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她發出的稿件不斷登上熱搜,從追問醫院失職,到“揭露”李悅道德敗壞,再到意外發現母親尤茜似乎“沒那么簡單”,一個個人物,被她有意無意推上了風口浪尖。
直到真相大白,她才發現自己一直堅持的客觀和真實,只不過讓她變成了網暴中的一片雪花。
面對全民道德審判,葉攀成為最大“惡女”。
葉攀的形象坍塌,是有跡可循的。
“兩個小時,我要看到她上熱搜。”
一開口,把實力和野心擺上臺面的同時,也讓人看到這個職業背后讓人膽寒的冷漠。
而電影的高光時刻,也在張小斐飾演的葉攀身上——被輿論反噬時,她那一張血淚交織的臉。“站在輿論風暴中心的她,半邊臉是渴望看透真相的理想主義,另半邊臉則是迎擊現實暴力的獻血淋漓。”至此,電影的主題“網絡暴力”也就有了具象化的符號呈現,這個亮點還是張小斐自己設計的。
電影上映后,宣發同步發力。
試圖將“惡女”變成思想鋼印,反復打進觀眾心智。一邊,張小斐談及自己對于“惡女”這一設定的揣摩:“葉攀是一個非常復雜,有點亦正亦邪的媒體人。”導演來牧寬也表示:“她(張小斐)是葉攀最好的人選,沒有之一”另一邊,則圍繞“張小斐版惡女”大力刷屏社交媒體——
但如此種種,并不能改變《惡意》上映即撲街的事實——
豆瓣開分6.3,勉強越過及格線,有超過66%的觀眾打出3星及以下評分。
從電影院出來的觀眾,似乎對這樣的“惡女”并不買賬。
作為現實主義題材電影,貼近社會問題本是好事。
打開互聯網,從粉發女孩鄭靈華、尋找親生父母的劉學州,到打賞外賣員的上海女孩,再到武漢墜樓媽媽……
不斷有人在“匿名狂歡”中失去生命,天下苦網暴久矣。
因此,電影試圖通過“惡女”回擊現實,讓網友在發言前多多反思“想一想,再想一想”,理論上也是沒有錯的。
但劇本立意正確,并不代表電影就能打動觀眾。
這一波對社會議題的反思之所以失效,甚至被嘲。
原因太多,一個一個聊。最明顯的,當然是劇本套路太舊、太老、太拼貼怪。電影開頭故弄玄虛“點贊一百萬就能讓一個有罪的人去死”的社會實驗,在《黑鏡》的“全民公敵”中早有相似情節。
此外,拋開2012年國內就有過以“網暴”為主題的《搜索》不談。《惡意》的人物設定和反轉設計,也在另一部豆瓣評分5.6的電影《熱搜》中有過“不能說一模一樣,只能說毫無區別”的呈現——主人公的職業同樣是自媒體主編,同樣為了打造爆款文章沖上熱搜,間接造成了人員死亡。而故事結局,竟然也是女主選擇將輿論之火引向自己。
其次,便是劇情的懸浮,讓《惡意》的批判顯得隔靴搔癢。一面聲稱貼近現實,描繪互聯網殺人不見血之殘酷。另一面卻塑造了一個玄幻的網絡生態。可以直闖事故現場,手眼通天的新媒體主編葉攀;主角所在的結合了紙媒、電視臺、MCN、自媒體公眾號的縫合工作環境;喜人們客串up主指點江山,但現場直播、大談案件卻沒有違禁詞提醒......
