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01
“建華,你媽她……”電話那頭父親的聲音有些發顫。陳建華正在整理剛從銀行取出的現金,一疊疊嶄新的百元大鈔在指間滑過,發出輕微的沙沙聲。
“咋了?”他隨口問,眼睛還盯著桌上那本嶄新的房產證,封面是喜慶的紅色。
“她說想見見你幾個姐姐。”
“讓她們回來唄。”建華語氣敷衍,目光在房產證上多停留了幾秒。
父親沉默了好一陣,最后只撂下一句:“算了,當我沒提。”
三月的南方小城還帶著點春寒,空氣里夾雜著濕氣。陳家老宅門前的老槐樹剛冒出幾片嫩葉,遠處推土機的轟隆聲已經響了快一個月,整個老街都被拆遷的灰塵籠罩著。
陳建華從城里趕回老宅,西裝筆挺,手里拎著個黑色公文包。他推門進屋,看到父母坐在堂屋里,面前攤著一堆文件,紅章在紙上格外刺眼。
“九百萬。”父親陳國強說這個數字時,聲音低得像怕驚動了誰。
建華點點頭,沒啥表情。這數字他早知道,拆遷辦來量房子時他就在旁邊。老宅地基大,還有幾間老平房,按新政策算,確實能拿這么多。
母親李桂蘭的手在桌上輕輕摩挲著那份《拆遷補償協議》,手指有些抖。她快七十了,手背上青筋凸起,皺紋里藏著歲月的痕跡。
“都給你。”李桂蘭說,聲音干澀。
建華沒推辭,甚至沒表現出半點驚訝。他從包里掏出一份早就備好的《財產贈與協議》,擱在父母面前。“簽個字就行。”
陳國強拿起筆,簽下名字,字跡歪歪扭扭,不復當年的利落。李桂蘭接過筆,猶豫了一下,也簽了。
屋里安靜得能聽見彼此的呼吸。外面推土機的聲音還在響,偶爾夾雜著瓦片落地的脆響。建華收好協議,起身要走。
“你幾個姐姐……”李桂蘭突然開口。
“她們有啥意見?”建華停下腳步,轉頭看母親。
“沒啥意見。”李桂蘭搖搖頭,“就是……”
“就是啥?”
“沒事。”
建華走后,老兩口坐在堂屋里,半天沒說話。夕陽斜照,屋里光線漸漸暗下去,誰也沒起身去開燈。
那天晚上,李桂蘭給六個女兒挨個打了電話。
大女兒芳在深圳,接電話時正忙著給孩子做飯。“知道了,媽。”她語氣平淡,沒多說一句。
二女兒萍在無錫開了個小賣部,電話里夾雜著顧客討價還價的嘈雜。“挺好,媽。錢給建華也正常,他是家里獨苗。”
三女兒霞嫁到江西,丈夫在外跑貨車,她獨自在家帶倆娃。“媽,我知道了。你們身體還好吧?”
四女兒蓉在廣州做家政,住在雇主家,接電話時壓低了嗓音:“媽,我這會兒不方便說。”
五女兒麗在杭州開了家美甲店,生意還行。“九百萬?不少啊。給建華也沒啥問題。”
小女兒雯還沒結婚,在上海做白領。“媽,你和爸以后跟建華住吧,他那房子大。”
打完六個電話,李桂蘭放下手機,臉上沒啥表情。她走進廚房,熱了碗昨晚剩的稀飯,端給陳國強。
陳國強喝著稀飯,問:“她們都說啥?”
“都說挺好。”
“那就好。”
兩人沒再吭聲,只有勺子碰碗的輕響在廚房里回蕩。
02
四月初,陳國強七十大壽。
建華早早在城里最好的酒店訂了三十桌。他開著新買的寶馬車去接父母,車停在老宅門口,引來不少鄰居圍觀。
“建華這車得大幾十萬吧?”
“人家現在有錢了,九百萬呢!”
“這小子從小腦子活,現在多有出息!”
