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10年,張儀對秦武王嬴蕩說:“臣為您考慮,函谷關以東一旦發生變故,大王您就有機會獲得更多土地。臣有一個方案。臣聽說齊王非常憎恨我,無論我在哪里,齊國肯定就會攻打哪里。您不如安排我去魏國,這樣齊國就會來攻打魏國。齊、魏兩國相互爭斗,到時候,大王您就可以趁機進攻韓國,拿下三川,挾持周天子,這可是成就霸王之業的良機啊?!?/p>
秦武王聽后,同意了張儀的計策。
其實,張儀的真正目的,是為自己脫身。這番話,不過是為了忽悠嬴蕩這個小可愛!
果然,齊國進攻魏國,魏王非??只?,但張儀卻對魏王說:“大王不必擔憂,我來幫您讓齊國退兵。”
隨后,張儀派人前往楚國游說,通過楚國使臣之口勸說齊王,最終說服齊王退兵回國。
而張儀也在魏國擔任宰相。一年后,張儀離世,也算得以善終。
那么,張儀為什么要勸說秦武王,讓自己離開秦國呢?
這還要回到公元前311年。
那時,張儀先后游說楚懷王、韓王、齊王、趙王、燕王,勸說這些諸侯尊秦惠王為老大。
但說,沒想到,張儀奔波萬里,剛在回國述職的路上,秦惠王就掛了。
新上任的秦武王嬴蕩,在做太子時就對張儀不太滿意,不怎么喜歡他。
嬴蕩繼位后,許多大臣看到老板并不喜歡張儀,便常在老板面前說張儀的壞話。
各個諸侯聽說張儀與秦王之間出現了嫌隙,也紛紛背棄了與張儀約定好的連橫協議,重新實行合縱政策。
張儀見秦武王不喜歡自己,自己辛苦奔波一圈,既沒有功勞,也沒有苦勞,心灰意冷。
于是,他巧妙地勸說秦武王讓自己離開秦國。他擔心自己會步商鞅的后塵,因此想為自己找一個合法、合理的脫身理由,同時避免被秦國追捕。
可以說,張儀非常睿智,他用自己的口才,從秦武王的角度出發,說服秦武王同意自己的離開。
那么,張儀的經歷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啟示呢?
張儀為我們展示了職場中一個血淋淋的現實。
我們可以總結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