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燈火有暖,人亦有愛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p>
今天是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
元宵節是新年開始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每年中國人的第一個團圓節。
從這里開始,寓意著舊年徹底結束,萬物新的輪回正式開始。
此時“立春”節氣已過,“雨水”節氣馬上到來。雖然寒氣剪衣,但冰河已經開始解凍,從北向南,大地逐漸回暖。
人們猜燈謎,吃元宵,觀花燈,相約長街,魚龍舞春,用“鬧元宵”的形式,寄語美好,也祈福新生。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p>
璀璨,喧騰,活力滿滿一直持續到夜晚,甚至世代相延。
縱使習俗流變,時間不斷推陳出新,這種文化習慣,也一直是中國人的精神符號。
元宵節在歷代文人墨客的詩詞歌賦,笙歌畫卷中長青。
“燈火家家有,笙歌處處樓”,是蘇東坡的走心贊嘆。
“長衫我亦何為者,也在游人笑語中”,是元好問的千年回首。
”滿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是唐寅的傾情描述。
而街燈照亮暗夜,溫情彌漫溢真誠。
即便疫情來襲,人們或被困家中,或就地過年,不能團圓,也沒有停止這種傳承。
燈火有暖,人亦有愛。
有的自制花燈,傳遞祝愿。有的通過網絡為遠方的親人釋懷惦念。
更有無數志愿者,為無私奉獻的疫情一線工作送去溫情,數不清的好心人為滯留異地,素不相識的陌生人留一盞燈。
畢竟相互理解,相互依靠,相互助力,才是人與人之間最永恒,最值得推崇的道德觀。
2.同一輪月亮,同一碗湯圓
眾所周知,元宵節中國人一定要吃的就是湯圓,預示著一家人團團圓圓,平平安安。
元宵節的誕生,流傳最廣的一種就團圓有關。
相傳漢武帝年間,東方朔到御花園踏雪尋梅,偶遇了一位思念家人至極的宮女元宵。
元宵非常孝順,想到進宮多年,沒有為父母盡孝,內心抑郁,萌生了自殺的沖動。
東方朔非常同情她的遭遇,就想了個計策幫她打開心結。
他讓人在長安城內傳播謠言,說火神將要在正月十五火燒京都。
這個傳言驚動了漢武帝。
古代的皇帝相信君權神授, 天人感應,對這種消息非常敏感。所以,他趕緊召集群臣想辦法避災。
東方朔趁機故弄玄虛,提議說火神喜歡吃湯圓,可以令百姓制作湯圓供奉火神,同時張燈結彩,制造一個滿城火光的假象,瞞過玉帝。
于是,正月十五這一天,長安的老百姓都拿著自己制作的燈籠,來到街上。元宵姑娘也趁機混出宮去,手舉書寫著“元宵”二字的燈籠,與家人在茫茫人海中重逢了。
元宵姑娘善于制作湯圓,臨行前親手制作了湯圓供奉火神,同時帶給父母。一家人,吃著湯圓,看著花燈,完成了團圓的夙愿。
自此,扎彩燈、吃湯圓的習俗流傳了下來。這件事因元宵姑娘而起,湯圓也有了第二個名字“元宵”。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白胖軟糯的湯圓,裹著溫潤的甜意,和踏實的煙火氣,牽起了團圓與思念兩端。
當今社會,雖然沒有元宵困于宮中的尷尬,卻有太多人為了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成了時代的漂泊者,與家人兩地分居。
他們在異地他鄉,承受著孤獨,挫折,和快節奏生活帶來的壓力。也承受著,因為疫情,就地過年不能與家人團聚的內心割裂。
春節前夕,一位母親給自己遠在他鄉的兩個兒子打電話的視頻火了。
兒子們告訴媽媽, 他們都在疫情風險區,回家要隔離,給政府添麻煩,今年還要就地過年,春節和元宵節都不能回來了。
母親放下電話,失聲痛哭,讓屏幕前的很多人心碎。
每逢佳節倍思親,古往今來都一樣。
值得安慰的是,看著同一輪月亮,吃著同一碗湯圓,過著同一個節日,讓那份暫時不能實現的相聚釋懷。
月亮上有親人的祝愿,湯圓里有媽媽的味道,節日里有過往相守的無盡回憶,都成了心愿的承載。
鄉愁與團圓,透過永恒的明月,撒向人間,也如醇酒,醞釀在下次相守的時候再斟滿。
3:一市花燈,一世情愛
除了團圓,元宵節又名“燈夕”,還是一個浪漫的節日。
它是中國古老的情人節,有過無數關于少年少女的悲歡離合。
《大明宮詞》里,14歲的太平公主,就是在元宵節的街頭撞見了一生的摯愛薛紹。
她內心贊嘆道:
“我從未見過如此明亮的面孔,以及在他剛毅的面頰上徐徐綻放的柔和笑容,我目瞪口呆……”
太平公主脫下昆侖奴的面具,與薛紹四目相對,自此情根深種,后半生改變。
“眾里尋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p>
古代的少男少女們,不像今天的年輕人戀愛自由。
元宵之夜,為他們釋放自我,提供了珍貴空間。
即給未婚男女提供了相識的機會,又為有情男女制造了情人相會的機遇。
這一天,少男少女們,結伴出游,燈火,人流,街市,燈謎,對聯在那時那刻都成了月老的紅線。
“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浪漫,朦朧,卻也有著淡淡的憂傷。
現在的男孩女孩心動了就可以牽手,肆意地談情說愛,一起吃飯,一起看電影,一起聊天,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去見父母,然后結婚。
那個時代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相逢并不代表著相守,有情人成為眷屬實現起來并不容易。
只有極少數的開明的父母,才會借助元宵佳節為兒女尋覓良緣。
相傳,王安石就是在元宵節的燈會上,遇到了自己的緣分。
當時,20歲的王安石進京趕考,正逢元宵佳節。他一邊趕路,一邊賞玩花燈,偶然看到了街邊一戶人家的走馬燈下,懸掛著一副為女兒招親的對聯:
“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
王安石覺得這幅對聯出的巧妙,不由停下了腳步。但他想來想去,很長時間沒有對出下聯,只好遺憾地離開了。
巧合的是,考試的時候,主考官以對聯“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出題,讓王安石豁然開朗。
他以招親對聯相對,贏得了主考官的喝彩,高中進士。又在歸途中,得知招親聯仍無人對出,又以主考官的出聯回對,成就了美滿姻緣。
但王安石的雙喜臨門是少有的幸運。大多數的古人的元宵情緣,都如歐陽修詞中所寫,"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留下了數不清的遺憾。
所以,我們更應該珍惜當下的愛情自由,與相愛之人,共同守護好未來一起要走的路。
因為良人相伴,父母康健,孩子依偎,便是最大的心安。
一碗元宵,一份情與愛,
一輪明月,一場祝福,
一市花燈,一國吉與福。
中國人的元宵節,從來都是情滿人間,愛意滿滿。
最近這三年來,中國人過了三個最特殊的元宵節。
無數素不相識的人,眾志成城,相互守望,一起面對苦難,重新詮釋了愛,無畏和堅守。
更重新詮釋了團圓和相守的意義:
人生無常,花長好,月長圓,人長久,實在需要最大的幸運。
健康地活著,平安喜樂,過一份粗茶淡飯的平常生活,就是難求的幸福。
點個在看,和有書君一起,再次祝禱山河無恙,他鄉安好,幸福安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