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 聲明:本文根據真實社會事件改編,部分細節經過文學加工,人物姓名已做化名處理。
"劉老板,這錢我真還不起..."
"拿著就行,別說了。"
"可是我..."
"快走吧,別讓人看見。"
2024年7月的這個夜晚,小李透過超市玻璃門看到的這一幕,徹底顛覆了他對這個男人三年來的所有認知。
當真相的冰山一角浮出水面時,小李的手機差點掉在地上。
01
劉師傅的超市開在南昌市青山湖區一個老舊的居民樓底商,門面不大,只有二十多平方米。
2009年開業至今,十五年來這里幾乎沒有任何變化。
貨架還是那幾排鐵制的,墻面的白漆早已發黃,就連收銀臺上那臺老式的掃碼槍都用了快十年。
每天早上七點,劉師傅準時開門。
他今年五十歲,中等身材,頭發已經花白,總是穿著那件洗得發白的藍色工作服。
鄰居們都說他是個怪人,不愛說話,問他什么都是"嗯"、"啊"地敷衍過去。
"老劉,生意咋樣啊?"
"還行。"
"最近菜價漲得厲害,你這小店還能撐住嗎?"
"能撐。"
就是這樣簡單到極致的對話,讓周圍的鄰居逐漸疏遠了他。
大家都覺得這個男人太過冷漠,缺乏人情味。
更何況,他的超市東西比別家貴一些,服務態度又不好,生意自然就冷清了。
但劉師傅似乎并不在意。
每天該開門開門,該關門關門,從不抱怨什么。
唯一讓人覺得奇怪的是,明明生意不好,他卻從不想著搞促銷或者改善服務,仿佛對賺錢這件事完全不上心。
住在樓上的大媽李阿姨有時候會從窗戶往下看,總能看到劉師傅一個人坐在收銀臺后面發呆,或者在貨架間慢悠悠地整理商品。
有時候半天都沒有一個客人,他也不著急,就那么安靜地坐著。
"這個人到底在想什么?"李阿姨經常這樣嘀咕。
社區里的年輕人更是對劉師傅敬而遠之。
小區里的90后寶媽張美麗有一次帶著三歲的女兒去買零食,孩子不小心碰倒了一包薯片,劉師傅連看都沒看一眼,只是淡淡地說了句"沒事"。
張美麗本來準備道歉并賠償,卻發現這個男人已經轉身走開了。
"真是個怪人,一點都不在乎錢。"張美麗后來和鄰居說起這件事時,語氣里滿是困惑。
更讓人費解的是,劉師傅從來不和任何人多說話,包括他的老客戶。
老王頭在這個社區住了二十年,幾乎每天都要來買包煙,但他和劉師傅的交流從來不超過五句話。
"來包中華。"
"二十五。"
"給你錢。"
"好。"
就這樣,簡單到不能再簡單。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看似冷漠的男人,卻有著一些讓鄰居們摸不著頭腦的"奇怪"行為。
比如,每到月底,總有幾個面生的人會來他的店里買東西。
這些人大多衣著樸素,行色匆匆,買的都是最基本的生活用品。
大米、面條、食用油、洗衣粉之類的。
他們和劉師傅之間的對話也很簡短,買完東西就走,從不在店里多停留。
最奇怪的是,這些人來的時候,劉師傅的態度會有微妙的變化。
平時面無表情的他,對這些客人總是顯得更加溫和一些,甚至偶爾還會主動幫忙把重的東西放到他們的購物袋里。
"老劉對那些人怎么這么好?"李阿姨曾經問過其他鄰居,但沒有人能給出答案。
時間久了,大家也就習慣了劉師傅的古怪。
反正這個社區本來就是個人口流動很大的地方,外來務工人員多,大家都忙著自己的生活,誰有空去研究一個超市老板的性格問題?
直到2021年的秋天,一件小事讓鄰居們開始重新審視這個"怪人"。
那天下午,73歲的獨居老人陳奶奶突然在樓道里摔倒了,腰部劇痛無法起身。
恰好劉師傅從店里出來倒垃圾,看到了這一幕。
他沒有任何猶豫,立即跑過去攙扶老人,然后用自己的手機叫了救護車。
在等救護車的過程中,陳奶奶疼得直掉眼淚,劉師傅就靜靜地蹲在旁邊。
用手輕撫著老人的后背,嘴里輕聲說著:"別怕,馬上就到醫院了。"
這是鄰居們第一次看到劉師傅如此溫柔的一面。
救護車來了以后,他還主動跟車去了醫院,直到陳奶奶的兒子趕到才離開。
第二天,陳奶奶的兒子專門來感謝劉師傅,還要給他一些錢作為感謝費。
但劉師傅堅決不收,只是擺擺手說:"應該的。"
這件事在社區里傳開后,大家對劉師傅的看法開始有了一些改變。
原來這個看似冷漠的男人,內心并不像表面看起來那么無情。
但是,真正讓所有人震驚的事情,還在后面。
02
2024年6月,小李搬到了這個社區。
作為一名IT工程師,他有著年輕人特有的好奇心和敏銳的觀察力。
剛住進來不久,他就注意到了樓下那家"神秘"的超市。
"這家店的生意怎么這么差?"
