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NASA(美國宇航局)的阿波羅17號載著宇航員登陸月球,并在這顆星球上生活了70多小時。這是人類在月球活動最久的一次登月,也是最后一次登月活動。可問題是,如今半個世紀過去了,為什么技術越發精進的美國卻不再登月了?難道美國對此有所隱瞞?
阿波羅登月計劃
在回答美國為啥不登月之前,我們先來聊聊美國為啥要登月。從上個世紀50年代起,美國和蘇聯就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冷戰,為了向外界展現自身的實力,兩個大國在諸多尖端領域都展開了爭鋒較量。
1957年,蘇聯成功發射了全球首顆人造衛星,將人類帶進了探索太空的新時代,不過這個重大的突破卻給美國以沉重一拳。
1961年,東方1號宇宙飛船載著加加林進入太空,并在繞地一周后順利返航,成為了第一位走進外太空的地球人,這個消息一出,美國卻更加如坐針氈。可以說,在太空競賽初期階段,美國完全沒有占到上風。
為了扳回一城,在東方1號宇宙飛船成功升天之后,美國立即就開啟了阿波羅登月計劃,勢要在10年之內將地球人送到月球。
為了將這個宏偉的目標變成現實,NASA可謂是使出了渾身解數,將起飛重量達3千噸的土星五號超重運載火箭研制了出來,它在近地軌道的載荷值為140噸,地月轉移軌道的荷載為49噸。
當時美國共有9枚土星5號火箭將阿波羅宇宙飛船送入月球軌道。截至目前,土星五號的運載能力依舊是無人匹敵的存在。可見,老美這回的確動了真格。
飛向月球
在阿波羅計劃開啟之初,美國提議直接飛往月球,不過由于涉及的技術問題太多,為了減少降落和起飛時的重量,他們最終選擇了月球軌道集合的方式來進行。
根據月球軌道集合方案,阿波羅飛船主要有指令艙、登月艙以及服務艙這三部分。飛船先是抵達地月轉移軌道,再飛向月球,接著被月球所俘獲,進入到月球軌道。隨后登月艙和飛船分離,并載著宇航員來到月球表面,其中一名航天員則需要留在指令艙。
此外,飛船中的登月艙分為上升級和下降級兩個部分,在登月時,下降級的反推火箭啟動,幫助減速懸停和在月表軟著陸。
等到宇航員圓滿完成任務之后,他們就會進入到登月艙中的上升級,同時和下降級分開,這個時候的下降級就相當于是發射平臺。最終,上升級火箭點火飛離月球,并和在月球運行的指令艙完成對接。
等到載著宇航員的上升級和指令艙成功對接后,他們就會把從月球表面的樣本和一些具有研究價值的物品帶入到指令艙。然后上升級和指令艙脫離,最終墜落到月球表面。
值得一提的是,其實如今月球上還留有很多人造垃圾,據悉這些物體的重量可能達到了200噸。與此同時,指令艙載著三位宇航員進入到月地轉移軌道,最終他們會乘坐返回艙回到地球。
在當時,美國陸續進行了6輪載人登月計劃,不過到了1972年,自阿波羅17號成功返航之時起,美國的載人登月事業就戛然而止了,這是為什么呢?
為啥美國不登月了
事實上,美國不登月的原因很簡單,一方面是太寂寞了,另一方面是反復登月的意義不大,而且還燒錢,屬于是典型的吃力不討好。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當年阿波羅登月計劃總共耗了將近255億美元,這個金額等同于當下的1550億美元。
雖然說月球表面的土壤的確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比如能用于可控核聚變的氦-3,不過人類尚未擁有這種技術,凄涼貧瘠的月球能給人類創造的價值相當有限。換句話來說,美國就是拿著千億巨款在打水漂。
其次,美國當年拼盡全力登月就是想給蘇聯和全世界證明,咱老美有向太空探索的硬實力。最終,阿波羅計劃的確實現了美國的登月夢,在美蘇太空競賽中也得到了想要的東西,為此,他們順勢將原定下的阿波羅18、19以及20號登月任務取消了。
不過,雖然美國載人登月退出了江湖,但與此同時,他們將精力轉移到搭建空間站和深空探索中去了。
總之,對于一個大國而言,登月計劃是有必要進行的,但次數不宜過多。此外,美國的登月計劃應該是真實發生過的,而不是網上流傳的那樣在地球拍攝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