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5日,李宗仁的兩名親信舊部張任民(原廣西綏靖公署參謀長)、韋永成(抗戰時期第五戰區政治部主任),聯名于香港給桂林的白崇禧,發出了一封特急電:“黃啟漢抵港,負有和平使命,北京對廣西尚留有余地,請審時度勢,進行妥協”,注意這個時間點是非常重要的!
(南線大追殲林總劇照)
因為這一天,是第四野戰軍勝利結束衡寶戰役的日子,在此前一個多月的戰役中,四野全殲了桂軍的四個主力師,白崇禧賴以頑抗的精銳,已經事實上不復存在,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毛主席還是想給桂系留一條出路。
也就是和平解決廣西問題,而不必要訴諸武力,應該說釋放了最大和最后的善意,如果此時白崇禧能夠懸崖勒馬,八桂大地當可免于戰火,也算給桑梓造福,可惜白崇禧最終選擇了一意孤行,再次拒絕了和平談判。
《白崇禧傳》一書中,程思遠先生如此寫道:這是劉斐六月南來以后,北京第二次對白崇禧發出的和平訊息,但白崇禧此時的心態,除了“準備對歷史交代以外,不作其他考慮”,翻譯一下的意思,就是把個人的所謂名節,凌駕于民族大義之上。
既然桂系頑固到底,那就只能打!此后一段時間,軍委和四野總部之間的往來電文不斷,籌劃發起廣西戰役,尤其是兵力使用問題成為討論的焦點,而四野“林蕭”首長提出的初案,讓毛主席很不滿意!
一、桂敵力量仍然不可小覷
桂系軍隊的規模,始終都不算很龐大,所謂的“本錢小、極靈活”嘛,特別是抗戰勝利以后,老蔣為防止桂系坐大,利用裁軍和整編的機會,只給桂系保留了三個整編師的編制,也就是恢復番號以后的第7軍、第46軍和第48軍。
在衡寶戰役中,第7軍和第48軍的四個主力師被殲,桂軍總共損失了47500余人,幾占基本兵力的三分之一,而且還是最精銳的部分,可以說一仗被打斷了脊梁骨,那么白崇禧又哪來的底氣,企圖頑抗到底呢?
主要還是廣西的保甲和民團制度,也是桂系在老蔣的監視和壓迫下,搞出來一個所謂“藏兵于民”的辦法,這樣的制度,能夠對打殘的部隊進行迅速補充,并且新兵素質不低,可以使部隊很快恢復戰斗力。
(白崇禧劇照)
比如王牌第7軍在湖南被殲大部,白崇禧10月初逃回廣西后,立即調撥若干保安團,湊齊缺額恢復建制,當時軍長李本一僥幸從戰場逃脫,生怕白崇禧追究戰敗責任,一怒之下把他斃了,嚇得躲到全州鄉下,死活不敢來桂林。
后經張淦等人做保和疏通,李本一這才壯著膽子來見白崇禧,考慮到正是用人之際,白崇禧并未深究,而是讓他仍任第7軍軍長“戴罪立功”,就這樣,不到一個月時間,第7軍乃至第三兵團的建制,基本重新恢復起來。
廣西戰役之前,白崇禧“華中軍政長官公署”的作戰序列內,又搭起了五個兵團、十二個軍和30個師的架子,當然各師都不滿員,正規軍兵力只有15萬余人,平均每個師不到5000人,還不如四野一個加強團人多呢!
不過除此之外,桂系在廣西各地的地方武裝,仍有10萬之眾,兩者加起來總兵力超過了25萬人,考慮到桂敵戰斗力較強,素來用兵謹慎的林總,認為至少要調動兩倍以上的兵力入桂,才有勝利的充分把握。
四野南下之際確實有80多萬大軍,但此時的兵力配置卻很分散,想突然之間調集50萬大軍,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原來的軍轄四師制,已經調整回三師制,原各軍所轄的獨立師,紛紛劃給了新組建的地方軍區。
其次,北方藉官兵初到江南,對飲食氣候極不適應,除了戰斗傷亡外,非戰斗減員數量很大,總體來看,此時四野的每個軍,基本降至40000到45000人的規模,十二個主力軍的總兵力,也不過50余萬人。
最后,四野在南下途中,先留了二個軍在鄂西配合二野作戰,再留了一個軍在贛南,后又安排二個軍在湖南就地剿匪征糧,用于進攻作戰的兵力較為有限,如今想一下子調集50萬大軍,談何容易?
二、四野首長主張殺雞用牛刀
林蕭首長同時還提出建議,認為廣西戰役打響后,白崇禧必然西逃云南:“則我二野部隊是否可以五兵團先占昆明,以三兵團占貴陽,分割與阻斷敵人,然后二野由昆明再向北解決四川問題為好,亦盼軍委考慮”。
也就是說,為了解決白崇禧集團,四野首長還請求二野主力配合作戰,再加上已經配屬四野指揮的陳賡第四兵團,那就是二野全軍!如此投入作戰的總兵力,將高達85萬人以上,簡直是殺雞用上砍牛刀!