并不落地的“現實向巨作”,配上拔高的道德主題。
在幾番索然無味的反轉之后再上價值,濃濃的說教意味便讓人如坐針氈——
“每個人都不為最終結果負責任的時候,道德的消失點就產生了。”“我不想把世界讓給討厭的人。”以至于,當人們走出電影院只剩幾個所謂金句回蕩在腦海里,關于劇情的記憶只剩PPT。“又花錢去電影院上了一堂思政課。”
此外,電影劇情的不合理,也讓“惡女”處處顯得業余且降智。很多觀眾直呼:看完電影只感受到了編劇——也就是陳思誠的惡意。
眾所周知,陳思誠的懸疑宇宙中,“懸疑的邏輯”本身是最不重要的。《惡意》也如此——線索是無用的、破案是靠路人的、調查是被戲耍的、壞人都是被冤枉的......總之劇情是充滿bug的。尤其最重要的角色葉攀,塑造的很難讓人信服。
按設定她是傳統媒體出身的自媒體人,是時刻把 “新聞的嚴謹性”掛在嘴邊的厲害角色。但第一波去醫院暗訪就暴露了身份。后續訪談莽撞開直播造成事故。
一篇重要的稿子,還沒完成核查,就開著電腦離開辦公室……她還在當事人家中了解真相,那邊,稿子已經被追求熱度的上司直接發布了。
獲取新聞素材時不做交叉驗證,自己的態度更是前后矛盾,像是兩個人。
聽到尤茜說是護士推女孩下樓,明明此前,葉攀還對實習生說“可能是尤茜情緒太激動了”,面對尤茜本人,她也質疑“姐你確定看清楚了嗎,天那么黑,還下著雨”。
后一秒卻突然降智,就因為尤茜強調了一遍“是我親眼看到的”,就直接組稿通發,暗示“私德有問題的護士行兇”。
結果就是,“次次不嚴謹,次次被網暴”。
最終事情的解決也并不困難,但很荒謬。
辦案人員不小心聽到工人談話,才知道醫院旁邊有個能拍到案發現場的監控,順利調取監控,監控順利拍到,真相順利大白。
回看整部電影,全靠沒疑硬懸在拖時長。“一條微博就能講清楚的事兒,愣是靠惡女這一劑猛藥撐了100分鐘。”
陳思誠的短板,《惡意》沒有補齊。但他擅長的對社會議題、性別形象的操弄,《惡意》卻一并繼承了。和葉攀的態度一樣莫名其妙的,是她對女性角色的態度。前一秒還信誓旦旦說“重點放在醫院監控缺失”,警示下屬“李悅的私生活能說明什么啊”。后一秒突然說出:“既然她作,我們就成全她”。
以及,葉攀作為一個有多年經驗、做過抗癌報道的記者,不可能不了解有大量患者家人在照料過程中會產生放棄念頭,但還是第一時間寫文直指尤茜。
不是葉攀一個孤例。
護士李悅懷疑尤茜是惡母;尤茜與網友一同對李悅進行蕩婦羞辱;葉攀被流量玩弄,有意或無意地促成了輿論對李尤二人的傷害。最終“惡女“這一標簽,在三人間流轉,似乎造成一種既無辜、又自食惡果的觀感。看完后只會一頭霧水:“這幾個女人之間的惡意幾乎是突如其來的啊。”與此同時,我們又看到了極為反常的男性角色塑造。
當李悅被全網羞辱時,是她幫助過的男生設局澄清。
當尤茜在酒吧賣酒為女兒治病時,是靠老同學“救風塵”,后續他和尤茜結婚,成為全力救治繼女的好丈夫、好爸爸,十足大善人。
當李悅身陷小三傳聞被原配毆打后,渣男出面表明,“與老婆早就分居,但她不愿意離婚簽字”——他一身清白,三言兩語制造了一個“瘋女人”大婆。
劇情中最為刻意的一筆,是女網紅在直播間煽動情緒、網暴尤茜時,斷言:“一定是懷了二胎男寶,不想要治療女兒了。”后續尤茜便對著觀眾表明,她懷的是個妹妹。不落任何話柄,極盡“陰陽”篇幅,這就是陳編的功力。正如網友所說,“看似關懷很多,其實議題早淪為敘事標簽,并把標簽當成武器,將社會中對女性的惡意化身奇觀。”
回過頭來看,就連立意也堪稱“詐騙”。電影的立場似乎是反對“蕩婦羞辱”“制造惡女”。但諷刺的是,雖然名為惡女,但李悅與尤茜除了對彼此的偏見,本質上幾乎沒有真正的“瑕疵”。最終她們得以逃脫惡女審判,不是基于制作方對女性復雜面向的理解。而是因為澄清了誤解,恢復了無污點的身份。惡女洗了把臉,又被頒了好女人獎狀。
至此,《惡意》已然從社會寓言降格成一場精致的感官刺激。
化用電影中諷刺網民的一句臺詞,“《惡意》又何嘗不是一部“情緒電影?”
