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創聲明: 本文系真實案件;但并非新聞,內容均為虛構,來源于官方媒體,因涉及隱私,人名部分為化名,圖片均源自網絡;中國新聞網《安徽蒙城滅門》)
2010年4月9日安徽省蒙城縣。
“爸,媽,有壞人!”
永康門業的這座二層小樓內,一家五口的命運就此被改寫。
血腥彌漫在空氣中, 警方迅速趕到現場,可面對的卻是一個毫無破綻的犯罪現場,沒有指紋、沒有毛發,仿佛兇手從未出現過。
好不容易鎖定嫌疑人,卻發現是一場烏龍,所有線索就此中斷。
難道這起滅門慘案真的要石沉大海,成為無法解開的謎團?
就在所有人都感到絕望之時,一個村民的反常舉動,讓案件峰回路轉。
從毫無線索的絕境,到憑借蛛絲馬跡一步步逼近真相,警方如何突破重重難關,將兇手繩之以法?
讓我們一同回顧這場驚心動魄的破案之旅,探尋隱藏在黑暗背后的真相......
01
2010年4月9日安徽省蒙城縣的夜,黑得濃稠。
晚上10點多蒙城縣公安局的值班室內,安靜得能聽到墻上掛鐘的滴答聲。
突然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猛地響起。
“警察叔叔,殺人了!快來救救我們!”
接起電話,那頭傳來一個孩子帶著哭腔、驚恐萬分的聲音。
值班民警趕忙追問地址,孩子帶著哭音說:“是永康門業,在城郊這邊。”
放下電話民警們迅速行動,跳上警車拉響警笛,朝著永康門業飛馳而去。
永康門業位于城郊,四周是大片廣袤的農田,這座二層小樓孤零零地立在那兒,在夜色中顯得格外突兀。
警車很快到達,可大門緊閉著。
民警們用力敲門,大聲呼喊:“警察!開門!”
但屋里沒有一絲回應。
一種不祥的預感在民警們心頭蔓延開來。
幾個民警相互對視一眼,什么也沒說,順著墻邊的腳手架,手腳并用地翻進了院內。
他們迅速沖向二樓,推開門眼前的景象讓所有人都倒吸一口涼氣。
02
屋內店主戴景輝和他的妻子躺在血泊之中,身體早已沒了動靜,生命跡象全無。
不遠處他們的兒子也倒在一旁,小小的身體蜷縮著,同樣沒了氣息。
幾分鐘前就是這個孩子撥通了報警電話,可最終還是沒能逃過這一劫。
在走廊另一頭,一扇緊鎖的房門前,地上有斑斑血跡,在昏暗的燈光下顯得格外刺眼。
很快增援的民警趕到,他們發現戴景輝的岳父岳母也慘遭毒手,一家五口,就這樣沒了性命,場面慘不忍睹。
警方開始仔細勘查現場,不放過任何一個角落。
在戴景輝夫婦的房間里,一把椅子上搭著一件羽絨服,民警下意識地摸了摸口袋,竟發現里面有三萬元現金。
再一翻找床頭的枕頭下還藏著一萬塊錢。
這讓民警們十分詫異,兇手既然殺人,為何不拿這些錢?
難道兇手的目的不是錢財?
03
整個現場被處理得很干凈,民警們戴著白手套,一寸一寸地查找,卻沒發現任何指紋或可疑痕跡。
更讓人費解的是,在戴景輝妻子張玉的背包里,警方發現了一張名片,名片上有一個清晰的血指紋,經確認是張玉的。
張玉在生命最后一刻,為什么要把這張帶血指紋的名片放進包里?
這名片上的人,和這起案件有什么關系?
是不是她想給警方留下破案線索?
帶著這些疑問,警方迅速鎖定了名片上的人 ——張波,并把他帶回了刑警隊。
04
審訊室里燈光昏黃,氣氛壓抑得讓人喘不過氣。
張波坐在椅子上,神色看上去還算平靜。
面對警方的詢問,他說:“我在蒙城縣做燈具生意好些年了,和戴景輝因為業務往來,關系一直不錯。”
可當問到案發當晚他的行蹤時,張波的眼神開始閃爍,說話也變得吞吞吐吐:“那晚我和朋友一起喝酒,喝了不少,到后面什么都記不清了。”
警方察覺到張波的回答有問題,可又沒有直接證據證明他和案件有關。
沒辦法搜集確鑿證據成了擺在警方眼前最要緊的事。
05
偵查員們再次回到案發現場,他們想著只要兇手作了案,就肯定會留下些蛛絲馬跡。
大家仔細搜尋著每一處可能的線索,不放過任何一個角落,尤其是那些有搏斗痕跡的地方。他們推測,兇手在作案過程中很可能受了傷。
要是能從現場的血跡里分離出嫌疑人的血樣,那案子偵破就有希望了。
不過現場血跡太多太雜,要從中準確分離出嫌疑人的血樣,簡直比登天還難。
但偵查員們沒有放棄,他們彎著腰,拿著工具,一點點地采集、分析。
經過長時間的艱苦努力,辦案人員終于在樓梯側墻上成功分離出了兩份血跡,趕忙送去做DNA比對。
結果出來這兩份血樣和張波的DNA對不上,張波的嫌疑被排除了。
可新的問題又來了,為什么張波的名片上會有死者張玉的血指紋呢?
06
偵查員們又陷入了困惑。
他們重新拿起那張名片,翻來覆去地看,突然想到名片是在張玉的包里發現的。
要是張玉真的想在臨死前指認兇手,為什么還要把按了血手印的名片放回包里?
