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中共中央地方局
中共中央地方局作為黨中央的地方代表機關,代表中央領導某一區或數省黨的工作。中共中央地方局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大革命時期。
1924年12月20日在北平成立的北方局。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黨在全國先后設立了十幾個中央局,如北方局、長江局、中原局、南方局、東南局、陜甘寧邊區中央局、西北局、晉察冀中央局、晉冀魯豫中央局、華北局、華中局、華東局、東北局、鄂豫皖中央局、中南局、西南局等。
經過合并重組,到1949年形成了:
華北(駐北京,轄京、津、冀、 晉、 內蒙)、
東北(駐沈陽,轄黑、吉、遼)、
華東(駐上海,轄滬、蘇、浙、皖、閩、 贛“開始屬中南”、魯)、
中南(駐武漢,轄豫、鄂、 湘、 粵、 桂、 瓊 )、
西南(駐重慶,轄渝、川、貴、云、藏)、
西北(駐西安,轄陜 、甘、青、寧、疆)六大局。
1954年4月27日,中共中央作出撤銷大區一級黨政機構的決定,六大局撤銷。
1961年1月18日,中共八屆九中全會批準恢復六大局,代表中央分別加強對各省、市、自治區黨委的領導。
1966年開始的文革期間,六大局又被撤銷。
雖然六大局早已廢除,但行政區的劃分還可以看到六大局痕跡。
從身份證上的編碼也可以看出六大局的痕跡。
華北局以“1”開頭,京--11、津--12、冀--13、 晉--14、 內蒙—15;
東北局以“2”開頭,黑--21、吉--22、遼--23;
華東局以“3”開頭,滬—31、蘇--32、浙--33、皖--34、閩--35、贛--36、魯--37 ;
中南局以“4”開頭,豫--41、 鄂--42、湘--43、 粵--44、 桂--45、瓊--46;
西南局以“5”開頭,渝--50、川--51、貴--52、云--53、藏--54;
西北局以“6”開頭,陜--61 、甘--62、青--63、寧--64、疆--65。
中共中央北方局
1924年12月20日,中共中央決定在北京成立中共中央北方局,李大釗任書記,譚平山任副書記,常委有高君宇、張國燾、趙世炎,委員有翟秋白、王荷波。中共中央北方局成立以后,管轄范圍與北京區委相同。1925年1月,中共中央第四次代表大會決定取消中央北方局的建制,北方地區黨的工作仍由中共北京區委領導。
1927年9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在天津重建。書記為王荷波,秘書長蔡和森,委員有彭述之、張昆弟、劉國莊。負責領導順直(今北京,河北)、山東、滿洲、山西及內蒙的黨組織。同年12月4日撤銷。
1930年8月,順直省委改組為北方局。書記賀昌,組織部長阮嘯仙,宣傳部長余澤鴻,秘書長陳復,軍委書記張兆豐。1933年3月孔原任書記。1935年6月初,中共北方局改組。改組后,由中共河北省委兼負北方局工作,高文華任北方局書記,柯慶施負責軍事和組織工作,李大章兼任天津市委書記負責宣傳和聯系外地工作。北方局領導河北省委、陜北特委、內蒙特委和河南、山西、山東等省的一些地方組織。
1936年3月,中共中央代表劉少奇到達天津,擔任中共北方局書記。彭真任組織部長,陳伯達任宣傳部長,林楓任秘書長兼天津市委書記。統轄山東分局、晉察冀分局、太行分局、晉綏分局等華北各戰略區的黨組織。1937年 2月,劉少奇率領北方局機關,由天津遷往北平。 7月下旬,劉少奇由延安到達山西太原,重新組建北方局機關,任北方局書記。
1938年11月,中共中央北方局由晉西轉到晉東南的。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發出《關于北方局及分局委員的通知》決定以朱德、彭德懷、楊尚昆、聶榮臻、關向應、鄧小平、彭真、程子華、郭洪濤為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員。同年冬,北方局進入太行山,楊尚昆任書記,下設組織部、統戰部、青委會、婦委會、秘書處。1942年8月,楊尚昆赴延安,由彭德懷代理書記。1943年8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致電北方局,決定,北方局代理書記彭德懷來延安準備參加“七大”,由鄧小平代理北方局書記。10月6日,中共中央決定:中共中央北方局與中共太行分局合并,撤銷中共太行分局;太行、太岳、冀南、冀魯豫4區直屬北方局領導。1945年8月20日,北方局分為晉察冀中央局和晉冀魯豫中央局。
