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戀綜的彈幕都是:“好甜啊!”“在一起在一起!”“我嗑到了!”
觀察室嘉賓的表情都冒著粉紅泡泡,抱著抱枕尖叫。
但到了這部戀綜,彈幕統一刷屏:“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p>
觀察室嘉賓笑得停不下來,仿佛在看喜劇片。
這就是網飛最新上線的韓綜,《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后稱《母單戀愛》)。
一群從未戀愛過的人相聚在此。
“喜歡搞笑的有福了,喜歡戀綜的有難咯。”
母胎單身/solo,是從韓娛傳過來的流行詞,指從出生起就沒有戀愛過的人。
這樣的6男6女,帶著各自的期許和困擾,開始了為期10天的相處。
果然十分與眾不同。 別的戀綜,一進門就上演暗送秋波,吃頓飯能剪出兩集修羅場。而這些嘉賓,男女陣營清晰。彼此之間像是隔了楚河漢界。
第二天,節目組讓他們選飲料。
嘉賓大多心知肚明,經典戀綜橋段來了——選到同種飲料的人,就能配對約會。
但理智歸理智,身體很誠實。
粉發女四心里盤算:心動男先動,自己再挑選。
結果沒經住“先到先得”的誘惑,成了第一個拿飲料的嘉賓。
有時候,速度比愛情更重要
另一邊,男三也很快下手,把另一位嘉賓的意向飲料搶先拿走。
先挑橘子汁的原因,不是策略出擊,也不是情場博弈。
只是,他渴了。
情節之出乎預料,就像本要播放《甄嬛傳》,結果誤觸了《寶寶巴士》。
就這樣畫風清奇、進度緩慢。
節目組讓他們組隊滑冰,照理說這場景很容易社交破冰。
到了現場,最社恐的男一終于鼓起勇氣主動問心動女生:
“要不要我幫你系鞋帶?”
0人聽見。
氣得觀察室嘉賓大喊:
“哪門子的調情,搞得像ASMR一樣!”
為了化解尷尬,男一靈機一動,轉頭望向渾身都是運動細胞的男二,害羞地說: “要不要我幫你系?”男二的沉默,震耳欲聾。
等到開始滑冰,情況也沒有好轉。女孩們陪著不會滑的女五踉踉蹌蹌地前行。男四向她們直直滑來。結果靠近后,輕輕用墻完成了自己的剎車動作,又若無其事地滑走......他只是從全世界經過。
男四后來解釋道:
本來想扶,但想想自己的水平還是放棄了。
也不怪他,肢體接觸對這群人算是超綱了。有人一邊喊著路崎嶇,一邊狠狠前行把女嘉賓仍在后面,不敢拉一把。
有人還沒做好牽手的準備,咬咬牙只敢牽手指。
幾集看下來,什么橫刀奪愛、心動爆表都沒有。
人與人很有邊界感,接觸像是開了0.1倍速。甚至都沒有BE美學存在的空間。其他戀綜里,總要有那么一個落單的人,配上憂傷的BGM,烘托出氣氛。到這邊,一對對都出去約會了,自己在家的男三仍獨自開朗。
躺平睡懶覺,醒來泡個面,仿佛在度假。這時候剛好下雨了,突然他用紙巾擦了擦眼睛,觀察室嘉賓心里一緊:
他哭了?仔細一看,噢,原來是吃泡面流汗了,不是流淚。
母單的原因,原來是自己把自己照顧得太好了啊。
其實,母單上節目談戀愛不是一個新鮮選題,國內某站早就做過了。
不過《母單戀愛》借由這個話題,展現了戀愛綜藝不一樣的面向,預期違背,才能讓人捧腹大笑。
反過來也說明了,如今戀綜套路太深入人心。低質量糖精、高質量人設,一抓一大把。比如,曖昧必須要剁手,事留給對方做。
一旦到了做飯的時候,男女嘉賓就不知道怎么系圍裙了。
比如,第一天見面就可以有無數段眼神拉扯,遇見即相愛。男嘉賓第一次和女生對話,還沒聊上幾分鐘,就攀上親:“我是不是該向岳母來個視頻留言?”
《單身即地獄4》
比如,為了獲得約會資格,人人恨不得使出800個心眼子——仔細一看那群男嘉賓,好像也不值得。
概而言之,男的猛猛出擊,表現出照顧、保護、占有欲爆棚。
甚至雄競到了脖圍
女的眉目傳情,用撩人話術,魅惑全場,把偶像劇直接搬來了。
有節目為了最大化“嗑糖”收益,干脆在播放期間開設“CP榜”,讓觀眾在線pick心儀的俊男美女組合。
粉紅泡沫是人工的,剪輯是深諳此道的,嘉賓是主動迎合的。
人設也是必須要有的。
海王海后成了香餑餑。
《單身即地獄4》外貌酷似張翰的金泰煥,開口便奉上了讓全場安靜的自我介紹:“即使吵架,別人看到我的臉就不會生氣?!薄爱斘艺甄R子的時候,偶爾會有種被眼睛吸進去的感覺”
是多想被剪輯老師和戀綜觀眾記?。?/p>
精英更是扎堆出沒,比主理人還多。
《怦然心動20歲》第四季,女嘉賓隨口問了一句:“你們大學食堂吃什么?”
