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巴黎——亨利·德·圖盧茲-羅特列克全球巡回藝術大展
展覽時間:
2022年12月24日-2023年04月07日
展覽地址:
震旦博物館,上海市浦東新區陸家嘴富城路99號
# 展覽介紹 #
法國畫家、近代海報設計與石版畫藝術先驅——亨利·德·圖盧茲-羅特列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 1864~1901)的全球巡回藝術大展將于2022年12月24日至2023年4月7日在上海震旦博物館盛大亮相,期間將為中國觀眾帶來一場摩登的藝術感官之旅。
此次展覽將會展出羅特列克作品系統性的收藏,呈現了近120套230多件與藝術家有關的珍貴藏品,其中包括《簡·艾薇兒在巴黎花園》、《日本沙發咖啡館》和《埃爾多拉多:阿里斯蒂德·布魯恩特》等在內的藝術家代表性的海報作品、書籍、雜志和樂譜封面及插圖、藝術家創作思路的珍貴手稿、親筆信和舊照片,以及兩位羅特列克最喜歡的藝術家阿里斯蒂德·布魯恩特(Aristide Bruant)和伊薇特·吉爾伯特(Yvette Guilbert)的個人物品和信件。完整地呈現了羅特列克作為“蒙馬特之魂”,用畫筆記錄下的繁華巴黎。摩登上海與摩登巴黎穿越時空,將在這里相遇。
展覽得到了列支敦士登國家博物館榮譽策展人王加老師的學術支持,展覽主題分為四個單元:摩登巴黎、蒙馬特的黃昏、羅特列克的世界與浮生如夢。為了讓觀眾更好地融入、體驗藝術家的時代、背景和作品,亦特別推出了特色游戲體驗,游戲通過沉浸式解謎互動的方式,帶領觀眾重回19世界末巴黎的夜晚,尋找當年的蒙馬特與紅磨坊,親身感受藝術家如同苦艾酒的一生。
至今已過百年,紅磨坊依然是巴黎最著名的景點之一,同時也是影視劇和繪畫等藝術創作的取景地,這也應歸功于羅特列克傳神的藝術作品。《浮生巴黎——亨利·德·圖盧茲-羅特列克全球巡回藝術大展》是北京文澤時代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繼《從庫爾貝、柯羅到印象派——來自法國諾曼底的光影世界》展覽后,對印象派及后印象派歷史脈絡梳理的又一重要藝術原作大展。
# 關于藝術家 #
《羅特列克睡在沙發上》
由納坦松提供照片,約1900年
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習慣于用手機隨時拍下生活中的精彩瞬間,而在一百多年前有位藝術家在用速寫本和畫筆忠實地記錄生活。被稱為“蒙馬特之魂”的亨利·德·圖盧茲-羅特列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 1864~1901)。“不畫風景畫,不畫宗教畫,不畫抽象概念。他的所有主題,除了少數動物之外都是人。”從休閑酒吧到歌劇院,從賽馬到自行車比賽,從歌手演員到妓女小丑,他熱衷于出入當時巴黎流行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娛樂場所,記錄下快速變化的城市生活中非傳統的一面,并以此獻上了蒙馬特地區璀璨夜生活的生動圖卷。
十九和二十世紀之交,平板印刷技術取得了突破性的進步,能夠印刷更大尺幅,更多顏色、畫面更加細膩的作品,海報作為一種全新藝術形式隨之興起,并成為了當時巴黎社會時尚娛樂生活最主要的宣傳媒介之一。圖盧茲·羅特列克作為藝術家的聲名也正是始于一幅為紅磨坊設計的宣傳海報。同時,羅特列克從日本浮世繪版畫中汲取養分形成了自己獨樹一幟的藝術設計風格——明亮大膽的色彩搭配、打破常規的構圖、迅速而富有表現力的輪廓線,黑色剪影以及突出描繪對象最本質特點的簡潔人物造型,創作出一幅幅令觀眾過目難忘的作品。圖盧茲·羅特列克接過大量的商業委托工作——不僅是海報,還有書的封面和插圖,舞臺裝飾設計,樂譜的封面,不過無論作品的主題是什么,畫面的主角總是一個“模特”,要么是和他相熟的朋友,要么是他喜愛的歌手和演員,人永遠是他迷戀的創作主題。