中共中央長江局
1937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長江局(對外稱中共代表團)在武漢成立。王明任書記,周恩來任副書記,委員有項英、博古、葉劍英、董必武和林伯渠。長江局的內部分工:參謀處,葉劍英兼參謀長;秘書處,李克農兼秘書長;民運部,董必武兼部長;組織部,博古兼部長;宣傳部,王明、凱豐(1938年3月任)先后兼部長;黨報委員會,王明兼主席;項英兼東南分局書記、新四軍副軍長、新四軍軍分會書記;國際宣傳委員會,周恩來負責,他還出任官方的軍委會政治部副部長。辦公地址設在武漢八路軍辦事處。
長江局的前身是1937年8月23日成立的長江沿岸委員會,周恩來任書記,委員有博古、葉劍英、董必武和林伯渠。
長江局直接領導的有東南分局、河南、湖北、湖南、安徽(不含皖南)、廣東、廣西、四川、云南、貴州省委、省工委、特委以及閩西南潮梅特委;江蘇省委(范圍包括上海)主要受中央直轄,具體工作由長江局指導;其他東南地區包括江西、福建(不含閩西南)、浙江省委、蘇南、皖南特委和新四軍由東南分局領導。平津唐工委一度也由長江局領導。長江局后來分為中原局和南方局。
中共中央東南局
1938年11月,中共六屆六中全會決定在長江以南的東南地區,將原中共中央東南分局改為中共中央東南局,項英為書記。曾山為副書記兼組織部長。1940 年下半年增補饒漱石為副書記。陳毅、袁國平、張云逸、鄧子灰、黃道等為委員.宣傳部長黃道(又是新四軍駐南昌辦事處主任)副部長薛尚實;統戰部長涂振農(后叛變);青年部長陳王顯,副部長楊彬;婦女部長李堅貞,副部長章蘊、鄧六金。秘書長溫仰春。東南局設在皖南徑縣丁家山。管轄范圍包括江西、浙江兩省及福建、安徽、湖北、湖南、廣東部分地區黨的工作。1940年12月,中共中央決定東南局合并于中原局。1941年1月,皖南事變發生后,東南局工作被迫停止。4月,東南局與中原局合并成立華中局。至此,東南局正式結束工作。
中共中央中原局
中共中央中原局曾三度設立。第一次是1938年11月6日,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成立中原局,對外稱“八團留守處”。負責長江以北的河南、湖北、安徽、江蘇地區黨的工作,由化名為“胡服”的劉少奇、朱瑞、朱理治、彭雪楓、鄭位三、鄧子恢、徐海東、陳少敏、彭康等為委員,劉少奇兼書記,駐地在當時的中共河南省委所在地的河南確山縣竹溝鎮。1939年11月,出于當時抗戰形勢的需要,中原局離開了竹溝鎮向東遷移。后中原局遷到皖東指揮新四軍四、五支隊,后與陳毅會合于鹽城.1941年5月20日,中原局與東南局合并,組成華中局。
第二次是1945年10月30日,中共中央決定將鄂豫皖中央局改建為中原局,鄭位三任書記,李先念、王首道、王震為常委.1946年夏撤銷。
第三次是1947年6月, 鄧小平任書記,鄭位三、李先念、李雪峰任副書記。1948年5月充實領導機關,鄧小平、陳毅、鄧子恢分別任第一、二、三書記,劉伯承、李先念、宋任窮、粟裕、李雪峰、陳庚、張際春、謝富治、劉子久等為委員。1949年5月華中局成立,中原局撤銷。
中共中央南方局
1939年1月16日,中共中央決定在重慶八路軍辦事處(機房街70號)成立中共中央南方局. 中共中央南方局以周恩來、博古、凱豐、吳克堅、葉劍英、董必武6人為常委,由周恩來為書記負責統戰工作委員會,博古負責組織部,凱豐負責官傳部及黨報工作,葉劍英負責聯絡工作,吳克堅負責《新華日報》館,鄧穎超負責婦女工作委員會,蔣南翔負責青年工作。代表中央全面領導四川、貴州、云南、廣東、廣西、湖南、湖北、江西、江蘇、香港、澳門和東南亞等海外地區的中共黨組織,以及華南、西南地區人民的抗日武裝斗爭。 1944年11月,因中共中央南方局主要領導人員先后離開重慶,經中央決定,成立工作委員會,主持南方局工作;1945年12月,中央派出以周恩來為團長的中共代表團出席政治協商會議,將南方局改稱重慶局,中共代表團成員即為重慶局負責人;1946年5月中共代表團東遷南京后,對內即為中共中央南京局。
中共中央陜甘寧邊區局
