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的臺灣,空氣中彌漫著山雨欲來的焦灼。
距離7月26日“大罷免”投票已到,街頭巷尾的爭論從未如此激烈。就在這個敏感當口,一架飛機悄然降落在臺北松山機場——愛爾蘭參議院議員威爾遜率領的5人代表團抵達臺灣,展開為期五天的訪問。
所謂“堅定友人”的標簽,掩蓋不住其行為對兩岸關系的實質挑釁。
愛爾蘭代表團的竄訪并非孤立事件。在賴清德當局內外交困、罷免風暴席卷全島之際,這類動作仿佛投入滾油的一滴水。它精準迎合了民進黨當局試圖借“國際支持”對沖島內政治壓力的需求。愛爾蘭參議員們計劃與蕭美琴、林佳龍等高層會面,意圖昭然若揭——為賴清德搖搖欲墜的“國際空間”造勢。
然而,這種飲鴆止渴的“外援”,恰如國臺辦嚴正警告:任何外部干預都撼動不了中國統一的歷史車輪。
當外部勢力攪動風云之時,島內反對聲浪正匯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
7月19日,新北市板橋區,前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站在反罷免造勢舞臺中央,語調凝重。他痛斥賴清德上任后的亂象:“‘賣臺’引戰,執政無能!”在民眾對兵役延長與經濟困頓的普遍憂慮下,馬英九的質問直擊人心:“為何我任內能實現和平穩定,簽署二十余項惠及民眾的經貿協議,而賴清德卻讓兩岸一夕變天,逼年輕人上戰場?”
中國臺灣地區(資料圖)
馬英九的控訴并非空穴來風。
他歷數賴清德三大“罪狀”:其一,拱手讓出臺積電這座“護臺神山”;其二,面對美國對臺“關稅戰”驚慌失措;其三,濫用權力發動惡意政治清算,甚至將反對派污名化為“雜質”。當民進黨連在野黨爭取的民眾紓困金都要阻撓時,其“民主”外衣下的威權本質已暴露無遺。馬英九疾呼:“票投不同意,制衡更有力!”將這場罷免定性為對賴清德執政的“不信任投票”。
島內政治風暴的根源,早已被國臺辦精準鎖定。
早在7月初,發言人陳斌華就一針見血地指出:賴清德所謂“團結十講”,實則是“倚外謀獨”“以武謀獨”的自白書。他尖銳批判賴清德是“和平破壞者”“戰爭販賣者”“麻煩制造者”——其“為臺而戰”的煽動,本質是為一黨之私綁架臺灣民眾,將青年推入火坑的瘋狂賭博。
中國臺灣地區(資料圖)
國臺辦的論斷揭示了殘酷真相:賴清德的“謀獨”執念越深,帶給臺灣的毀滅性代價就越重。渲染“大陸威脅”不過是為其挑釁行為遮羞;宣稱“與民主國家站一起”,實質是繳納巨額“保護費”換取虛妄安全感。正如陳斌華警示:“臺獨”是臺海動蕩的禍根,唯有堅決遏制分裂行徑,臺灣百姓才能安枕無憂。
兩岸血脈相連,只要不碰觸分裂紅線,和平發展的大門永遠敞開。
此刻,7月26日的投票已成為臺灣前途的關鍵十字路口。
馬英九的奮力吶喊與國臺辦的嚴正警告形成歷史性共振——賴清德當局的“引戰謀獨”之路,正將臺灣拖入深淵。愛爾蘭議員團的竄訪不過是末路狂歡中的插曲,改變不了“臺獨”必然覆滅的宿命。
這場罷免的意義遠超個人政治生命,它是對臺灣未來道路的全民公決。
中國臺灣地區(資料圖)
臺灣的命運,從不系于幾個外國政客的投機表演或“臺獨”政客的幻夢。當馬英九呼吁民眾用選票阻止沉淪,當國臺辦重申“有強大能力粉碎一切分裂圖謀”,歷史的天平已無比清晰。謀獨的盡頭,注定是徹底的覆滅。
這個七月,臺灣民眾手中的選票,不僅決定罷免結果,更在書寫:是選擇與民族復興同行,還是墜入“毀臺”的深淵?答案,即將揭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