毛主席對這樣的兵力調用方案,表示出很大的不滿意,認為桂軍的殘余力量,并沒有想像中那么強,并不需要調動這么多兵力入桂,四野首長顯然過分高估了桂敵的力量,因此在復電中特別指出:
“衡寶戰役被殲之七軍、四十八軍四個師,是桂系精銳,桂系正規軍目前雖尚有六個師,但都不是精銳,桂系以外各軍更差,因此,四野向桂林、柳州之前進兵力,已很充足,但如何進法,值得考慮”。
毛主席的意思很明確,四野目前進抵湘桂邊境的五個軍,再加上廣東方向配合作戰的陳賡兵團三個軍,共計八個軍35萬人的的優勢兵力,足以消滅全部桂敵解放廣西,并不需要在留置湖南的野戰部隊中,再行抽調力量。
畢竟在湘桂交界待命出動的五個軍中(38軍、39軍、40軍、41軍、45軍),都是老牌精銳,其中光“東北五虎”就占了四個!再加上陳賡的三個主力軍,對付15萬桂系殘軍,還不是手到擒來?四野首長把敵情估計得太嚴重了。
至于動用二野主力配合作戰的建議,毛主席更是斷然拒絕,指出“西南重心是四川,二野主力必須于12月進至重慶一帶,賀龍率十八兵團占領成都一帶,并迅速擴占全川”,言外之以,廣西戰役須由四野單獨負責。
經過一番電文往來,出于尊重前線指揮員的目的,毛主席最終還是勉強同意,可以適量增加參戰兵力,四野遂調第46軍的二個師、第49軍全部三個師,同時還命令鄧華第十五兵團派出43軍,加入廣西作戰。
至此,確定投入廣西戰役的總兵力,達到了十一個軍的番號,共30個師的龐大力量,數量巧合吧?雖然我軍也是30個師,卻是整整45萬大軍,野戰總兵力是桂敵的三倍之多,可謂是雷霆萬鈞之勢!
三、毛主席有更深層次的考慮
事實證明,毛主席對桂敵力量的預估,以及對白崇禧固守廣西的可能性,判斷是非常準確的,廣西戰役于1949年11月7日正式打響,至11月中旬,白崇禧僅留少量部隊布防桂林,桂軍主力全速向粵桂交界撤退。
那就是企圖要通過雷州半島,從海路撤往海南島了,于是不等作為二線部隊的第46軍、第49軍趕到,四野兩個兵團的五個主力軍全面開始追擊,在陳賡東路軍的配合下,至月底已將桂敵大部合圍。
經過39天的大追殲,戰至12月14日,廣西戰役勝利結束,在消滅的17萬多敵人中(含粵系余漢謀集團一部),俘虜人數竟接近16萬人!換句話說,斃傷敵人的數量僅1萬多,敵人的抵抗程度確實不強。
(蕭參謀長劇照)
毛主席對四野首長關于廣西戰役的用兵數量,為什么不太滿意呢?除了敵情判斷準確,主要是對北方形勢隱隱有著擔憂,認為四野不應動用全力進軍廣西,而是要抽出部分精銳,盡快北調中原,作為軍委直轄的戰略預備隊。
毛主席已敏銳地發現,在二野、三野、四野渡江南下追殲,一野遠赴大西北,而華北軍區兩個兵團又劃撥給一野的情況下,我軍在北方的力量太過空虛,“一旦有事”將面臨無兵可調的困境,而兵力最富余的四野,必須盡快抽出力量回防。
因此在10月31日廣西戰役尚未打響之際,軍委電示四野總部《關于兵力部署的幾點意見》,這份指示非常重要,盡顯老一輩革命家的高瞻遠矚,電文詳細規定了四大野戰軍,尤其是四野今后的戰略任務:
(陳賡劇照)
“全國國防重點是以天津、上海、廣州三點為中心的三個區域,二野入云貴川康后,三野只能防守華東,置重點于滬寧杭區域,以有力一部準備攻臺,沒有余力兼顧華北”,至于一野主力遠在西北,自不必說。
重點來了,指示電特別說明:“現在華北只有楊成武兵團三個軍及其他六個二等師,位于京、津、山海關一線,一旦有事,頗感兵力不足,四野在迅速解決廣西問題后,擬以五個軍位于兩廣,擔任廣州為中心之國防”。
同時“須以三個軍位于河南,準備隨時增援華北,其余各軍,位于湘鄂贛三省并以主力位于鐵道線上,以向南北機動”,其中北調河南的這三個軍非常關鍵,如果四野主力全部投入廣西作戰,這個戰略部署將被大大延遲。
好在戰力強大的四野,僅用一個多月就消滅了白崇禧集團,根據軍委的指示,四野遂于1950年初,立即抽調最精銳的第38軍、第39軍、第40軍北移河南,駐于鄭州信陽等地(40軍晚到,參加了海南島戰役)。
未雨綢繆啊!僅僅幾個月之后,半島戰爭突然爆發,以這三個王牌軍重組的第十三兵團,火速車運東北組建了“東北邊防軍”,也正是第一批過江的志愿軍部隊,若非提前有所布置,后果簡直不堪設想!
(四野南下路線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