1940年7月11日,中央政治局將陜甘寧邊區黨委(1937年5月成立)升格為中共陜甘寧邊區中央局,任命高崗為書記, 謝覺哉為副書記。1941年5月13日,中央決定將1939年初成立的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員會和陜甘寧邊區中央局合并,組成中共中央西北局,任命高崗為書記。
中共中央華中局
1941年5月20日,根據中共中央決定,中共中央東南局與中共中央中原局合并,正式成立中共中央華中局。劉少奇、饒漱石、陳毅、曾山為委員。劉少奇擔任華中局書記,饒漱石擔任華中局副書記兼宣傳部長, 曾山任組織部長。駐地在江蘇鹽城. 華中局共轄豫皖蘇邊區、皖東北區、淮海區、鹽阜區、蘇中區、皖東津浦路東區、皖東津浦路西區、江南區、鄂豫邊區等9個區黨委。
1949年5月12日,以中共中原局為基礎成立華中局(12月改為中南局),林彪為第一書記,羅榮桓為第二書記,鄧子恢為第三書記。
鄂豫皖中央局
1945年8月12日,中央在鄂豫皖建立中央局,并決定派徐向前任中央局書記。因徐向前患病,“中央指定鄭位三為副書記,在徐向前未到之前代理書記”。 1945年10月30日,中共中央決定將鄂豫皖中央局改建為中原局。
晉冀魯豫中央局
1945年8月20日,晉冀魯豫中央局在涉縣赤岸村成立。劉伯承、鄧小平、薄一波、滕代遠、王宏坤、張際春、王從吾、楊秀峰為晉冀魯豫中央局常委;書記鄧小平,副書記薄一波,委員有劉錫五、李大章、張際春,太行、太岳、冀南、冀魯豫4個區黨委歸晉冀魯豫中央局領導。
晉察冀中央局
1945年8月20日,北方局撤銷,晉察冀分局改為晉察冀中央局,聶榮臻任書記。1938年11月晉察冀分局成立,歸北方局領導,成立之初曾稱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彭真任書記,領導晉察冀根據地的北岳區、平西區、平北區、冀東區和冀中區的黨委。1941年初,彭真去延安,由聶榮臻任代書記,劉瀾濤任副書記。1943年8月北方分局改稱晉察冀分局,并調整了領導班子,聶榮臻為書記,程子華、劉瀾濤為副書記,在聶榮臻參加黨的七大時期,由程子華代理書記。
中共中央西北局
1941年5月13日,中央決定將1939年初成立的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員會和陜甘寧邊區中央局合并,組成中共中央西北局(
延安城北張崖村),統管西北地區解放區和國民黨統治區的工作。以高崗、王世泰、張邦英、林伯渠、謝覺哉、陳正人、蕭勁光為委員,賈拓夫、李卓然為候補委員。書記高崗,副書記謝覺哉,組織部長陳正人,宣傳部長李卓然,統戰部長賈拓夫,社會部長張邦英。1942年西北局高干會后,西北局下屬五個地委,即關中地委、綏德地委、三邊地委、延屬地委、隴東地委。當時的陜西地下黨工作歸關中地委管,甘肅地下黨工作歸隴東地委管,寧夏地下黨工作歸三邊地委管。
1945年10月改組,彭德懷、習仲勛分任正副書記。解放戰爭后期,習仲勛、馬明方分任正、副書記。1949年夏改組,彭德懷、賀龍、習仲勛分任第一、二、三書記。
1950年2月,第一書記:彭德懷 ,第二書記:習仲勛,第三書記:馬明方(至1950.4) 副書記:馬文瑞(至1953.1)、賈拓夫、張稼夫、汪鋒(至1953.1)、趙伯平(至1953.1)為常委,1954年4月27日據中共中央關于撤銷大區一級黨政機構的決定而取消。
1960年11月中共中央重新設立西北局,經中共中央決定,西北局委員共22人:劉瀾濤、張德生、張仲良、王恩茂、汪鋒、高峰、高克林、張達志、王甫、王林、白治民、王世泰、賽福鼎、趙伯平、方仲如、李景林、冼恒漢、宋平、戎子和、楊靜仁、李登瀛、高健君。西北局第一書記劉瀾濤、第二書記張德生,第三書記:胡耀邦,書記有:張仲良、王恩茂、汪鋒、高峰、高克林、張達志.候補書記有:王甫、王林、自治民、劉剛。西北局秘書長為王甫(兼) ,西北局經濟委員會主任為王林 (兼),西北局組織部部長為白治民(兼),西北局計劃委員會主任為宋平,西北局農村工作辦公室主任為李登瀛,西北局財貿工作辦公室主任為戎子和,西北局辦公廳主任為韓勁草。1961年1月28日, 楊靜仁任西北局書記. 1962年1月, 楊植霖任西北局書記. 1963年9月, 胡錫奎任西北局書記. 1965年5月,黨中央任命胡耀邦為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書記. 1965年7月, 王甫、王林任西北局書記. 1965年12月, 霍士廉任西北局書記. 1966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取消。