可算打開了潘多拉的話匣子。男嘉賓蔡蔡,從“英國很多高材生會選擇這個學校”講到“附近有三四個高爾夫球場,每天換著打就行”。不像是來談戀愛的,像來面試的。
誰問你了?
還有一場戀史留名的佳話——
《心動的信號7》男女嘉賓第一次吃晚餐時,聊到了喜歡的英國城市。
男嘉賓A:“我喜歡Bri....Southampton(南安普敦)”。
男嘉賓B:“我也挺喜歡曼...Manchester(曼徹斯特)的”。
他們說這話時特意停了一下,網友們大呼strong(死裝),集體學到了:
“我喜歡肯.....KFC,因為它的Thursday,挺crazy的”“我比較喜歡麥...Mcdonald因為我比較喜歡他們的牛肉burger ”
說白了,網友不是反對中英夾雜,是在厭倦戀綜里越來越套路化的——情緒濃度拉滿,迫不及待“表演”,每句話都帶著設計感。
看似在溝通戀愛深度交流,實則是已經沉醉于自己的優秀,不知天地為何物了。
《戀愛兄妹》的主創李珍珠PD說過一句創作心得:
“如果把戀綜當作一種節目類型,可能會覺得很老套。但如果把它看作是通過戀愛的框架,去觀察人的心理,那就能變得多樣化?!?/p>
回過頭來看,《母胎戀愛》許多嘉賓來這兒不僅是為了脫單,更像是為了解決一段沒被正視的人生卡點。
他們母單各有各的原因,期望也不盡相同。
有人認為自己的外貌是戀愛阻力,在節目組的幫助下減肥20斤。
有人胡亂穿搭,硬生生把桃花都攔在門外,換個衣服堪稱大變活人。
有人想要追尋內心的平靜——
女一曾遭遇過跟蹤,很再難信任他人;
男一有溝通阻礙、社交恐慌;
女五在成長經歷中存在很深的情感創傷;
但他們都想邁出那一步,用一點點笨拙和真誠,試探自我的可能性。
最社恐的男一,因為言語上的問題,冒犯了女嘉賓。
他想解釋和道歉,又不知道怎么表達,怕自己越描越黑,于是窩在被窩里崩潰大哭,氣自己又搞砸了。
誠然不禮貌,但“努力卻克服不了自己性格弱點”,為人際關系痛苦的掙扎,也同樣很真實。
他們選擇代表約會對象的飲料時,都鬧了不少笑料,其實潛臺詞是:
“為了和一個人約會而選擇不喜歡的飲料,我更想要跟隨自己心意。”
憑自己的心而動,怎么不算是一件好事?
社會總把母胎單身當作一種障礙與缺憾,但其實鏡頭一轉,在這些女孩身上,母單的同義詞是非常懂得自娛自樂、自給自足,是可以照顧好自己的生活與感受。
不談戀愛不是一種缺憾。
反而有些時候,急于用一段刺激多巴胺的關系轉移對人生的思考,盲目用一段共生的聯結對抗人生的虛無、衰老的焦慮,期望于他人來解決自己生命的議題,才是孱弱的表現。
但當然《母單戀愛》也有著局限。
在戀綜的語境中,有一些處理仍是程式化的。
節目組以一個“改造”的視角出發,對直率的女孩提出“說話委婉一點”;
卻建議不自信的男嘉賓“暴力”爭取心動女生。
哪怕是開玩笑也不妥當
仍然在鼓勵、期待著符合刻板印象的愛情腳本,同時也貫徹了戀綜質量男女嘉賓參差不齊的弊病。
男嘉賓的外貌是這樣——
女嘉賓長這樣——
男嘉賓擇偶觀是:“只想趕快找個人交往了?!?/p>
女嘉賓的擇偶觀是:“別因為想談戀愛,就失去自我......一定有能看出你真正價值的人?!?/p>
甚至節目還出現了雙男搶一女,雄競掰頭難舍難分的場面。倆人斗得發狠了、忘情了,女嘉賓都莫名其妙:“你們不是該來跟我聊嗎?”
果然,“男性非自愿單身的比較多哈”。
近些年來,離婚戀綜、前任戀綜、兄妹戀綜、玄學戀綜、同性戀綜......戀綜市場卷完話題卷尺度,捧出了不少頂流。
《單身即地獄》的女嘉賓,上了節目后收入翻了30倍,《換乘戀愛》男嘉賓也登上了熱門謎綜《魔鬼的計謀2》。
無論國內外,顯然戀綜的盡頭是明星和博主。
結果不難預見,奔著自我宣傳去的嘉賓鬧出了一個又一個塌房黑料,不得不提今年初的《together》,短短7天的錄制,戲里戲外撕了好幾個月。
戀綜要圍繞著愛情,也不是只有愛情,還有人如何看待自己、嘗試著建立一段關系的的勇氣。
《母單戀愛》別開生面。
但如此暴利的生意,也該給觀眾再多來點細糠。
掃一掃關注雜家 更多有趣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