在圖盧茲·羅特列克不到37年的短暫一生中,他創作了大約737幅油畫、275幅水彩畫、368幅版畫和海報,以及5084幅素描手稿。藝術不僅是他全身心投入的事業,更是他生活的意義和人生價值的重要來源。因為繪畫,他不再是一個郁郁寡歡的殘疾貴族,而成了一面時代的鏡子,一個生活的觀察與記錄者,藝術和設計的創新者。通過他精彩的作品我們才得以走近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巴黎的街頭,一窺“美好時代”中蒙馬特區的繁華夜景。
# 關于作品 #
《阿里斯蒂德·布魯恩特在他的歌舞表演中》
彩色石版畫,1893,1660 x 1280 mm
《德國巴比倫》
彩色石版畫,1894,1564 x1221 mm
羅特列克的繪畫風格雖被歸為后印象派,但其藝術的本質仍具有杜米埃式的諷刺紀實,也具備一定程度的庫爾貝“寫實主義”特征。當我們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直面羅特列克真跡時,能夠意識到他通過犀利敏銳的觀察視角和略帶幽默諷刺的人物神態將十九世紀末流光溢彩,奢靡浮夸的巴黎夜生活中真實的活色生香不加修飾地勾勒下來。其如同相機鏡頭般的雙眼和快門般的畫筆實則捕捉下了那些寶貴的、具有紀實效應、甚至比攝影技術還彌足珍貴的“巴黎夜場后臺風光”。
《簡·艾薇兒在巴黎花園》
彩色石版畫,1895,502 x 417 mm
《埃爾多拉多:阿里斯蒂德·布魯恩特》
彩色石版畫,1892,1850 x 1338 mm
在十九世紀末眾星云集的海報“黃金時代”,羅特列克強調在鮮活的社交環境中捕捉最能展示模特本性的狀態,再將標題和產品不動聲色地“插入”這個現場并巧妙安置在最醒目的位置。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說,羅特列克的完整海報設計理念更像是人物身處真實生活場景中的“抓拍”,而非影棚中模特手捧產品的“擺拍”,這才是其海報招貼最與眾不同之處。這些元素造就了他在海報設計史,以及西方美術史中獨一無二的地位。
《梅 貝爾福特》
彩色石版畫,1895,1145 x 942 mm
《日本沙發咖啡廳》
彩色石版畫,1893,1153 x 953 mm
無論是海報招貼還是素描粉彩,羅特列克的畫作在注重記錄眼前真實生活的同時,總隱約帶著一股玩世不恭的幽默和諷刺。羅特列克藝術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在于,貴族出身的他在畫作中沒有任何主觀高低貴賤的鄙夷。“我描繪事物的本來面目。我不加以評判。”盡管他會用流暢的線條勾勒出夸張的人物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并加以嘲諷戲謔,但無論是歌舞明星的光芒四射還是應召女郎的微不足道,他都客觀真誠地記錄著他們的本色。
才華橫溢的羅特列克在他未滿37歲的年紀便過早地凋零了,可他所留下的寶貴藝術遺產卻遠非是曇花一現。他是首位把海報招貼提升到和傳統繪畫同等藝術地位的藝術家。他成功消除了所謂高級藝術(油畫、素描、雕塑)和低級藝術(海報、logo標示和其他平面視覺文化形式)之間的界限,這是西方藝術史上一個非凡的轉變。他讓海報真正成為了可供人欣賞并收藏的藝術。
《騎師》
彩色石版畫,1899,777 x 622 mm
《杜卡雷大使,咖啡廳音樂會》
石版畫,1893, 550 x 463 mm
羅特列克所設計的海報招貼是一個太過典型的成功范本。他曾說:“我能畫到40歲。在那之后,我就封筆。”可嘆命途多舛的他連此愿望都未能實現,這也應算是他職業生涯的最大遺憾。海報招貼在他們漫長的職業生涯中僅是一個階段,但對于生命在36歲的黃金年華戛然而止的羅特列克而言,“現代海報藝術先驅”則只能是他留在西方美術史上最奪目的標簽了。然而,盡管羅特列克輝煌卻短暫的藝術生涯如劃過夜空的彗星般轉瞬即逝,但其奪目的光芒卻是永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