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寒叔寫到了李登輝是怎么成為蔣經國繼承人的。
今天就繼續往下寫,把李登輝怎么奪權的事情寫一寫。
政治強人“蔣經國”的突然去世,各方都蠢蠢欲動。實際上蔣經國去世后短短幾個小時,圍繞權力斗爭的“前哨戰”已經開打。
當時國民黨上層有人提議,李登輝只能先為“代總統”,暫時維持局面,具體接班人要大佬們從長計議。
這其實就是把李登輝定義為一個過渡的工具人,李登輝自然心知肚明,因此他堅決不同意,搬出了法律。
畢竟按照當時臺灣地區的法律,“總統”任內去世了,“副總統”是直接接替“總統”之位的。李登輝還搬出了蔣介石去世后嚴家淦接任的例子,法律和先例都有了。你們不肯,我就不干。
后來討價還價之下,李登輝如愿以償,于1月13日晚8點宣誓就任“總統”。
蔣經國生前已經安排好了權力格局:“行政院長”俞國華掌握著島內的行政大權,李煥作為國民黨的秘書長掌握黨權,“參謀總長”郝伯村掌握軍權。
李登輝的“總統”沒有什么實權,因此他必然要一步步地把黨政軍大權掌握于手中。
李登輝的第一個目標就是黨權。
在當時的臺灣政治結構之中,國民黨作為“執政黨”是一切權力的中心,相比于“總統”,國民黨黨主席才是政治舞臺的核心。
國民黨此時內部派別林立,有以宋美齡為首的“官邸派”,也有所謂“開明派”、“少壯派”和“本土派”。
“官邸派”不愿意李登輝當黨主席,他們認為李登輝是本省人,一旦掌握黨權,就可能造成權力失控,因此希望由外省籍的國民黨要員出任國民黨主席。
而所謂的“開明派”和“少壯派”又看不慣“官邸派”搞封建專制的“家族政治”這一套,對宋美齡的頤指氣使很是反感,但是他們卻又受限于“一日不可無君”的傳統觀念,所以他們也希望快速推出一個人選。
李登輝前面演戲演得太好了,人畜無害的,沒有根基沒有派系,因此也成了這些人的推選對象。
1988年1月18日,以趙少康為首的39名國民黨籍“立委”發了一個聯合聲明,要求“推李登輝先生代理本黨主席,以維護全民信心,并維護本黨形象”
而此時國民黨的黨權是在國民黨秘書長李煥手上,他是蔣經國的心腹。在他看來,要黨政一元化才有利于政局穩定。
李煥
什么是黨政一元化?就是“總統”和黨主席是同一人,很明顯李煥這個時候是支持李登輝代理黨主席的。
宋美齡不干,她多次傳信給李煥,反對李登輝代理黨主席。
李登輝也知道宋美齡反對,于是他開始演戲了。李登輝每天清早都去蔣經國靈堂致禮,這一舉動打動了臺灣民眾的心,各方對他好感增加。另一方面,他依次拜訪了宋美齡、嚴家淦、張群、陳立夫等大佬,會見五院負責人和“駐臺大使”,表示會繼續執行蔣經國的路線,也獲得了更多大佬的支持。
但是“官邸派”還是反對李登輝。
就在國民黨中常會開會前一天晚上,宋美齡還派人四處施壓,最終李煥只好決定次日會議暫時不討論黨主席人選問題,延后再議。
1月27號,國民黨舉行中央常務委員會議。
會議快結束時,時任國民黨副秘書長宋楚瑜忽然起身要求通過代理主席案。宋楚瑜這個49年來臺的外省人臨陣倒戈,越說越激動,最后還以“我不干了”來要挾。
李煥錯愕之下,隨即順水推舟提出討論代理黨主席案。最終,李登輝代理主席案被順利通過了。
宋楚瑜的臨門一腳讓李登輝順利過關,后面很長時間李登輝宋楚瑜感情一度非常好。李登輝甚至說過自己最愛的兩個人,一個是外孫女,另一個就是宋楚瑜。
但是這后面到底有沒有李煥的安排呢?
寒叔認為沒有李煥在暗中運作和配合,光憑宋楚瑜的發言,李登輝怎么可能這么順利當上代理黨主席呢?
李登輝在蔣經國去世的兩周內,有驚無險地集“總統”和國民黨代理黨主席于一身。
上文說到蔣經國生前安排了李煥、俞國華和郝伯村三人分掌大權,因此盡管李登輝獲得了黨主席之位,但是有這三人的制約,李登輝還無法為所欲為。
可偏偏這三人彼此互相猜忌,給了李登輝各個擊破的機會。
李登輝用的方法很傳統,典型的“二桃殺三士”
李登輝先是對李煥拋出了“行政院長”這一高位作誘餌,利用李煥逼退俞國華。李煥如愿獲得“行政院長”之位,那么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的位子就空出來了。
李登輝讓宋楚瑜坐上了這個位置,加上自己任代理黨主席,此時李登輝徹底把黨權收入囊中。
郝伯村
接下來李登輝在1989年12月把郝伯村從“參謀總長”換到了“國防部長”,開始分他的兵權。
但是郝伯村在臺灣軍、情、警界耕耘長達10多年,其勢力密布。臺軍當時超過三分之二的將領,都屬于郝伯村一系。想分他的兵權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所以李登輝前后花了5年才把郝伯村擺平。
李登輝擺平郝伯村還是用的“行政院長”,他利用李煥介入“二月黨爭”的機會,用郝伯村出任“行政院長”逼退李煥。
而郝伯村出任“行政院長”要自動從軍中退役,李登輝也借機安排軍中反郝勢力分別出任“參謀總長”和“國防部長”,收回了軍權。
隨后李登輝又發動本土“立委”和“國大代表”,慫恿他們反對“軍人干政”開始逼郝伯村下臺。
1993年1月30日,郝伯村發表聲明不再擔任“行政院長”,2月4日,郝伯村率“內閣”總辭職。
郝伯村之后,李登輝安排了連戰出任“行政院長”。
為什么是連戰?
實際上連戰和李登輝私交密切,且連戰個性溫和,謹言慎行,容易被掌控,加之連家是臺灣的政治世家,人脈廣闊,容易被其他派系接受。
至此,李登輝把行政權也掌握了,完成了徹底的奪權計劃,開啟了國民黨的“李登輝時代”。
1993年,國民黨“十四全大會”召開。這屆大會里李登輝的地位更加穩固,國民黨的本土化和新老交替完成,李登輝完全主導國民黨。
再到1997年國民黨“十五全大會”,李登輝第三次連任國民黨黨主席,成為國民黨內的獨裁者。
為什么李登輝一個沒有根基沒有派系的人,可以在政治斗爭中笑到最后呢?
李登輝其實是一個很會偽裝的人,在徹底掌權之前,他始終以一個溫文爾雅的學者形象示人。
起初他沒有自己派系是一個弱點,但是他卻充分利用這個弱點完成了逆襲。
彼時李登輝游走于國民黨各派系之間,利用各派系以為他沒有自己勢力都想拉攏他,借力打力,逐步完成了自己的勢力布局。
李登輝徹底掌握大權只做了兩件事,就是搞臺獨和分裂國民黨,最終成了一個分裂國家的歷史罪人。
李登輝如何以一己之力把國民黨這個百年老黨變成了3個黨,如何分裂搞臺獨,如何作惡的,則是另一個更復雜的主題。
如果讀者朋友有興趣,可以點一下文末的贊(就是大拇指標志),想看的人多,寒叔就更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