中共中央東北局
1945年9月14日,中共中央決定建立東北局,彭真為書記。1946年5月至1949年5月高崗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副書記兼秘書長(1946年6月起),1946年6月16日,中共中央決定陳云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副書記。1946年8月至12月高崗任中共中央東北局代理書記。1951年9月至1952年8月高崗任中共中央東北局書記,李富春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副書記。1952年8月至1954年4月林楓任東北局第一書記, 第二書記:張秀山,第三書記:張明遠,副書記:鄧華。
1960年10月,恢復中共中央東北局。宋任窮任東北局第一書記,負責全面領導;
歐陽欽任第二書記,負責常務和農業工作;馬明方任第三書記,負責財貿和政法工作;黃火青、吳德、黃歐東、陳錫聯任書記,喻屏、強曉初任候補書記,委員有賴傳珠、馮紀新、關山復、周桓、白潛、王新三、倪偉、李范五、趙林等。黃火青負責工業工作,吳德負責宣傳、文教工作,陳錫聯負責國防、軍事工作,喻屏兼任組織部長負責組織工作,強曉初兼任秘書長協助歐陽欽處理東北局書記處的常務工作。關山復任宣傳部長,倪偉任計委主任,王新三任經委主任,馮紀新任農委主任,白潛任財委主任,馮秉天任副秘書長兼辦公廳主任。后來,顧卓新于1962年從國家計委調到東北局任書記。 1965年,東北局人事作了一些調整。鑒于賴傳珠去世,白潛、馮紀新、關山復相繼調離東北局,沈越任計委主任,倪偉任財委主任,喻屏和強曉初不再兼任組織部長和秘書長工作。東北局委員新增加了曾紹山、吳寶山、沈越、張樹德、李治文、徐元泉、于林等七位同志。1966年1月,潘復生任東北局書記. 1967年8月,中共中央東北局取消。
中共中央華東局
1945年12月,山東分局和北上的華中局合并組成中共中央華東局,中共中央華東局在山東臨沂成立。原中共華中局書記饒漱石任書記,陳毅、黎玉任副書記,張云逸、舒同為常委,統一領導山東、華中兩大戰略區的黨政工作。同月26日,增補郭子化(秘書長)、李林為華東局委員。1947年1月,又增補張鼎丞(組織部長)、鄧子恢為華東局委員、常委。1949年遷往上海。第一書記饒漱石,第二書記陳毅,第三書記:譚震林兼組織部長(至1952.8)第四書記:張鼎丞(至1952.8)副書記康生,宣傳部長舒同。負責領導中共上海市委、山東分局、南京市委、浙江省委等地方黨組織和各項工作。1954年4月27日,根據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關于撤銷大區一級黨政機構的決定而取消。
1961年1月18日,中共八屆九中全會批準恢復中共中央華東局,第一書記:柯慶施第二書記:曾希圣第三書記:李葆華.書記:葉飛江華 江渭清 陳丕顯 許世友 楊尚奎譚啟龍;候補書記 魏文伯,韓哲一.1965年10月,魏文伯,韓哲一增補為書記. 1966年,中共中央華東局取消。
中共中央華北局
1948年5月9日,晉察冀中央局和晉冀魯豫中央局合并,組成中共中央華北局,負責統一領導華北解放區的黨、政、軍工作。第一書記劉少奇,第二書記薄一波,第三書記聶榮臻。委員有董必武、徐向前、彭真、滕代遠、黃敬等。1949年至1954年,第一書記薄一波,第二書記聶榮臻(1949—1953.6)王從吾(1953.6—1954),第三書記劉瀾濤, 劉秀峰(1953.6—1953.9)第四書記張磐石(1953.6—1954).1954年4月27日,根據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關于撤銷大區一級黨政機構的決定而取消。
1960年11月,中共中央決定恢復中共中央華北局,第一書記 李雪峰、 第二書記 烏蘭夫、 第三書記 林 鐵 ;書記:劉仁、 陶魯笳 、李立三、 廖漢生、 解學恭、候補書記蘇謙益、朱理治、張邦英、 鄧拓,1961年9月--1965年11月,劉子厚、蘇謙益、池必卿、衛恒、楊 勇、朱理治任中共中央華北局書記處書記. 黃志剛任中共中央華北局候補書記,1966年,中共中央華北局取消。
中共中央西南局
