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內容純屬虛構,所配圖片來自網絡,僅用于增強表現力。愿通過分享傳遞溫暖,共同營造和諧社會氛圍。
大山深處的石溝村,有著令人費解的傳說。
村口那塊斑駁的石碑上,刻著一行字:"石溝村村民委員會成立紀念碑",落款是2012年。十二年過去了,這塊碑見證了一個男人的堅守,也見證了一個村莊的蛻變。
李建國站在石碑前,手里攥著那份辭職申請,紙張已經被汗水打濕。今天,全村50戶人家,有48戶已經脫貧,按理說這是值得慶祝的日子。可是,他卻要在這個時候離開。
風吹過山谷,發出低沉的嗚咽聲,仿佛在為即將發生的事情哀鳴。
李建國是在一個雨夜當上石溝村村長的。
那是2012年的秋天,前任村長因為挪用扶貧款被撤職,村里群龍無首。縣里派來的工作組在村民大會上提名李建國為新任村長時,臺下一片嘩然。
"建國?他行嗎?"有村民質疑道。
"別看他話不多,可做事踏實。"支持他的聲音也不少。
李建國那時候35歲,剛從城里打工回來,手里攢了點錢,正準備翻修自家的房子。他沒想到會被推選為村長,更沒想到這一干就是十二年。
石溝村地處秦嶺深處,全村50戶,204人,是典型的深度貧困村。村里沒有像樣的產業,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殘。村里的路是土路,一下雨就泥濘不堪,村民們戲稱為"水泥路"——下雨天全是水和泥。
李建國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
"要想富,先修路。"這句話他從縣里的扶貧培訓會上學來的。可是修路需要錢,村里的集體經濟幾乎為零,縣里的扶貧資金又有限。
李建國想到了自己打工攢下的錢。
"建國,你瘋了?"妻子張秀英堅決反對,"那是我們要翻修房子的錢,你拿去修路,我們住哪里?"
"房子可以慢慢修,路不修,這村子就永遠走不出去。"李建國的聲音不大,但很堅定。
他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積蓄——15萬元,又動員村里幾個經濟條件稍好的村民集資,終于湊齊了修路的啟動資金。
修路的過程異常艱難。石溝村地形復雜,山高路險,很多路段需要炸山開路。李建國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和施工隊一起干活,直到深夜才回家。
張富貴是村里的老黨員,也是最貧困的戶之一。他家有三口人,兒子患有智力障礙,妻子身體不好,全家的收入就靠他種幾畝薄田。看到李建國為了修路這么拼命,他主動申請義務幫工。
"建國書記,你這樣干下去身體會垮的。"張富貴心疼地說。
"沒事,我年輕,扛得住。"李建國抹了把臉上的汗水,繼續搬運石料。
經過整整八個月的奮戰,一條長達3.2公里的水泥路終于貫通了石溝村。那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走上了新修的路,很多人激動得哭了。
有了路,下一步就是發展產業。
李建國經過實地考察和請教專家,決定發展核桃種植。石溝村的海拔和土壤條件都適合種核桃,而且核桃樹一旦掛果,可以連續收益幾十年。
"種核桃?"村民們議論紛紛,"這玩意能賺錢嗎?"
"我先種,種成功了你們再跟著種。"李建國又一次做出了讓人意外的決定。
他把自家的5畝地全部改種核桃,還請來了省農科院的專家指導。為了學習種植技術,他利用農閑時間到外地的核桃種植基地學習,回來后手把手教村民們種植要領。
王大娘是村里的困難戶,丈夫去世得早,她一個人拉扯著兩個孩子。看到李建國種核桃,她心里也動了心,但是又擔心失敗。
"大娘,您放心種,如果虧了錢,我來補。"李建國的這句話讓王大娘下定了決心。
三年后,李建國家的核桃樹開始掛果,第一年就收入了8000多元。看到實實在在的收益,村民們紛紛跟進,全村種植核桃樹超過了500畝。
核桃產業起來了,但是銷售又成了問題。當時還沒有現在這么發達的電商平臺,李建國只能開著自己的面包車,一個縣一個縣地跑,尋找銷路。
有一次,他拉著一車核桃到鄰縣的農貿市場銷售,遇到了騙子。對方聲稱要大批量收購,讓他先把貨放下,說第二天結賬。結果第二天人就消失了,價值2萬多元的核桃全部被騙走。
"建國,咱不干了吧,這樣下去什么時候是個頭啊。"張秀英看到丈夫日漸憔悴的臉,心疼得直掉眼淚。
"不能放棄,全村人都指望著這個產業脫貧呢。"李建國咬著牙說。
為了解決銷售問題,李建國學會了使用電腦,在網上開店銷售核桃。他還聯系了幾家食品加工企業,建立了長期的供貨關系。
慢慢地,石溝村的核桃有了名氣,訂單越來越多。村民們的收入也一年比一年高。
