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臘起義的背景。
方臘起義爆發的原因,與宋徽宗的個人愛好有直接關系。具體地說,就是宋徽宗除了喜歡書畫之外,他還喜歡收集一些奇花奇石。
喜歡收集就喜歡收集吧,畢竟他是皇帝。只要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全國有大把的人愿意跟朝廷做交易。既能賺到錢,還能跟皇帝攀近關系,何樂而不為呢?但問題在于,徽宗不愿意為自己的興趣愛好買單。把話說得直白點,就是他喜歡白嫖。
東西,他想要。可是銀子,他不給。
而且宋徽宗還不只是白嫖。除了白嫖,還讓老百姓出運費。這就相當于,你開網店,隔壁老王來買你東西。不出錢也就罷了,他還讓你出郵費。欺負人欺負到家了。
常言道,上梁不正下梁歪。
有啥樣的領導,自然就有啥樣的下屬。宋徽宗不拿老百姓當回事,地方各級官員自然是上行下效,也不拿老百姓當人看。老百姓被這幫惡人壓迫的民不聊生,活不下去了。然后自然就動了造反的念頭。
方臘起義的前一年,江南正好大旱,地皮被曬得地裂葉枯,稻谷顆粒不收。老百姓慘到吃樹皮草根,可官府卻仍然派人上門討稅討費,為了一點谷物錢糧,還鬧出了很多人命官司。這一下就算是把江南老百姓激怒了。
于是乎,當方臘振臂一呼時,他就猶如一棵小火苗丟進了一堆枯草一樣,瞬間在江南就燃起了熊熊烈火。方臘起義由此爆發。
起義早期勢如破竹
方臘起義后,義軍的發展速度非常之快。只用了一個月時間就攻下杭州、歙州等六州五十二縣。占領了包括現在浙江全境,以及安徽、江蘇南部、江西東北部等廣大地區。起義軍的人數規模從幾千人發展到了幾十萬。
起義之所以會如此順利,主要有兩點原因。
一是北宋守內虛外,重北輕南。把全國最能打的精銳全部集中在了西北和華北,而秦嶺淮河以南的廣大地區,不僅駐軍數量少的可憐,且戰斗力還稀爛。
據《宋史》記載。自宋神宗推行將兵法改革之后,東南五路的禁軍壓縮到了僅約兩萬六千余人。并且就這么點人馬。朝廷還擔心武將會造反,便一而再,再而三的削減。截止到方臘起義之前,杭州當地駐軍大概也就五千多人。就這么點人,而且還都是戰斗力弱的兵痞子。怎么可能是幾十萬規模起義軍的對手呢?
當然,北宋的兵分為禁軍,廂兵,鄉兵。杭州除了五千多禁軍外,還有數量不等的廂兵和鄉兵鎮守。
但還是那句話,南方駐軍戰斗力差。禁軍尚且戰斗力稀爛。廂兵和鄉兵又能有多強?這些人在戰場上給起義軍塞牙縫怕是都不夠。
第二個原因是起義后,方臘制定了一套比較詳細且具有可行性的斗爭規劃。
方臘的出生,有多種說法。有說他是開漆園的中農,也有說他是貧苦幫工出身,還有說他是明教教主的。說法很多。但是不管他的出身如何吧,他肯定不是一般人,因為他具有一般人不具備的戰略眼光。
按一些史料的記載,方臘起義后,他立即制定規劃。大致上來說,就是分三步走。
第一步,先迅速組織群眾,把盤子做大;
第二步,趁北宋朝廷沒反應過來前,迅速控制長江,割據東南,與北宋劃江對峙;
第三步,漸圖進取。計劃用十年左右時間推翻北宋王朝。
后來方臘起義的過程,基本就是按這個計劃執行的。其第一步的進展,比較順利。眼瞅著就要打到長江邊了。只是可惜,方臘大意了。他嚴重低估了北宋朝廷的反應時間。這導致后來他的失敗,變得不可避免。
起義迅速被北宋朝廷鎮壓
前面說了,方臘制定的起義規劃,講究的是一個快字。趁官軍沒反應過來前,把部隊規模做大。趁朝廷沒反應過來前,完全控制長江,與北宋隔長江對峙。所以方臘與朝廷誰更快,誰就占有戰略優勢。
實事求是的說,方臘的表現沒得說,已經很快了,歷史上很少有起義者像他一樣,能只用一個月時間,就召集幾十萬人追隨自己。
只不過,誰也沒想到,看似腐朽不堪的北宋王朝,竟然能有比方臘還迅速的反應。
宣和三年正月,即方臘攻陷東南的次月,宋徽宗下令停止征繳“花石綱”,借此收買人心。同時他調集京畿禁軍以及陜西六路蕃漢兵,共十五萬,交由宦官童貫、譚稹統帥,分兵兩路,向江南進軍。
圣旨即日下達,即日生效。十五萬宋軍精銳分批出發,立即就撲向了江南。
由于長江此時還掌握在宋朝手里,所以宋軍輕輕松松渡過長江。先滅掉了常州、蘇州等地響應方臘的叛民。緊接著直抵嘉興,與方臘軍開戰。
前面說了,方臘早期能勢如破竹,與他占了北宋在江南駐軍過少,且駐軍戰斗力稀爛的便宜有很大關系。
換而言之,就是說他沒打過硬仗,沒有見識過真正有戰斗力的精銳宋軍。
所以當北宋最精銳的西軍殺到后,方臘義軍可謂是撞到鐵了,連番慘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