這太不符合常理了。
偵查員們琢磨著,這很可能是兇手故意設下的圈套,想擾亂警方的偵查方向,把罪名嫁禍給張波。
兇手應該是在張玉死后,從她包里拿出名片,按上血手印,再悄悄放回去的。
同時偵查員們對兇手在戴景輝和張玉身上補刀的行為也產生了懷疑。
他們覺得這些看似仇殺的動作,說不定是兇手偽造出來迷惑人的。
再看現場雖然沒有被大范圍翻動的跡象,但地面上散落著一些現金,這現金出現得太蹊蹺了,很可能是兇手在搶劫時不小心掉落的。
這么一來案件性質說不定不是仇殺,而是搶劫殺人。
07
可這只是推測,事實到底怎樣還得接著查。
警方分析,兩名兇手逃離現場時帶著兇器,身上肯定濺滿了血跡,他們不敢就這么拿著兇器、穿著血衣到處跑,肯定會找地方處理。
警方把目光投向了案發地周邊的麥田,猜測兇手可能就近把東西扔在了那兒。
果不其然,在距離案發地兩公里左右的地方,警方發現了一口機井。
走近一看,井壁上有用紅磚劃過的新鮮痕跡。
警方立刻組織人員打撈,沒過多久從井下撈出了膠皮手套、紗手套、絲襪、口罩,還有一件黑色外套。
這些東西很可能是兇手留下的。
在一只膠皮手套上,警方發現了一道被利器劃破的口子,這更讓警方堅信,犯罪嫌疑人作案時受了傷。
在那件黑色外套上,也檢測出了死者的血跡。
更驚喜的是,在外套的內襯中間,縫著一條白布條,上面寫著 “王一件欠” 幾個字。
這幾個字什么意思?
和案件有什么關系?
民警們趕忙對蒙城縣的可疑人員進行排查梳理。
08
很快一個叫王兵友的當地人進入了警方視線。
王兵友有個綽號叫“王一件”,因為他整天隨身帶著一把刀,大家也叫他“王一劍”。
而且王兵友平時和一個叫王來鎧的年輕人走得很近。
巧的是,這兩人的長相和之前蒙城周邊十多起未偵破搶劫案中嫌疑人的特征很像。
那些搶劫案的作案手法也和這次永康門業兇殺案現場情況差不多,都是一人持刀、一人持鐵棍,踹門入室實施搶劫,遇到被害人反抗,就下狠手毆打。
警方覺得,王兵友和王來鎧很可能就是這一系列案件的兇手。
民警們雷厲風行,迅速行動,把王兵友和王來鎧抓捕歸案。
可審訊的時候,兩人緊閉嘴巴,一句話都不說,不管民警怎么問就是沉默。
民警心里清楚,一般只有犯了重罪的人,才會用這種沉默對抗的方式。
09
警方動用了大數據恢復技術,一番努力下,兩人交代了之前犯下的案子,但對于永康門業這起滅門案,卻死活不承認。
警方也確實缺乏直接證據指證他們和這起滅門案有關。
經過DNA比對,兩人的DNA和案發現場兇手留下的樣本完全不同,看來滅門案不是他們干的。
這下機井里那件黑色外套上 “王一件” 這幾個字就成了難題。
難道只是巧合?
有民警提出,這字條會不會是干洗店的標記?
警方立刻對蒙城縣七十多家干洗店展開全面排查,可查了個遍,什么線索都沒找到,這條線索就這么斷了。
案件又陷入了僵局。
10
這時有民警想起發現線索的那口機井。
機井在農田里,周圍沒什么明顯的標志物。
兇手能這么快、這么準地找到這口機井藏東西,很可能是附近的村民。
于是警方對周邊村民展開了全面走訪,還采集了村民們的DNA進行比對。
可一輪比對下來,沒有一個村民的DNA和現場的DNA吻合。
民警們正發愁呢,在排查過程中一個叫劉永華的女人引起了他們的注意。
劉永華總是在一旁偷偷觀察民警們,民警們說話的時候,她還老是有意無意地湊過來聽,行為十分反常。
民警們心里犯起了嘀咕:要是劉永華和案件沒關系,她為什么這么關注警方辦案?
難道是在給什么人通風報信?
民警們大膽猜測,劉永華是不是在幫她兒子劉飛探聽消息?
畢竟劉飛曾在永康門業打過短工。
民警們趕緊采集了劉永華的DNA進行檢測,結果和現場血跡對不上。
可民警們沒打消對劉飛的懷疑,又想辦法獲取了劉飛的DNA信息。
這一比對,結果讓人震驚:劉飛的DNA和現場血跡完全吻合,他就是滅門案的嫌疑人之一!為什么檢測劉永華的DNA和現場對不上呢?
一打聽才知道,原來劉永華和劉飛不是親生母子關系。
11
有了重大突破,警方順著線索繼續查。他們發現劉飛在永康門業打工時,在電腦里留下過一個手機號。
警方靈機一動,讓一名女警扮成網友,用這個手機號和劉飛取得了聯系。
一聊才知道劉飛已經逃到了吉林省農安縣。
警方立刻派出一組民警,馬不停蹄地趕赴吉林省農安縣。
到了地方民警們以網友的身份約劉飛見面,打算找機會實施抓捕。
可誰都沒想到,意外發生了。
民警們趕到農安縣后才得知,劉飛已經死在了當地一家賓館里,而且是中毒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