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
讓大家津津樂道的是勾踐忍辱負重,最終成功復國,還滅掉仇敵吳國,成為春秋時代的一位霸主,留下了臥薪嘗膽的勵志故事。
那么,勾踐為什么能做到這一點呢?是他很厲害嗎?不是!
我們都知道,最后勾踐過河拆橋、兔死狗烹,處死了文種,范蠡也逃出了越國。
勾踐不厲害,不過是一個見利忘義、過河拆橋之輩,是一個只能共患難不能共富貴的白眼狼!
勾踐這樣的人,對自己狠,對別人也狠!
我們都知道文種、范蠡是勾踐復國滅吳極為重要的人物,然而,在勾踐復國滅吳背后,還有一個更為關鍵的人物,那便是范蠡的老師計然。
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載了計然的一段話,堪稱經典,這無疑是一部跨越千年的生意經,值得我們細細琢磨。
【原文】
昔者越王句踐困于會稽之上,乃用范蠡、計然。計然曰:“知斗則修備,時用則知物,二者形則萬貨之情可得而觀已。故歲在金,穰。水,毀。木,饑。火,旱。旱則資舟,水則資車,物之理也。六歲穰,六歲旱,十二歲一大饑。夫糶,二十病農,九十病末。未病則財不出,農病則草不辟矣。上不過八十,下不減三十,則農末俱利,平糶齊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積著之理,務完物,無息幣。以物相貿,易腐敗而食之貨勿留,無敢居貴。論其有余不足,則知貴賤。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財幣欲其行如流水。”修之十年,國富,厚賂戰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飲,遂報強吳,觀兵中國,稱號“五霸”。
【譯文】
從前,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圍困在會稽山上,越國眼看就要遭受滅國之災。
這個時候,越王勾踐任用了范蠡、計然。
計然說:
若想知曉軍事,就必須從事戰備;若知道要打仗,就得修好鎧甲兵器。依據貨物的生產季節與社會需求的關聯,才算是懂得貨物。明確了季節和需求的關系,天下的貨物供需行情便能一目了然,做到提前預測。年歲逢金時會豐收,遇水時會歉收,值木時會鬧饑荒,逢火時會有旱災。
天旱時,要提前備好船只;
水澇時,要提前備好馬車。
這便是掌握貨物漲跌的秘訣。
六年一豐收,六年一干旱,十二年還會有一次大饑荒 。
若出售的谷子每斗價格20錢出頭,種地的農民便會吃虧;若每斗價格90錢出頭,商人則會有虧本的風險。
商人風險大,錢財便無法在社會上順暢流通;農民收益低,田地就會荒蕪,無人耕種、開墾,糧食產量也會隨之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