建華下車,幫父母拉開車門。李桂蘭穿了件新買的灰色外套,陳國強穿著建華給他買的西裝,倆老人坐進車里,顯得有點局促。
酒店包廂布置得喜氣洋洋,紅色橫幅上寫著“祝陳國強老先生七十大壽”。建華還請了司儀和樂隊,場面挺氣派。
親戚朋友陸續到場,帶著禮金和祝福。建華忙著招呼,臉上笑得像朵花。他特意留了六桌給姐姐們,位置安排在最前頭。
十一點,宴席開場。司儀拿著話筒喊:“各位親朋好友,今天咱們齊聚一堂,為陳國強老先生慶七十大壽……”
陳國強坐在主桌上,不時朝門口瞅。李桂蘭低頭捏著茶杯,半天沒喝一口。
“現在有請壽星的兒女們上臺,給老先生敬酒!”司儀的聲音在包廂里回蕩。
建華站起身,走到父母身邊,舉起酒杯,對著話筒說:“謝謝大家來給我爸慶生……”
話說到一半,他頓住了。包廂里安靜得掉根針都能聽見,所有人都等著他繼續。
“我幾個姐姐今天有事,沒能過來。”建華硬著頭皮說,“不過她們讓我代她們祝福爸長壽。”
底下開始有人小聲議論。
“六個姐姐一個都沒來?”
“這也太不像話了吧。”
“女兒就是這樣,嫁出去就不是自家人了。”
“還是兒子靠譜。”
建華臉有點發燙,也不知道是酒喝多了還是尷尬。他一口干了杯里的酒,坐了下來。
宴席辦得很熱鬧,賓客們吃得開心,禮金也收了不少。可那六張空蕩蕩的桌子,像六塊無聲的牌匾,讓整個宴會廳顯得有點怪。
晚上回家,建華坐在客廳里數禮金。李桂蘭在廚房收拾,陳國強看電視。
“媽,她們真忙到連爸的生日都來不了?”建華突然問。
李桂蘭停下手里的活,背對著他說:“都有事。”
“啥事這么重要?”
李桂蘭沒吭聲,繼續洗碗。
建華又喝了幾杯,酒勁上來,話也多了:“我看她們就是嫌咱家以前窮,現在有錢了又眼紅。女人就這樣,小心眼。”
陳國強關了電視,起身回房,經過建華時拍了拍他肩膀:“早點睡吧。”
“爸,我說得對不對?”建華抬頭問。
陳國強沒回答,徑直回了臥室。
客廳里只剩建華一人,他看著茶幾上那堆禮金,心里有種說不出的滋味。
03
芳是老大,今年四十六了。她十七歲就嫁了人,嫁給村里一個修車的。當時建華剛上初中,家里交不起學費,就拿芳的彩禮錢供他讀書。
芳的婚禮簡單得不行,就在家里擺了兩桌。李桂蘭給了她一個紅包,里面裝了三十塊錢。“這是媽給你的壓箱錢。”李桂蘭說。
三十塊錢,那會兒也不算多。芳收下,沒多說啥。
婚后第二年,建華考上縣里的重點高中,學費比初中貴不少,家里又沒錢。芳回娘家時,李桂蘭跟她商量:“芳,你看能不能幫幫忙……”
芳二話沒說,把攢的錢全掏出來,一百五十塊。“夠不夠?不夠我再想辦法。”
建華高中三年,芳前前后后掏了不少錢。她自己的倆孩子穿的都是別人家不要的舊衣服,可每次建華回家,她總塞點零花錢給他。
建華考上大學那天,全家樂開了花。芳特意買了只雞,燉了湯給建華補身子。“大學生啊,咱家出了個大學生!”她笑得合不攏嘴。
大學四年,芳又出了不少力。她開始養豬種菜,省吃儉用,就為了多給弟弟寄點錢。
建華大學畢業,在城里找了份工作。第一個月發工資,他給芳買了件外套,花了一百塊。芳收到時眼眶紅了,她從沒穿過這么貴的衣服。
后來建華結婚,買房差四萬塊。李桂蘭又找上芳:“芳,你弟弟要結婚了……”
