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到27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將對東非野生動物大遷徙進行連續三天的直播報道。在肯尼亞馬賽馬拉廣袤的草原上,數百萬角馬、斑馬等野生動物為尋找水源和食物,正以生命為賭注冒險橫渡湍急的馬拉河。而鏡頭之外,極端旱澇交替正影響著草原生態,動物遷徙廊道急劇縮減。這場被稱為“天國之渡”的大遷徙不僅是自然界的壯美詩篇,同時其面臨的生態危機,也為人類敲響警鐘。
總臺記者 楊探驪:我現在位于肯尼亞的馬賽馬拉野生動物保護區,每年7月到9月,這里都會上演全球規模最大的野生動物大遷徙,數百萬只角馬、斑馬和羚羊等野生動物,會從坦桑尼亞的塞倫蓋蒂遷徙到肯尼亞的馬賽馬拉,尋找新的食物和水源。
總臺記者 楊探驪:在遷徙的過程中,最壯觀也是最危險的就是“天國之渡”。它是指這些野生動物需要渡過我身后的這條馬拉河,在這一過程中,遷徙的動物要面臨鱷魚與河馬的襲擊、捕食者的追捕以及渡河時可能發生的溺水。這是動物世界中物競天擇的真實寫照,也是一幅為生命循環而奮力一搏的生動畫卷。
總臺記者 楊探驪:肯尼亞馬賽馬拉和坦桑尼亞塞倫蓋蒂相互接壤,它們共同構成了非洲最大的草原生態系統,整個生態系統的運轉——包括野生動物生存狀態、飲水資源及植被供給都與氣候模式息息相關。
總臺記者 楊探驪:專家團隊通過分析1913年以來的氣象數據發現,過去60年間該地區降雨量超出歷史均值,同時反復出現嚴重干旱和極端強降雨,氣溫上升了4.8℃至5.8℃。這些變化正導致植被和水源萎縮,人類、牲畜與野生動物的資源爭奪加劇,野生動物種群數量下降及遷徙繁殖模式改變等連鎖反應。肯尼亞旅游部曾在2022年呼吁采取緊急措施,拯救馬賽馬拉保護區,旅游部表示野生動物的遷徙路線已經從4條減少到了1條。根據專家預測,如果不采取行動,保護區將在十年內消失。
總臺記者 楊探驪:同時人類活動也在影響非洲草原生態系統的平衡,一方面人類要發展,一方面保護野生動物同樣重要。近些年來,肯尼亞注重與中國企業的合作,而中國企業也在肯尼亞建設中踐行著綠色發展理念。比如,在規劃連接肯尼亞海濱城市蒙巴薩和首都內羅畢的蒙內鐵路時,中國工程師將鐵路整體南移15公里,為此要多架設9座橋梁、增加12%工程造價,但是可以為大批角馬騰出了遷徙走廊。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總臺記者 楊探驪:我們多年來持續對東非野生動物大遷徙進行報道,是希望能夠讓更多的人深刻感受到人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我們需要更多的智慧和技術來維護地球的生態平衡。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