1949年7月16日,中共中央決定成立西南局。10月13日,中共中央任命鄧小平為西南局第一書記,劉伯承為第二書記,賀龍為第三書記。11月23日,中共中央西南局在湖南常德正式成立;11月25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中共中央西南局組成人員的通知,任命李井泉、張際春、宋任窮為常委。重慶解放后,中共中央西南局進駐重慶辦公,先后設立的內部組織主要有:辦公廳、組織部、宣傳部、統戰部、財經委員會(后改為財經工作部)、紀律檢查委員會、職工工作委員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婦女工作委員會、農村工作委員會(后改為農村工作部)、外事委員會、保密委員會、黨校、西南日報委員會、西南工作雜志委員會、文教工作組、人民武裝委員會、國際指導委員會、民族工作委員會、直屬機關委員會等。1952年8月,王維舟、周興、張子意為常委。鄧小平、劉伯承調中央工作后,1952年9月,中共中央又決定宋任窮、張際春、李井泉分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第二、第三副書記。 1954年4月27日,中共中央作出撤銷大區一級黨政機構的重大決定。遵照中央的決定,中共中央西南局于1954年12月宣布撤銷。
1960年10月,恢復中共中央西南局,李井泉擔任第一書記。書記處書記李大章、廖志高、閻紅彥、張經武、周林、于江震、閻秀峰. 1963年8月--1965年11月,陳剛、程子華、張國華、賈啟允、劉植巖、任白戈、曾希圣任中共中央西南局書記處書記.1966年,中共中央西南局取消。
中共中央中南局
1949年12月,中共中央華中局改為中共中央中南局,林彪為第一書記,羅榮桓為第二書記,鄧子恢為第三書記。1951年11月,鄧子恢為第二書記,葉劍英為第三書記, 副書記有譚政、李先念、李雪峰. 1954年4月27日,根據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關于撤銷大區一級黨政機構的決定而取消。
1960年10月, 中共中央決定恢復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書記陶鑄,王任重(1966年8月增補)
第二書記王任重,韋國清(1966年8月增補)第三書記:陳郁(1965年5月增補)書記:吳芝圃劉建勛
張平化 黃永勝 王首道( 1964年5月增補)趙紫陽( 1965年2月增補) 李一清 ( 1965年2月增補)金明( 1965年2月增補) . 1961年7月,王德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候補書記. 1966年11月,中共中央中南局取消。
1949年新中國成立全國劃為華北、東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六大行政區。
建國之初,中央開始實行大行政區的管理體制,即將全國分為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北、西南六個大行政區,除華北并入中央政府外,其余的五個行政區都設有大區一級的行政機關。
建立大行政區,主要基于以下幾個原因:第一,中央分局(如西南局)作為中央的派出機構,集中統一領導各大行政區的工作。這種跨區域的派出機構不僅有效推動了各地的革命運動,而且還確保了中央對全國革命運動的集中統一領導。
其次,建立大行政區,可以有效減緩并消除省際矛盾和區域間的隔閡。中央執政后,地方政權的建設任務是自上而下進行的,所以實行這種黨政軍一體化的領導體制,就能對地方形成很強的控制力。相較于以往的省級區域,設立大行政區顯然更有力量,也更有分工性。
1949年12月9日,周總理主持召開第10次政務會議。在這次會上有人指出大行政區不應成為一級政權組織,隨后周總理就設立大行政區進行了解釋。他說設立大行政區絕不會成為統一的障礙,相反,如果改變這種體制也相對容易。
華北局(駐北京,轄京、津、冀、晉、內蒙)、
東北局(駐沈陽,轄黑、吉、遼)、
華東局(駐上海,轄滬、蘇、浙、皖、閩、 魯)、
中南局(駐武漢,轄豫、鄂、 湘、 粵、 桂、 瓊、贛)、
西南局(駐重慶,轄渝、川、貴、云、藏)
西北局(駐西安,轄陜、甘、青、寧、疆)。
1966年開始的文革期間,六大行政區隨中央六大地方局一起被撤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