小李很奇怪,按理說這個位置不錯,周圍住戶也不少,但劉師傅的超市總是冷冷清清的。
出于職業習慣,小李開始觀察劉師傅的經營模式。
他發現了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每當某些特定的客人來買東西時劉師傅的行為就會變得很"異常"。
第一次注意到這個現象是在6月15日的晚上。
小李正在陽臺上澆花,無意中看到樓下超市里的情景。
一個大約四十歲的女人推著購物車,里面裝滿了生活用品。
結賬的時候,劉師傅拿起掃碼槍對著商品掃了幾下。
但小李從他的角度可以清楚地看到,那個掃碼槍根本沒有對準任何條碼,而是對著空氣在"表演"。
"這是怎么回事?"小李揉了揉眼睛,以為自己看錯了。
但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更加奇怪。
那個女人似乎對這種"假掃碼"的行為心知肚明,她沒有任何疑問,付了很少的錢就離開了。
從小李的角度看,她買的那些東西至少值一百多塊錢,但她只給了二十塊錢。
"難道是系統故障?"小李心里嘀咕,但他又覺得不對。
如果是系統故障,為什么劉師傅不檢查一下,而是繼續這種明顯錯誤的操作?
更讓小李困惑的是,那個女人離開時的表情。
她沒有貪到便宜的竊喜,反而顯得有些匆忙,甚至帶著一絲不安。
這種反應完全不像是占了便宜的樣子。
接下來的幾天,小李開始有意識地觀察樓下的超市。
他發現,這種"假掃碼"的情況并不是偶發事件,而是有規律地在重復發生。
每隔幾天,就會有一兩個人來買大量的生活用品,然后經歷同樣的"假掃碼"過程。
這些客人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顯得非常樸素,衣著簡單,神情局促。
買完東西后,他們總是匆匆離開,從不在店里多停留。
而且,他們付的錢都明顯少于商品的實際價值。
6月25日的一個午后,小李終于忍不住了。
他故意下樓去超市買東西,想近距離觀察一下到底發生了什么。
剛走進店里,他就碰到了那種"異常"的場景。
一個中年男人正在挑選奶粉和紙尿褲,看樣子是為家里的嬰兒準備的。
這個男人的手上有很多老繭,明顯是做體力活的,衣服雖然洗得很干凈,但已經明顯發舊。
輪到結賬時,小李站在旁邊假裝挑選商品,實際上在仔細觀察劉師傅的動作。
果然,劉師傅拿起掃碼槍,對著那些商品做了幾個掃描的動作,但掃碼槍根本沒有對準任何條碼。
收銀臺上的電腦屏幕也沒有顯示任何商品信息。
"總共三十五塊。"劉師傅淡淡地說。
小李心里暗自計算了一下,那些奶粉和紙尿褲加起來至少值一百五十塊錢,但劉師傅只收了三十五塊。
更奇怪的是,那個中年男人沒有任何疑問,掏出錢付賬時,手都在微微顫抖。
他小聲說了句"謝謝",然后迅速離開了。
小李買了一瓶水,結賬時特意觀察了一下劉師傅的掃碼動作。
這次,掃碼槍準確地對準了商品條碼,發出"嘀"的一聲,收銀臺的屏幕上立即顯示出商品信息和價格。
"五塊錢。"劉師傅說。
這是正常的交易流程。
小李確認了,劉師傅的掃碼設備沒有任何問題,他之前的"假掃碼"完全是故意的。
回到家后,小李越想越不對勁。
一個超市老板為什么要故意少收顧客的錢?這些顧客又為什么對這種明顯的"優惠"感到不安而不是高興?
