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知乎上有一條的近期熱點,登上熱搜——如何看待答主楚云卿的原創詩句被自媒體選入《詩經》?
其實,這個事情在昨天我就已經從楚云卿的一篇文章中看到了。知乎詩詞話題下的優秀答主“楚云卿”,是我關注了很久的一位作者,她的很多問答,大多圍繞著詩詞展開,是一位專業功底和文筆才華俱佳的作者。
楚云卿這篇文章的標題是《我在知乎的文案,竟然入選<詩經>?》據楚云卿的說法,事情是這樣的,她在手機上的某app上瀏覽資訊的時候,無意中看到系統給她推送了一個“古人是怎么說生日快樂的”短視頻。
然后,她點進去看了,發現該作者在鏡頭中,一本正經地說“旦逢良辰,順頌時宜”是出自《詩經》的句子。這個視頻楚云卿讓感到不可思議,因為這個短視頻所用的文案竟然是她以前在知乎某個回答下寫的文案。
知乎答主楚云卿提供的網絡截圖
楚云卿進一步指出,她的這一文案被不同的短視頻引用、抄襲。這些自媒體作者在轉抄時,要么標明“旦逢良辰,順頌時宜”出自《詩經》,但具體出自哪首卻沒說;要么就是標明“歲歲年年,萬喜萬般宜”出自《浮生六記》。
其實,這兩個文案或者說祝福語,是楚云卿2019年9月在知乎問題“怎么文藝地說生日快樂”下寫的回答。
為此,楚云卿還找出了自己2019年在知乎回答過的截圖,如下圖。
楚云卿對此事也表示了遺憾和無奈:在短視頻等碎片化閱讀成為獲取知識的常態下,人們獲取到的知識是不是有用的?是不是正確的?以及,究竟是這個時代有才華的人多了,還是會借助工具的人多了?
對于楚云卿的文案被抄襲一事, 小話詩詞也有自己的考量和見解
首先,應該我覺得這是一件很令人值得探討的文化誤植現象
文化誤植現象古已有之。
北宋年間,蘇軾參加科舉考試,在試卷的文章中寫了一個典故:“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日殺之,王。堯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執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
這個典故大意是說,在堯執政天下的時候,皋陶作為司法官。有一天要處死一個人,皋陶說要給這個人處以重刑,堯說不行,應該無罪釋放。皋陶再次說要處以重刑,堯再次說放了,就這樣互相爭辯了三次。
當時的主考官兼閱卷官是文壇大佬梅堯臣,他閱卷時看到這個典故,竟一時想不起來出自哪部典籍,但是又不能說自己不知道,怕丟人,所以給蘇軾的考卷打了高分。
等試卷閱出來之后,他看到這個考生的名字叫蘇軾。回到家后,梅堯臣馬上去查找資料,翻閱了大量文獻典籍卻始終找不到這個典故的出處。后來梅堯臣遇到蘇軾,就開門見山地問當時科舉考試時文章的典故出自何處,是在哪本書中看到的?蘇軾說是他自己編的。
看著梅堯臣迷惑不解的樣子,蘇軾又補充到:“帝堯之圣德,此言亦意料中事耳。”大意是說,堯那么圣德,能說出這話,也是意料之內。
其實,蘇軾在考卷中強行植入典故的事情,與楚云卿的原創詞句被植入《詩經》一詩,有些微妙的相似。
楚云卿的“旦逢良辰,順頌時宜”如果放在詩經時代,也會被采詩官選進《詩經》,這或許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再舉一個古代的文化誤植的例子。
還記得“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這一名句嗎?這兩句出自宋詞《生查子·元夕》,是一首元宵詞,
關于《生查子·元夕》的作者,文學史上有兩種互相爭論的意見:一說是歐陽修作,一說是朱淑真作。
明代楊慎認為《生查子·元夕》的作者是朱淑真,他這一說法對當時和后世很有影響。此外,明末藏書家毛晉也認為此詞為朱淑真所作。
而認為此詞出于歐陽修之手的則有清代的王士禛、況周頤等人。另外,清代參與編修《四庫全書》的著名學者紀曉嵐也認為此詞的作者是歐陽修,并駁斥了這首詞為朱淑真所作的說法。
關于《生查子·元夕》一詞,歐陽修的《廬陵集》和朱淑真的《斷腸集》都有收錄。關于此詞究竟屬歐陽修還是朱淑真作,自明朝以來就有爭論。直至現代,爭論仍在繼續,雙方各執一詞,但都無法拿出確鑿的證據。
雖然爭執在繼續,但主流觀點還是傾向于該詞出自歐陽修手筆。或許,是當年的抄書人在傳抄過程中,將該詞誤植到了朱淑真的詞集里。
文化誤植現象的勢態
人們通過刷屏的方式獲取碎片化信息的時候,覺得看到的句子好,就收藏、點贊、轉發、評論起來,不辨真偽,也不問句子出自哪位作者之手。
舉一個例子,還記得風靡網絡的名句“林深時見鹿,海藍時見鯨”嗎?“林深時見鹿,海藍時見鯨”,字面意思是要想見到鹿,必須走進森林深處,要想見到鯨魚必須在海洋中。
很多對詩歌不太了解的網友,會認為這兩句詩歌出自現代人手筆。這一誤解很大程度上來自于晏生于2016年創作的小說《林深時見鹿》,該書共三冊,講述了少年顧延樹和少女鹿惜光在幼年時被迫分離,長大后重逢,兩人一起經歷重重磨難最終在一起的故事。
2022年的由臧溪川執導, 靳東、李小冉、岳旸 、黃家婧、牛莉、張瑤、徐百慧、王梓權、曹磊主演的現代都市劇,劇名也直接引用了“林深見鹿”四字。
其實,“林深時見鹿”出自李白的《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而“海藍時見鯨”則是現代創作的網絡文學。
