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原北京市副市長,全國政協委員張百發作為青年突擊隊隊長,在人民大會堂的工地上,攻克了鋼架跨越的難關。
2015年,張百發已經是81歲的耄耋老人,身體每況愈下,然而在2015年7月,他堅持拖著病體親自前往國務院原副總理萬里的追悼會。
張百發的到來,令萬里的家屬大吃一驚,而且81歲的他甚至顫顫巍巍地當眾下跪……
1993年10月31日上午9點鐘,一輛乳白色的面包車行駛在寬闊的長安街上,車內坐著一位精神飽滿的老人,凝視著窗外的建筑物,他就是全國人民十分愛戴的鄧小平同志。
北京市常務副市長張百發作為唯一陪同坐在旁邊,車子緩緩行駛,走到哪里,鄧小平都問一問,國際飯店啦,海關大樓啦……特別高興。
1958 年,時任青年突擊隊隊長的張百發在中南海接受中央領導人接見時,迎來了與鄧小平的首次會面。當時,團中央書記王照華向鄧小平介紹道:“這個小伙子叫張百發,是個多面手。”
張百發隨即回應道:“我們有個口號,作為鋼筋工,要樣樣精通,學成多面手,干活不窩工。” 聽聞此言,鄧小平面露贊許,欣然鼓勵道:“好,你們是 6 億人民的方向啊。”
秘書說,張百發身上保留著人性的東西很多,與一般官僚的區別就在這里,不像一些人當了官就不是人了,他待人寬厚但有原則,說話辦事坦坦蕩蕩,人們喜歡他的也在這里。
一位領導裝修房子花了不少錢,張百發生氣了:“像話嗎?后來又有人要為這位領導開辟一條路通到門口,要拆遷一批民房,被張百發制止了,張百發說:你們別幫倒忙!
而張百發身上的品質和潛力也是得益于他的“師傅”原國務院總理萬里。
1953 年,萬里接到調令前往北京,此后相繼擔任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相關職務。
說起萬里,他出生在山東東平縣一個貧困家庭,1936年,萬里加入中國共產黨,畢業后,以教師的身份開始了宣傳工作。
他發動師生訂購進步書刊,利用讀書會宣講革命道理,組織師生出墻報,創辦《學習園地》,組織演唱會,演出進步戲曲,建立“小學教師聯席會”,吸收進步知識分子入黨。
在他的主持下,更多人通過“讀書”,接受馬列主義,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制定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確定以工業化為經濟建設的主要任務,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與此相適應,萬里還提出了“城市規劃建設要與工業建設相配合”的思想。
1958年3月,萬里到北京市工作,先后任中共北京市委書記處書記,北京市副市長,為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作出了要大規模慶祝建國十周年,展示我國各方面成就的決定。
為此,要建設一批“國慶工程”,反映新中國工農業生產取得的成就,檢驗十年來達到的生產力水平。
國慶工程中的 “十大建筑”,涵蓋人民大會堂、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民族文化宮、民族飯店、北京火車站、北京農業展覽館、北京華僑大廈、釣魚臺賓館以及工人體育場。
這些重大項目,由周恩來總理統籌領導,萬里承擔具體組織實施工作 。
而此時的張百發是鋼筋工青年突擊隊的隊長,他帶領突擊隊轉戰北京八大院校,工人體育場等33個工地,參加過914工程建設。
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的建設過程中,張百發青年突擊隊僅僅用9天,就綁扎了680噸基礎鋼筋,因而名聲大震。
張百發的事跡很快傳到了萬里的耳朵里,正因如此,萬里發現了張百發身上的潛力。
也是在這一年,張百發被評為北京市勞動模范,1958年,只有23歲的張百發被鄧小平接見,北京市青年團提出了學習張百發,追趕張百發的活動。”
經過10個月的艱苦奮戰,1959年9月10日,人民大會堂正式竣工并交付使用,與此同時,其他幾項“國慶工程”也陸續建成。
在人民大會堂正式竣工的前一天,毛主席前來視察,當他看到只用10個月13天就完成了比故宮總建筑面積還大的工程時,稱贊萬里:“你是萬里嘛!別人是日行千里,而你是日行萬里。”
之后,張百發在萬里的賞識下,從一名鋼筋工人成長為北京市建設的領導干部,官至北京市副市長,市長。
1993年,正是張百發名氣最盛之時,迎接第十一屆亞運會,申辦2000年奧運會,指揮百萬人馬,為修建場館設施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張百發,是各大新聞媒體追蹤目標,早已成了公眾人物。
作為歷經四朝更迭的長者,他至今仍清晰記得當年挎著一方小包袱告別河北香河農村老家的場景 , 包袱里僅裝著一件新縫制的海昌藍土布對襟小褂,每一步回首都凝結著故土眷戀。
這份源自草根階層的生命印記,早已與他的血脈形成了渾然一體的情感聯結。
1997年,張百發退居二線,退休后的張百發始終保持著平民本色,他喜歡讀報紙,由于以前的工作習慣,再加上張百發年歲比較大了,所以每天睡覺的時間很少。
萬里退休后同樣保持平民本色,1993年3月31日,從領導崗位退下來的萬里,對自己的要求是,不在崗位,不問政事,不管事,不惹事。
萬里始終保持著規律的生活節奏,每周,他都會打上三四次橋牌,參加兩場網球運動。在飲食方面,一日三餐清淡簡樸。
晚飯后,看電視成了他的休閑方式,除新聞節目外,京劇也是他的心頭好。不僅如此,他每日堅持閱讀當日送達的各類報刊與文件,其思考和分析問題的敏銳度,一如往昔,從未減退 。
晚年居住在中南海“含和堂”的萬里生活簡單,儉樸,家中的床和沙發都是舊的,夫人邊濤去世后,孩子們怕他傷心,經常勸他出去走走,散散心,他還覺得那樣太麻煩別人了,他說,北京的交通這么擁堵,不能再添亂。
2015年,萬里因病逝世,而81歲的張百發堅持親自來到追悼會,向老上級磕了三個頭,在場的家屬都驚呆了,萬里的兒子萬伯翱激動地說:“父親遠離政壇近二十年,大家都還記得他……”
四年后,張百發也因病去世,人們得知后,自發前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