他開始在網上搜索相關信息,但沒有找到任何類似的案例。于是,他決定進行更深入的觀察。
從6月底開始,小李每天都會抽時間觀察樓下的超市。
他發現,這種"假掃碼"的現象平均每三到四天就會發生一次,涉及的顧客大約有七八個人。
這些人都有相似的特征:衣著樸素、神情局促、買的都是生活必需品。
更重要的是,小李注意到,這些人來的時間通常都是在工作日的下午或者周末的傍晚。
避開了人流高峰期,他們似乎都刻意選擇了人少的時候來購物。
7月初,小李決定和鄰居們聊聊這件事,他先找到了住在二樓的張美麗。
"你有沒有注意到樓下那個劉老板的行為有點奇怪?"小李試探性地問。
"奇怪?怎么奇怪?"張美麗一臉疑惑。
"就是結賬的時候,有時候他好像沒有正常掃碼。"
張美麗想了想,說:"我很少去他那里買東西,感覺他態度不太好。
不過你這么一說,我倒是想起來,有幾次路過的時候,確實看到有些人買了很多東西,但結賬很快就完成了。
我當時還想,可能是他們買的都是一樣的商品吧。"
小李又找了幾個鄰居聊天,發現大家都有類似的模糊印象,但沒有人認真觀察過具體的細節。
7月10日,小李做了一個決定:他要用手機記錄下這些"異常"的交易過程。
那天下午四點,小李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出現在超市門口。
這是一個大約三十歲的女人,總是推著一輛破舊的自行車,車筐里裝著一些廢品。
她穿著一件洗得發白的T恤,牛仔褲膝蓋處有個補丁。
小李迅速拿出手機,從陽臺上開始錄像。
女人在店里挑選了很多商品:大米、面條、食用油、洗衣粉、衛生紙,還有一些水果。
推著購物車到收銀臺時,劉師傅的表情比平時溫和了一些。
然后,那個熟悉的場景又出現了。
劉師傅拿起掃碼槍,對著商品做了幾個掃描的動作,但從小李的角度可以清楚地看到,掃碼槍根本沒有對準任何條碼。
"六十塊。"劉師傅說。
小李在心里粗略計算了一下,那些商品的實際價值至少在一百八十塊錢以上。
女人掏出皺巴巴的鈔票,數了好幾遍才湊夠六十塊錢。
付錢的時候,她的眼眶有些發紅,小聲說了句什么,但小李聽不清楚。
這段錄像被小李保存了下來,接下來的幾天,他又錄下了幾個類似的場景。
每一次,都是相同的模式:特定的顧客、大量的商品、明顯偏低的價格、匆忙的離開。
7月18日,小李把這些錄像整理了一下,發現從6月15日到7月18日的一個多月時間里,他已經記錄下了十幾次這樣的"異常"交易。
這些錄像讓小李更加困惑了。
如果說劉師傅是在做慈善,為什么要用這種隱蔽的方式?
如果說這些顧客是在占便宜,為什么他們看起來一點都不高興?
更讓小李想不通的是,劉師傅為什么要假裝掃碼?直接給優惠不是更簡單嗎?
7月20日的晚上,小李做了一個沖動的決定:他要把這些錄像發到網上,看看網友們怎么說。
他在短視頻平臺上發布了一條視頻,標題是"超市老板的神秘行為,三年來一直在'假掃碼',到底在搞什么?"
視頻很快就火了,24小時內,播放量超過了100萬,評論區炸開了鍋。
有人說:"這老板是不是傻?這樣做會虧死的。"
有人說:"肯定是系統有問題,老板沒發現。"
有人說:"這些顧客運氣太好了,遇到這么糊涂的老板。"
也有人說:"感覺有內情,這些顧客的表情不像是占便宜的樣子。"
還有人說:"會不會是在逃稅?故意不錄入真實的銷售數據?"