芳把自己攢的錢全拿出來,還跟親戚借了兩萬。“夠不夠?不夠我再想辦法。”她還是那句老話。
建華的婚禮辦得風光,在城里最好的酒店擺了二十桌。芳一家四口坐在角落,穿著最普通的衣服,看著弟弟和弟媳接受祝福。
婚禮后,建華給了芳一個紅包,里面五百塊。“姐,這是我一點心意。”
芳沒推辭,她知道這錢她得拿著。回家的路上,她算了算,這些年為弟弟花的錢,少說也有三萬多。五百塊,連零頭都不夠。
但芳沒抱怨過。她覺得弟弟是家里獨苗,理應多幫襯點。
直到拆遷款的事。九百萬,全給了建華,六個姐姐一分沒得。
芳聽到這消息時,正在廚房刷碗。她停下手,愣了好久。
不是因為錢,而是那種被徹底忽略的感覺。好像她這些年的付出,在父母眼里啥也不是。
萍是老二,比芳小兩歲。她的命和芳差不多,也是為了供弟弟讀書早早嫁了人,去了無錫。
萍的丈夫老實,在廠里打工。兩口子日子過得緊巴巴,但也湊合。萍在家帶孩子,偶爾做點手工活貼補家用。
建華上大學時,萍也出了不少力。她把手工活的錢都寄回家,有時候一個月能寄一百多。
萍的女兒六歲時得了急性肺炎,住院要交三千塊押金。萍一家拿不出這錢,她打電話給李桂蘭,想借點錢救急。
“媽,我實在沒辦法了,孩子病得厲害。”萍在電話里哭。
李桂蘭沉默半天,說:“家里也沒錢,你再想想辦法吧。”
萍最后找同事借了錢,女兒的病治好了,可她欠了一堆債。半年后,她聽說建華買了輛新車,花了十五萬。
萍沒吱聲,只是默默還債。
霞是老三,嫁到江西農村。丈夫常年在外跑貨車,她在家種地帶孩子,日子過得苦。每年過年,她還是會給家里寄點錢。
霞的兒子上高二時成績很好,老師說他有希望考985。可高三那年,霞丈夫摔斷了腿,干不了活,家里斷了收入,兒子差點輟學。
霞帶著兒子回娘家,求父母幫忙。她跪在李桂蘭面前:“媽,借我一萬五,孩子畢業后肯定還你。”
李桂蘭看著跪在地上的女兒,心里也不好受。但她還是搖頭:“霞,媽不是不幫,家里真沒錢。”
“媽,建華不是剛買了房子?他肯定有錢。”
“那是你弟弟的錢,媽管不了。”
霞沒借到錢,兒子最后真輟了學,現在在城里工地搬磚,一個月掙四千多。
蓉是老四,在廣州做家政。雇主家條件好,對她還不錯。她每月工資五千,除去生活費,剩下的全寄回家。
蓉的孩子從小跟著爺爺奶奶,她一年只能回去一兩次。每次回家,她都給家里人帶禮物,包括建華和他的妻兒。
蓉在廣州十幾年,見識了不少。她知道啥是真正的有錢,也知道啥是真正的窮。她從不眼紅別人,只希望自己孩子能過得好點。
蓉的女兒上大學時,她把所有積蓄都掏出來。學費、生活費、住宿費,一年得三萬多。蓉咬牙供著,自己連件新衣服都舍不得買。
女兒畢業后找到工作,蓉松了口氣,想著可以給自己攢點養老錢。可拆遷款的事讓她覺得自己這些年像個笑話。九百萬,她想都不敢想的數字,就這么全給了建華。
麗是老五,六個姐妹里最漂亮的。
她十九歲時很多人追,可她沒急著嫁人,跟著村里的姐妹去了杭州打工。
麗在杭州交了個男朋友,人挺好,兩人感情深,還計劃結婚。可麗意外懷孕,男朋友想讓她把孩子生下來,麗也同意。
她把這事告訴家里時,李桂蘭氣得不行,連夜趕到杭州把她拽回家。“你個死丫頭,沒結婚就懷孕,咱家還怎么做人?”
