,將是繼上月中國外長王毅訪問歐洲后中歐舉行的又一次高層對話,也是中歐最高級別的政治對話。這一始于1998年的對話機制對中歐關系起到戰略引領作用。
外界注意到,在領導人會晤前夕,中歐關系遇到“氣流”,積極面和消極面并存。
一方面,多位歐洲有識之士堅信,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雙方應當鞏固伙伴定位,使中歐關系更加堅韌自主。因為他們看到,50年來中歐合作為近20億中歐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福祉——貨物貿易額超過7800億美元,雙向投資存量增長至約2600億美元……
這種相向而行還在繼續。日前,中方和歐洲議會決定同步全面取消對相互交往的限制,為中歐全面恢復立法機構交往鋪平道路。
但另一方面,中歐近期也在多個問題上出現分歧:從一些歐洲領導人的對華鷹派言論,到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征收反補貼稅,再到歐洲對俄第18輪制裁方案中涉及中國實體……這些都為中歐關系蒙上陰影。
就連此次會晤安排本身,也顯得一波三折。有消息稱,峰會日程原定兩天,歐洲領導人參訪地包括北京與合肥,后被縮短至一天。
“在‘金婚’到來之際,真不知該祝福,還是該小心。”大西洋理事會高級研究員瓦爾博納·澤內利如是說。那么,應當如何看待此次會晤?
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表示,此次中歐高層互動既有歷史背景,又有現實意義。
歷史背景方面,今年是中歐建交 50 周年,也是二戰結束、聯合國建立 80 周年。中歐都希望、并且需要從歷史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明確雙邊關系基本原則。
在崔洪建看來,中歐需要秉持50年前的建交初心。50年前,雙方基于開放與合作的需要,沖破冷戰隔閡做出歷史性決定。而在當下,歐洲相當一部分人對“地緣政治回歸”“大國博弈重啟”的感受強烈。中歐應當堅持進步的歷史觀,共同反對“新冷戰”,推進大國協調和良性互動。
現實意義方面,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國際形勢變亂交織,單邊主義、霸凌行徑嚴重沖擊國際秩序和國際規則。中歐作為當今世界的兩大力量、兩大市場、兩大文明,更需在世界格局變化中明確中歐關系的獨特價值,將雙邊意義提升至全球和戰略層面。
崔洪建指出,中歐領導人機制本身就是中歐合作意愿增強的產物,與其他高級別對話共同組成對話框架,具有“管總”作用,體現政策連續性、系統性,也體現中歐關系的成熟穩定以及規劃性。此次領導人將以它為抓手,把握合作機遇,妥處分歧摩擦。
更要從“方法論”著手
據歐洲理事會信息,會晤的重點議題將是雙邊關系及全球地緣政治挑戰。此外,雙方領導人還將討論如何確保“更加平衡、互惠互利”的貿易關系,以及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和綠色轉型等雙方共同關心的議題。
有評論指出,復雜形勢下,中歐要談的問題可謂“一籮筐”。但越是這樣,越有必要跳出具體問題本身,從解決問題的“方法論”著手。
崔洪建表示,當前中歐關系中出現了幾對矛盾,首當其沖的是如何解決認知差異問題。或者說,如何正確地認識歷史,把歷史觀與解決當前問題更好地結合起來。這可能是本次會晤中最受關注的議題。
在崔洪建看來,歐方近10年持續調整對華政策,甚至出現片面夸大競爭并試圖固化、擴大競爭的趨勢。雙方實力對比變化(如中國成為第二大經濟體)被歐方視為政策調整依據之一。
中方則傾向于正面、全面、長期地看待歷史,強調把競爭因素放在合適位置來對待,實現競爭向合作轉化,使其不影響中歐關系基本面。
正如一些評論所指出的,一系列合作案例和數字已證明,中歐的互利合作有力地促進了彼此發展進步,“誰占便宜誰吃虧”的敘事,本質上是對歷史的扭曲。
例如,所謂“中歐貿易不平衡”,事實是在華歐企近40%的出口量返銷歐洲,可以說“順差在中方、利潤在歐方”,而且歐盟對中國長期保持服務貿易順差。
再如,所謂“中國市場開放不足”,事實是歐洲產品在中國市場占據高份額,如空客市場份額從2008年約20%增至目前的超過50%,歐洲化妝品企業出口的三分之一唇膏銷往中國。
有人熱炒所謂“中國稀土出口管制”,事實是稀土出口從來不是、也不應成為中歐之間的問題;而且中方主管部門已為歐洲企業設立“快速通道”……
崔洪建指出,中歐除了解決相互認知問題外,還要在政策上重新尋找互動的邏輯,重塑共識。
“雙方對此次會晤均未設定不切實際的成果預期。要解決中歐關系中的復雜問題,不能畢其功于一役。”崔洪建說,“只要能在立場、認知和未來方向上建立基本共識,就是一大成果。后續問題可以放到70多個對話機制中去溝通和交流。”
更重要也更復雜
談及中歐關系的前景,崔洪建認為,未來中歐關系的基本“面相”是,更重要也更復雜。
雙方尋求找到既堅守初心又適應國際形勢新變化的相處模式。這種調適仍在進行之中。包括如何平衡“基本面”與“變化面”,把握“合作”與“競爭”的主次,協調“內生動力”與“外部影響”。
美國因素也是探討中歐關系時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近日有輿論稱,歐盟正處于兩難境地:一方面希望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而美國正在向其施壓,要求對華采取更強硬立場;另一方面歐盟又需要維持與中國的穩定關系。
崔洪建認為,中美歐三邊關系可以從三個維度看。
第一,處理中歐關系時,首要原則是將這組雙邊關系的獨特價值和內生動力體現出來。中歐關系不針對、不依附,也不受制于第三方,中國支持歐洲戰略自主。
第二,中歐要妥善應對來自第三方的影響。歐盟最近出現的問題,一個癥結在于沒有處理好中美、歐美關系變化對中歐關系的影響,沒有真正找到發展對華關系的獨立意志和獨立政策。
第三,各方也要處理好世界格局的變化。中美歐作為世界上前三大經濟體,對于全球治理和地區問題應展現更多擔當,三方良性互動是破解全球治理赤字的關鍵。
“將上述三個層面的關系把握好,中美歐關系才會出現基本穩定和良性互動的態勢。”
(編輯郵箱:ylq@jfdaily.com)
原標題:《深度 | 明天,中歐領導人會晤,中歐關系在調適中尋找初心》
欄目主編:楊立群 文字編輯:楊立群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張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