評論區里,各種猜測層出不窮,但沒有人能給出一個令人信服的解釋。
7月22日,小李的視頻被一個擁有百萬粉絲的大V轉發了。
話題熱度進一步升級,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這個"神秘的超市老板"。
有網友開始人肉搜索,很快就找到了劉師傅超市的具體位置。
一些當地的網友甚至跑到現場去"探店",想親眼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但劉師傅似乎察覺到了什么,從7月25日開始,那些"異常"的交易突然停止了。
所有來買東西的顧客都按正常流程結賬,再也沒有出現"假掃碼"的情況。
這讓網友們更加好奇了。
很明顯,劉師傅知道自己被關注了,所以停止了那種奇怪的行為。
但這也從側面證實了,之前的"假掃碼"確實是他故意為之。
"這個老板到底在隱藏什么?"這成了網上最熱門的話題之一。
03
網絡的力量是巨大的。
幾天之內,劉師傅的事情就在網上傳開了,無數網友開始關注這個南昌的小超市老板。
7月26日,當地的一家電視臺派記者來到了現場。
記者在超市門口守了整整一天,試圖采訪劉師傅,但他拒絕接受任何采訪,只是重復著那句話:"沒什么好說的。"
記者又采訪了幾個鄰居,但大家都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這個人平時就很少說話,我們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李阿姨對記者說。
"他人挺好的,就是不愛交流。"陳奶奶補充道。
記者在社區里轉了一圈,發現除了小李的錄像,沒有人能提供更多有價值的信息。
但就在記者準備離開的時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那天下午,一個大約二十五歲的年輕女人急匆匆地跑到超市門口,神情非常焦急。
她推著一個嬰兒車,車里坐著一個大約一歲的小孩。
"劉老板,劉老板!"女人在門口大聲喊著。
劉師傅聽到聲音,立即從店里跑了出來。
"怎么了?"這是鄰居們第一次看到劉師傅如此著急的樣子。
"孩子發燒了,我沒錢買藥,能不能..."女人的聲音有些顫抖。
"快,快進來。"劉師傅沒等她說完,就急忙招呼她進店。
在眾目睽睽之下,劉師傅從柜臺后面拿出了一個小盒子,里面裝著一些現金。
他數出了二百塊錢,塞到女人手里。
"快去醫院,別耽誤了。"
女人接過錢,眼淚一下子就流了出來。
她想說什么,但劉師傅已經轉身走進了店里。
這一幕被現場的記者完整地拍了下來,也被圍觀的鄰居們看在眼里。
大家突然明白了什么。
"原來是這樣..."李阿姨喃喃自語。
"難怪那些人買東西的時候神情那么復雜。"張美麗若有所思地說。
當天晚上,這段現場視頻被傳到了網上,網友們的態度開始發生轉變。
"這個老板原來是在幫助別人啊!"
"所以之前那些'假掃碼'其實是在做慈善?"
"但是為什么要用這種方式?直接給錢不是更直接嗎?"
"可能是為了照顧那些人的自尊心吧。"
隨著真相逐漸浮出水面,越來越多的細節被挖掘了出來。
7月27日,那個推著廢品自行車的女人被網友找到了。
她叫王小美,是一個單親媽媽,獨自帶著七歲的兒子生活。
孩子的父親在兩年前出車禍去世了,她只能靠撿廢品維持生計。
"劉老板真的幫了我們很多。"
王小美紅著眼眶對記者說,"每次去他那里買東西,他總是收很少的錢。我知道這樣不對,但是..."
她哽咽了一下,"如果沒有他的幫助,我和孩子可能都活不下去了。"
記者問她為什么不直接接受劉師傅的幫助,她說:"我們不是乞丐,我們有尊嚴。
劉老板這樣做,讓我們感覺還是在正常地買東西,而不是在接受施舍。"
接下來的幾天,更多的受助者被找到了。
有一個叫張大強的中年男人,是一個殘疾人,左腿在工傷事故中截肢了,靠做手工藝品維持生活。
他和女兒相依為命,生活非常困難。
"劉老板從來不說什么,但是每次我去買東西,他總是收很少的錢。"
張大強說,"我試過拒絕,但他總是說'按這個價格結賬',不容我多說什么。"
還有一個叫李奶奶的老人,她在照顧患有智力障礙的孫子,老兩口的退休金根本不夠用。
"三年來,我們在那里買生活用品,從來沒有按過正價。"
李奶奶含著眼淚說,"我們知道這樣做對劉老板不公平但是他總是堅持這樣做。"
隨著這些故事被報道出來,網友們徹底震驚了。
原來,劉師傅的"假掃碼"不是什么異常行為,而是他獨特的助人方式。
他用這種看似平常的交易,悄悄地幫助著社區里最需要幫助的人。
"這種幫助方式太溫暖了。"
"比直接給錢更有人情味。"
"這樣既幫助了別人,又保護了他們的尊嚴。"
"這個世界上還是有好人啊。"
網友們的評論從最初的質疑變成了感動,話題的熱度也越來越高。
但是,就在所有人都以為真相已經大白的時候,一個更加震撼的消息傳了出來。
7月30日,有網友爆料說,劉師傅其實自己的生活也很困難。
他的兒子患有先天性疾病,需要長期治療,醫療費用非常高昂。
而劉師傅的妻子幾年前就因為承受不了這種壓力而離開了。
"如果這是真的,那他的行為就更讓人敬佩了。"有網友評論說。
"自己都那么困難,還要幫助別人,這是什么樣的人啊?"