李桂蘭硬拉著麗去醫院做了人流。麗哭著求母親,說她真心愛那男孩,想結婚生孩子。可李桂蘭不聽,說女孩得干干凈凈嫁人。
手術后,麗身體很弱,躺在床上看著窗外發呆。那男朋友打了很多電話,麗都沒接。后來就斷了聯系。
兩年后,建華的女朋友也未婚先孕。可李桂蘭卻樂呵呵,說這說明建華身體好,能生兒子,還大辦了滿月酒。
麗聽到這事時,正在美甲店給客人做指甲。她的手微微發抖,但臉上還得掛著笑。
雯是老幺,也是最有主意的。她大學畢業后留在上海,在一家外企做市場策劃,收入不錯,見識也廣。
雯小時候看著姐姐們為弟弟犧牲,她暗下決心,絕不走那條路。所以她一直沒結婚,就是想活得獨立。
三年前,雯想開個策劃公司,手頭差啟動資金。她需要五萬塊,打電話給李桂蘭借錢。
“媽,我就是借五萬,公司起來后肯定還你。”
“雯啊,女孩子創啥業?找個好人家嫁了吧。”
“媽,我不缺人追,就是想干點自己的事。”
“家里哪有錢?你爸身體不好,錢得留著看病。”
雯掛了電話,心里不是滋味。她知道家里不是沒錢,是不想借給她。
一個月后,她聽說建華給兒子報了個國外夏令營,花了六萬,就為了讓孩子學英語,見世面。
雯聽到這事時正在加班。她趴在桌上哭了很久,抹干眼淚繼續干活。
后來雯的公司還是開了,靠朋友借的錢,生意做得不錯。可她再沒向家里要過一分錢,也很少回去。
聽到拆遷款的事,雯一點不意外。她早料到會這樣,早就心冷了。
04
五月初,建華用拆遷款在城里買了套大房子,四室兩廳,180平,裝修得像樣板間。他把父母接過來,安排他們住主臥。
家里家具全是新的,冰箱、洗衣Mlachine、空調一應俱全。李桂蘭坐在新沙發上,摸著光滑的皮面,眼神復雜。
“媽,這房子咋樣?”建華問。
“挺好。”李桂蘭點點頭。
“以后你和爸住這兒,啥都不用操心。”
李桂蘭沒吭聲,起身去廚房做飯。新廚房里全是新家伙,電陶爐、微波爐她都不會用。她站在那兒愣了會兒,才開始淘米。
陳國強坐在客廳看電視,55寸的液晶屏畫面很清晰,可他總覺得不如老家的小電視親切。
晚飯時,三人圍著大餐桌吃飯。桌子是實木的,挺氣派,可三個人坐著顯得空蕩蕩。
“爸,媽,你們還缺啥?”建華問。
“沒啥,都挺好。”陳國強說。
“明天我去給你們辦醫保卡,看病也方便。”
“嗯。”
除了這些,桌上沒啥話。李桂蘭吃得少,低頭扒飯。陳國強偶爾夾口菜,也沒啥胃口。
飯后,建華去書房忙工作,陳國強繼續看電視,李桂蘭坐在陽臺上發呆。陽臺寬敞,擺了幾盆花,能看到樓下的綠化帶。
晚上睡覺時,李桂蘭躺在新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床墊軟得不行,她卻總覺得不踏實,想念老家的硬板床和熟悉的臥室。
“睡不著?”陳國強問。
“嗯。”
“我也睡不著。”
兩人沒再說話,靜靜躺在黑暗里。窗外偶爾有車經過,燈光在墻上晃過。
日子一天天過,李桂蘭話越來越少。她的活動范圍就局限在臥室、客廳、廚房和陽臺。建華給她買了不少新衣服,她卻不愛穿,還是穿著舊的。
陳國強適應得快點,學會了用遙控器和電陶爐。他最喜歡下樓去小區門口的棋牌室打牌,跟一群老頭聊聊天,時間過得快。
“你又去打牌了?”李桂蘭問。
“消遣消遣。”陳國強說。
“輸錢沒?”
“沒,贏了三十。”
李桂蘭沒再問,回屋照了照鏡子。鏡子大,能照出全身。她看著自己老去的臉,心里一陣酸楚。
六月,建華的妻子生了第二個兒子。建華樂壞了,又辦滿月酒,又給孩子買各種東西。
李桂蘭抱著小孫子,心里五味雜陳。孩子挺可愛,可她總覺得少了點什么。她想起六個女兒小時候的樣子。
“媽,你咋哭了?”建華看到母親眼角有淚。
“沒啥,高興的。”李桂蘭擦了擦眼角。
“可不是嘛,咱家又添了個男丁,大喜事!”
李桂蘭點點頭,繼續抱著孫子,可眼淚還是止不住。
05
七月中旬的一個下午,建華正在家午睡,門鈴響了。他開門一看,是個快遞員。
“陳建華先生?您的快遞。”
建華接過包裹,看到寄件人寫著:陳雯。是他最小的妹妹,好久沒聯系了。
包裹不大,但挺沉。建華拆開一看,里面是一本厚厚的打印稿,用皮筋綁著,上面還有張便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