2018年,石溝村第一次有村民買了小汽車。那是張富貴家,他兒子雖然有智力障礙,但是種核桃很用心,加上李建國經常指導,他家的核桃產量一直很高。
"建國書記,要不是您,我們家哪能有今天啊。"張富貴拉著李建國的手,眼里含著淚水。
可是,就在大家都以為日子會越來越好的時候,李建國卻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震驚的決定。
2019年春天,李建國的父親突然病倒了。老人家年近八十,身體一直不太好,這次病得很重,醫生說需要長期治療。
與此同時,李建國自己也出現了健康問題。長期的勞累和壓力讓他患上了嚴重的胃病,經常胃痛得整夜睡不著覺。
"建國,你也該歇歇了。"縣里的領導來慰問時,看到他憔悴的樣子,建議他請假休息。
"沒事,我能堅持。"李建國依然選擇了堅持。
他白天處理村里的事務,晚上到醫院照顧父親,自己的病情卻越來越重。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石溝村也實施了封村管理。作為村長,李建國需要組織村民做好防疫工作,同時還要想辦法解決核桃的銷售問題。
疫情期間,線下銷售幾乎停滯,但是線上銷售卻異常火爆。李建國抓住這個機會,大力推廣網上銷售,還請來了網絡主播為石溝村的核桃帶貨。
"老鐵們,這是來自秦嶺深處的優質核桃,綠色無污染,營養價值高..."主播在直播間里賣力地推銷著。
通過網絡銷售,石溝村的核桃銷量不降反升,很多村民的收入甚至比去年還要高。
2021年,石溝村被評為省級脫貧攻堅先進村,李建國也被評為優秀村干部。在表彰大會上,他代表石溝村上臺領獎,臺下掌聲雷動。
可是,誰也沒有注意到,站在臺上的李建國,臉色已經異常蒼白。
回到村里后,李建國的身體每況愈下。胃病越來越嚴重,有時候痛得他直不起腰來。家人和村民們都勸他去大醫院檢查治療,但是他總是推脫說工作太忙。
2022年,石溝村迎來了歷史性的時刻——全村50戶中有45戶實現了脫貧。按照國家的脫貧標準,石溝村已經可以摘掉貧困村的帽子了。
縣里的領導來慰問時,對李建國贊不絕口:"建國同志,你是我們縣的脫貧攻堅英雄啊!"
可是李建國卻高興不起來。還有5戶沒有脫貧,其中包括一些因病因殘致貧的特殊困難戶。他覺得自己的任務還沒有完成。
為了幫助最后這5戶脫貧,李建國制定了專門的幫扶計劃。他聯系了縣里的醫院,為因病致貧的村民爭取醫療救助;他協調民政部門,為因殘致貧的村民申請低保和殘疾人補貼;他還動員村里經濟條件好的村民,結對幫扶困難戶。
功夫不負有心人,到了2023年底,又有2戶實現了脫貧。全村脫貧戶達到了47戶。
2024年春天,最后一戶因為多種原因綜合致貧的村民也成功脫貧。至此,石溝村50戶中有48戶實現了脫貧,脫貧率達到了96%。
按照任何標準,這都是一個了不起的成績。可是,李建國卻怎么也高興不起來。
還有2戶沒有脫貧。
這2戶的情況特別復雜,一戶是五保戶,戶主已經80多歲,沒有勞動能力;另一戶是單親家庭,母親要照顧患有重病的孩子,也無法外出務工。
按照政策,這2戶可以通過社會兜底脫貧,但是李建國總覺得這樣不夠徹底。他想找到讓他們真正自力更生的辦法。
2024年夏天的一個午后,李建國正在村委會整理扶貧檔案,突然感到一陣劇烈的胃痛。他扶著桌子想要站起來,卻一頭栽倒在地上。
村民們發現后,立即將他送到了縣醫院。經過檢查,醫生的診斷如晴天霹靂——胃癌晚期。
"李村長,您的病情很嚴重,必須立即進行手術治療,而且術后還需要長期的化療和康復。"主治醫生嚴肅地說道。
李建國靜靜地聽完醫生的話,沒有表現出驚慌或者恐懼,只是平靜地問道:"我還能活多長時間?"
"如果積極治療,可能還有兩到三年時間。但是您的身體狀況..."醫生的話沒有說完,但是意思已經很明白了。
李建國出院后,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無法理解的決定——他要辭去村長職務。
消息傳開后,整個石溝村都炸開了鍋。村民們紛紛來到他家,苦苦挽留。
"建國書記,你不能走啊,沒有你,我們村怎么辦?"
"是啊,你帶著我們干了這么多年,眼看著就要全部脫貧了,你怎么能在這個時候離開?"
面對村民們的挽留,李建國的眼眶濕潤了。但是他還是堅持自己的決定:"我的身體已經不允許我繼續擔任村長了。趁著現在還能清醒地思考,我要把村里的工作交接好,不能讓村子因為我的身體問題而受到影響。"
更讓人震驚的是,李建國還做出了另一個決定——他要把自己這些年來獲得的所有獎金和補貼,全部捐獻給村里,用于幫助最后那2戶困難戶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