一番折騰之后,即使是張小斐主演,梅婷演技派加持,也沒辦法挽救這部電影口碑撲街。
甚至金雞影后張小斐,也被打上了“只適合小品和網大”的標簽——
不得不說,“惡女”設定對張小斐來說,本來應該是一次突破。
2021年的《你好,李煥英》,她乘著54億的票房一朝成名,成為全網人心里溫柔樸實的“國民媽媽”。
2024年的《熱辣滾燙》里,盡管她飾演的是刻薄自私的姐姐樂丹,甚至和賈玲飾演的妹妹樂瑩在飯桌上扭打成一團。
但人物仍然擁有善良、溫情的弧光和層次感。
也恰恰因為這兩部電影的成功,張小斐成為了人們口中的“玲女郎”,躋身頂流。
此后,她在影視圈默默打拼多年的經歷,才逐漸被大眾看見。
從籍籍無名十五年,到終于守得云開見月明。
離開賈玲之后,人們一直期盼著張小斐能有更多好本子。
而當初賈玲說出的那句,“小演員快變成大腕吧!你離變成姐的偶像就差一部戲了!”
至今都被人們視為一句含著魔法的告白。
大火之后,張小斐本人也不止一次在媒體采訪中表示,自己一直以來選擇劇本的標準是故事與人物的發揮空間,在未來非常愿意繼續跳出舒適圈。
在談及未來的演員道路時,她也坦言,“希望在不同的賽道跑一跑。”
結果,有了2023年的《拯救嫌疑人》——
懸疑破案題材,職業女性設定,豆瓣5.8分。
不少觀眾沖著張小斐走進電影院,但出來后紛紛表示“誰來拯救觀眾啊”。
回看此次《惡意》中葉攀這個角色,可謂《拯救嫌疑人》加強版。
劇本的拉垮并沒有給她的演技太多發揮空間。
甚至是電影宣發中多次提及的“惡女抽煙鏡頭”,也由于太弱的劇情銜接而稍顯突兀。
當電影塑造的是一個沒有主觀能動性的主角時,換成誰來飾演葉攀,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而所謂“爆發力的演技”,也在電影動不動鋪墊高潮音樂的操作中,吞噬殆盡。
這也是為什么,即使張小斐為挑戰銀幕精英形象,甚至專門學了抽煙,觀眾感受到的只是——
“只有人設,沒有人物。”
張小斐紅了,但她所接手的作品,似乎還都不夠真誠。眼下,面對觀眾的再次失望,再次提起那句“只差一部戲”已經略顯尷尬了。從待播的幾部戲來看,電視劇《警察官與少年》,題材上疑似撞款《少年法庭》;2026年的《女足》題材抓人,但由于觀眾對周星馳近年表現不滿意,對影片質量存疑。唯一值得期待的是《轉念花開》,是賈玲的第三部電影。兜兜轉轉,歸來竟仍是“斐玲組合”。
事實上,張小斐如今的處境在影視圈并不少見——
前有章子怡曾被困在玉嬌龍的角色里,此后演什么戲都不對;后有湯唯因《色戒》成名,此后數十年被公眾認為“沒有演技”。不難看出,問題不僅關于劇本、人設,或是演技。還有,當“x女郎”成為一種相似命運的詛咒,作為女演員該如何掙脫?在一次采訪中,當被問及爆紅之后心態上有沒有變化,張小斐說了這樣一句話:“其實我一直以來每天做的事情,就是做好每天的事情。”不停下腳步,不放棄嘗試,或許就是最樸素的答案。一直待在牌桌上,直到摸到那張屬于自己的牌。
掃一掃關注雜家 更多有趣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