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術精湛就不該罰嗎?
“協和4+4事件”中,對于肖飛的處罰結果,居然也形成了支持與反對的兩大陣營,不少人都為其求情,甚至是打抱不平。
支持的人認為:
“才吊銷肖飛的醫師執業證5年啊?那5年后出來是不是就可以接著霍霍病人了?”
“為什么不判刑?難道肖飛也有過于強大的背景嗎?”
“五年之后又是一條‘好漢’,這個處罰也太輕了!”
而反對的人則是普遍認為:
“現在的醫療人才太難得了,這么輕易地就吊銷了人家的執照,從此之后是不是就少了很多醫術精湛的學生啊!”
“這吊銷營業執照根本就是錯誤的!人家在業務上沒出什么大的錯誤憑什么吊銷???”
這種說法到底有沒有道理呢?
事實上,這種爭議是站不住腳的,因為站在法律的角度上,肖飛確實沒得洗。
在北京市衛健委官網的通報中,肖飛的問題被歸納為三大核心:手術中擅自離崗導致患者風險、長期婚外情并干預涉事女性職業發展、利用職權違規操作規培流程。
但部分網友堅持認為:“他又沒治死人,憑什么斷送職業生涯?”
這種觀點忽略了一個關鍵事實——醫療行業的特殊性在于,醫生的每個決策都關乎患者生命安全。根據《醫師法》第五十五條,醫生若因“嚴重違反職業道德”造成惡劣社會影響,即使未發生醫療事故,監管部門仍有權頂格處罰。
2021年杭州某三甲醫院就有醫生因收受藥企宴請而被請去監獄住了五年,而且還被吊銷了執照的案例(詳見浙江省衛健委2021年7月通報)。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很多類似的案例......
那肖飛五年后真能東山再起?
有網友提出:“等風頭過去,私立醫院、外資醫院都會搶著要他!”
其實這種猜測看似合理,但卻遠遠低估了醫療行業的合規成本。
根據國家衛健委2023年發布的《醫療機構依法執業自查管理辦法》,所有醫療機構聘用醫師前必須核查“中國醫師執業注冊信息系統”。系統中明確標注的“吊銷記錄”,將成為任何正規醫院無法跨越的雷區。
換句話說,這個“吊銷記錄”就相當于一個人的人生污點,想要清除是很難的。
更關鍵的是,肖飛的處罰附帶“禁止五年內從業”的限制。參考2022年廣州某整形醫生因違規執業被處罰后,試圖通過加盟私立診所規避監管,最終因《醫師定期考核管理辦法》中“不良執業行為記分制度”被再次查處的案例(詳見《健康報》2022年11月報道)。
因此,網友們所懷疑的“私立醫院后路”在法律框架下并不存在。
原配舉報成關鍵轉折,但公眾忽略了一個細節
社交媒體上,不少人為肖飛妻子谷醫生那“快準狠”的舉報手法叫好,因為她僅憑一人之力就把董小姐這么大的一個家族弄得雞飛狗跳的,簡直是神人!
根據澎湃新聞2023年9月的追蹤報道,谷醫生的舉報材料中不僅包含婚外情證據,甚至還涉及肖飛幫助董姓女子偽造繼續教育學分的實錘記錄——后者正是北京市衛健委認定其“干預規培流程”的關鍵證據。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早在2022年3月,就有患者家屬通過醫院投訴渠道反映肖飛“手術期間長時間離場”,所以,這次能舉報成功,應該不僅僅是谷醫生一人的功勞。
職業道德不是“選修課”,而是“必修課”!
支持肖飛的網友常提到一個觀點:“能救人的醫生就是好醫生。”
這真的對嗎?
無數的醫療實踐告訴我們,一個會在手術中棄患者于不顧的醫生,再高超的技術都可能成為定時炸彈。這話并非危言聳聽,根據2018年上海某三甲醫院統計顯示,居然有80%的醫療糾紛是源自于醫患溝通和職業態度問題,而非純粹的技術失誤(數據來源:《中國醫院管理》期刊)。
國家衛健委在通報中特別強調“維護醫療衛生行業形象”,恰恰說明此事已超出個人范疇。
寫在最后
肖飛事件最值得深思的,不是處罰力度是否恰當,而是為什么仍有大量聲音將“醫術”與“醫德”割裂看待。當我們默許醫生在手術室因私事離場、縱容學術頭銜成為特權籌碼時,損害的不僅是某個患者的權益,更是整個醫療體系的公信力。
正如一位三甲醫院科主任在匿名采訪中所說:“今天為肖飛求情的人,如果明天自己的手術醫生中途跑去處理婚外情,還會覺得‘沒出事故就無所謂’嗎?”
醫療行業從來沒有“技術免死金牌”,因為患者托付的不僅是疾病,更是對生命的信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