但這個消息沒有得到官方確認,劉師傅依然拒絕接受任何采訪。
8月1日,事情出現了新的轉機。
那天上午,小李正在家里工作,突然聽到樓下傳來一陣嘈雜聲。
他跑到陽臺上一看,發現超市門口聚集了很多人。
這些人不是來圍觀的,而是來買東西的。
他們手里拿著現金,排成了長隊,每個人的臉上都寫著同樣的表情:堅定和感激。
隊伍最前面的,正是王小美。
她手里拿著一沓鈔票,對劉師傅說:"劉老板,這是我這三年來欠您的錢,我算過了,一共是一千二百八十塊錢。"
劉師傅愣住了,連連擺手:"不用,不用,真的不用。"
"必須還!"
王小美的聲音很堅決,"您幫了我們這么多,我們不能一直占您的便宜。"
隊伍里的其他人也紛紛附和:
"對,我們都要還錢!"
"劉老板,您的恩情我們記著,但該還的錢一分都不能少!"
"您幫我們的時候從來沒有猶豫過,現在輪到我們回報您了!"
這些話讓劉師傅的眼眶濕潤了。
這個平時沉默寡言的男人,第一次在這么多人面前流下了眼淚。
"真的不用,真的不用..."他哽咽著說。
但那些人根本不聽他的拒絕,一個個堅持把錢塞到他手里。
有些錢是皺巴巴的小額鈔票,顯然是他們一點一點攢下來的。
這一幕被現場的很多人拍了下來,視頻很快就傳到了網上。
看到這些視頻的網友們,很多人都哭了。
"這才是人間真情啊!"
"好人有好報,劉老板值得這樣的回報!"
"看哭了,這個世界還是很溫暖的。"
但故事到這里還沒有結束。
8月3日,有媒體挖出了更多關于劉師傅的信息。
原來,他的全名叫劉建國,確實有一個患病的兒子。
孩子今年十二歲,患有先天性心臟病,需要定期手術和治療。
劉師傅的妻子確實在幾年前離開了,她承受不了這種經濟和精神的雙重壓力。
從那以后,劉師傅就一個人既要照顧生病的孩子,又要維持超市的經營。
醫療費用幾乎耗盡了他所有的積蓄,超市的微薄收入根本不夠支撐孩子的治療費用。
但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他依然堅持幫助社區里那些比他更困難的人。
"我知道有人比我們更需要幫助。"這是劉師傅后來接受采訪時說的唯一一句話。
這句話傳到網上后,引發了更大的震動。
"自己都那么困難,還要幫助別人,這是什么樣的境界?"
"劉老板,您是真正的英雄!"
"這種無私的精神太感人了!"
隨著事情的發酵,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劉師傅和他的兒子。
有人提議為他們發起募捐,但劉師傅堅決拒絕了。
"我們不需要別人的可憐。"他說。
但網友們的善意是阻擋不住的。
8月5日,有人在網上發起了一個"為劉師傅的善良買單"的活動,號召大家去他的超市購買商品,用實際行動支持他。
這個活動得到了熱烈響應。
從8月6日開始,劉師傅的超市每天都人滿為患。
很多人專程從外地趕來,就是為了在他的店里買點東西,表達自己的敬意。
面對這種情況,劉師傅顯得有些不知所措。
他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一個善舉會引起這么大的關注。
就在所有人都以為故事已經結束的時候,8月8日的夜晚,小李又一次從陽臺上目睹了讓他終生難忘的一幕。
那天晚上九點多,超市已經關門了。
小李正準備休息,突然看到樓下有微弱的燈光。
他仔細一看,發現劉師傅竟然悄悄開了門,讓一個人進入了超市。
這個人小李見過,是之前那些接受幫助的人之一。
但奇怪的是,這次他們的角色似乎發生了變化。
那個人沒有買任何東西,而是往超市里搬運著什么。
小李放大手機鏡頭仔細觀察,發現那個人正在往貨架上補充商品。
他搬運的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一些包裝簡陋、看起來像是自制的食品和手工藝品。
更震撼的是,劉師傅不僅沒有收取任何費用,反而從收銀臺里拿出錢遞給了那個人。
"這是在干什么?"小李完全懵了。
接下來的場景更加顛覆了他的認知。
又有兩個人悄悄進入了超市,他們同樣在往貨架上擺放著什么。
劉師傅逐一給他們結算了錢,就像是在收購他們的商品一樣。
這一切都是在黑暗中悄悄進行的,如果不是小李恰好看到,根本沒有人會知道。
直到所有人都離開,劉師傅才重新鎖上門。
但在轉身的瞬間,借著路燈的光線,小李清楚地看到了他臉上的表情。
就在那一刻,小李的整個世界觀都被徹底顛覆了,他的手機從顫抖的手中滑落,在地板上發出沉悶的撞擊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