李白的原詩《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是這樣寫的: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將李白的“林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去掉后半句,再匹配上新的對偶句,這就是典型的文化誤植現象,反倒造成了李白的原詩句黯然失色的效果。
借名人效應,假托名人手筆的文化誤植現象
比如,2016年5月25日,凌晨105歲高齡的楊絳先生離世。出于敬重緬懷,一些網友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這是井柏然手書的。
同時一篇署名為楊絳的《一百歲感言》的文章在網絡傳播甚廣,特別是被李開復等網絡名人轉載后,引得眾多網友紛紛轉發。
其實,這段話并不是楊絳先生所作。文章開頭部分確實摘抄自記者與楊絳先生的筆談《坐在人生的邊上——楊絳先生百歲答問》,但后面的內容實屬拼湊。
這些例子就是假借楊絳先生的名人效應,強行嫁接到名人身上的文化誤植現象。
其他的例子還有莫言的誤植。
有這樣一段很唯美很動人的話語——
這個世界,總有你不喜歡的人,也總有人不喜歡你。這都很正常。而且,無論你有多好,也無論對方有多好,都苛求彼此不得。因為,好不好是一回事,喜不喜歡也另一回事。……在遼闊的生命里,總會有一朵或幾朵祥云為你繚繞。與其在你不喜歡的或不喜歡的你人那里苦苦掙扎,不如在這幾朵祥云下面快樂散步。
對于這段話,網上都流傳是莫言寫的,但其實真正的作者為馬德。
署名莫言的文章稿件
署名馬德的文章稿件
經典的文化誤植現象
不知從何時起,魯迅成為人們“偽造”名人名言的第一人選,有些“金句”更是真假難辨。如:
“編也網友,查也網友,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
“笑也學生,罵也學生,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橫批:石在火不絕
“我實在沒有說過這樣一句話 。”
對于此事,北京青年報以《一鍵查詢引熱搜 魯博官網多次宕機》為題,報道了網友競相通過北京魯迅博物館官網資料查詢在線系統,搜索鑒定網傳魯迅語錄真偽,致使該檢索系統癱瘓數十次的事件。集大眾娛樂精神于一體的魯迅語錄之火爆程度可見一斑。
再比如“學醫救不了中國人”、“晚睡的人,沒對象”,在網友誤植的魯迅語錄里,有與魯迅個人經歷有關的,也有隨便拿一句話就被冠以魯迅之名的。在網絡生活中,這種誤植無傷大雅,甚至有博人一笑的娛樂作用。
而一些流傳甚廣的魯迅語錄和表情包似乎已經成為當代網友在這個亞文化圈子里的一種身份標識和同類符號。在聊天、互動時不經意以玩梗的方式交流,如果對方回敬上一句,那么雙方似乎在第一時間就達成了某種心理共識和平衡:既然都是玩梗的,那表情包可以管上了。
在這些被誤植給魯迅的詞句里,魯迅不再只意味著一個個經典的文學符號和標簽,也有了貼近人世的煙火氣息。
魯迅的后輩周令飛也表示:過去在學生當中流傳一句話,叫“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學生們認為讀魯迅的書很枯燥;而今網絡上出現的魯迅語錄熱,不管是不是魯迅說過的話,至少折射出社會大眾對于魯迅的一種關注。
該以怎樣的態度去審視文化誤植現象呢?
表面上,科技的日新月異,帶來的是實實在在的產品升級與進步,各種新穎的資訊社交平臺應運而生,極大方便和豐富了人們的社交關系和生活方式。但科技也實實在在是一把雙刃劍,在提高用戶體驗感的同時,用戶去偽存真的求知欲則相應減退。
人很容易養成依賴性,正是這種興趣劃分,算法推薦,以及碎語化閱讀的當下,讓人們處于一個個信息繭房、信息孤島上。很多人在網絡平臺上習慣了自媒體博主們的信息投遞,即被動接受,缺少了求真務實、不求甚解,沒有主動思考能力。即便尋找真相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人們也不愿付出些微時間去探求、去求知。
那么不禁要問,脫離現代工具和媒介,在不借助搜索引擎、收藏夾、APP、知識博主的情況下,人們的知識儲備水平和素養,究竟有沒有本質的提高?人們有沒有自主思考的能力?
在如今的網絡時代,造成文化誤植現象是由于多種原因造成的,比如,有偽托背后的利益驅動,有新媒體時代的碎片化閱讀傾向,有新媒體時代的情緒化閱讀與傳播,有讀者審美準備的不足,也有讀者審美價值取向的不穩定因素等等。
小話詩詞
誠如前文所說的魯迅被誤植名言的事情,文化誤植現象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折射出社會大眾對于魯迅的一種關注。
從楚云卿的的原創詩句被誤植進《詩經》的事情,何嘗不是大眾對于諸如《詩經》這樣的傳統文化和國學的一種關注態度呢?
話說回來,其實小話詩詞覺得,首先應該加強文化和網絡的監管力度,給原創者一最大程度的保護;其次,媒體在轉載原創作者的作品時,最好能抱著求真務實、考據精良、考證嚴謹的的態度,注明出處。這樣,對原創作者的作品不僅起到了保護作用,也會進一步提升文化等領域的探討空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