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戰機剛到邊境,不到24小時,巴基斯坦就派人來華,王毅外長表態開門見山。那么,印度的舉動有何用意?王毅外長的表態又傳遞出怎樣的信號?
事情還得從5月初的沖突說起,那次交鋒之后,印巴邊境表面上恢復平靜,但其實暗流涌動。印度《第一郵報》稱,印度計劃從7月23日至25日在印巴邊界附近印度一側地區舉行大規模空軍演習。消息一出,輿論嘩然。盡管印度方面強調是“例行訓練”,但時機太過巧合,地點也太過敏感,很難讓人相信這只是巧合。
值得注意的是,這場演習里,陣風戰斗機赫然在列,這款法國戰斗機在“57空戰”中被巴方擊落一事,至今仍讓印度臉上掛不住。除了陣風,蘇-30、幻影2000、印度自產的“光輝”戰斗機也悉數登場。
說到陣風戰機,在上一次印巴空戰中,巴方公布了多段視頻和圖像顯示陣風被擊落的證據。起初印度矢口否認,稱戰機是“技術故障”墜毀,后來美國總統特朗普突然爆料,說“至少5架戰機被擊落”,雖然沒點名,但一針見血。這讓印度內部壓力驟增,反對派借機要求莫迪政府公布真相,不然就該有人為此負責。
而莫迪的應對方式是繼續包裝宣傳,組織代表團四處“講故事”,國內放假慶祝,仿佛戰斗取得重大勝利。但法國的達索公司給了莫迪當頭一棒,承認確有陣風機被擊落,法國政府也出來“圓場”,把鍋甩給印度飛行員的操作不當,這一系列尷尬情況,將印度打回了原形。
現在再看這場軍演,顯然是有些“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意味——在“57空戰”風波未平的背景下,印度不但不低調處理,反而把陣風戰斗機再拉出來做主角,怎么看都像是強行找回場子。
只不過這場“復出”演出,還沒開場就引來了鄰國的不滿。就在印度戰機剛抵達邊境,巴基斯坦陸軍參謀長穆尼爾24日飛抵北京。中方也以高規格接待,雙方的會晤內容毫不遮掩,王毅外長一上來就直奔主題,開門見山,提出兩個核心問題:一是中巴關系如何進一步深化;二是在當前地區緊張局勢下,如何共同維護安全穩定。
王毅外長的表態非常明確,中巴是全天候戰略合作伙伴,不管外部局勢如何變化,中國始終堅定支持巴基斯坦的核心利益。特別是在地區安全層面,中方希望巴方繼續加強反恐,確保在巴中方人員、項目和機構的安全。同時,中方也表示,將把巴基斯坦繼續作為周邊外交的重要方向,共同推動構建更加緊密的中巴命運共同體。
穆尼爾也毫不含糊,他表示,巴中關系是經得起風雨的兄弟情誼,全社會都支持對華合作。更重要的是,巴方承諾將采取一切措施保障中國在巴利益,同時愿加強與中方的反恐合作。這個表態其實很關鍵,因為印度目前的外交戰略,正在試圖擺脫中巴“雙線壓力”,而巴方的態度等于再次明確:中巴是一體的,印度不可能用分化手段各個擊破,印度想靠軍事演習轉移注意力、維穩國內局勢,但結果卻是讓鄰國更緊密地團結在一起。
從印度的角度來看,當前局勢確實有些被動。一方面,陣風戰斗機事件讓莫迪政府陷入輿論漩渦,國內反對聲音高漲;另一方面,中巴合作在敏感時期深化,打亂了印度的戰略節奏。更尷尬的是,特朗普的“補刀”行為讓莫迪難以下臺,迫使他不得不以更強硬的態度對內展示所謂的“強大國家形象”。
這也解釋了為何印度會急于在此時搞軍演,并選擇在敏感地區、用敏感機型高調演出。它的目的就是為了告訴國內,“我們不怕,我們能打”。但這種姿態,不僅沒有緩和外部緊張,反而促使巴基斯坦更積極地拉近與中國的關系,局勢反而更復雜。
現在的問題是,印度下一步會如何走?是繼續通過演習、對抗、禁飛等手段施壓,還是調整戰略,重新回到對話和外交的軌道?從目前莫迪政府的表現看,他們可能更傾向于強硬應對,但這條路走到頭的代價,也許并不輕。一旦印度繼續升級邊境軍事行動,不排除巴方會進一步依靠中國,甚至展開聯合反制。屆時,印巴沖突的外溢效應,將可能波及整個南亞區域的穩定,這對任何國家來說,都不是好消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