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檔末尾的電影大戰往往很精彩,因為登頂的電影總有東西值得說。
「沒發瘋」的《封神》被「想成功」的《孤注一擲》火速超越;
后者不管是投資還是上映周期都比不過《封神》,那么它贏在哪?
運氣!
《孤注一擲》的選題、宣發都是教材級的,但卻是不可復制的,因為它的成功里「運氣」占了三成。
這不是說人家努力是白費的,只是仔細復盤你會發現:他是吃到“附加紅利”的,這項優勢放在其它題材,甚至不同的時間點都會導致不同的結果。
題材
雖然《孤注一擲》被網友叫做“反詐片”,但本質上歸類是在犯罪題材,這題材對內地市場來說并不吃香:票房吸引低,內容限制多。
而且內地犯罪片有個通病——舊。
從《白日焰火》到《南方車站的聚會》,要么年代久遠,要么聚焦邊遠縣城。畢竟犯罪總是遠離高樓與現代。
這種設定某種程度也在疏遠商業,套路化的設定、臉譜化的犯罪邏輯,都是導票房不好的原因。
從劇本上使蠻勁,是不如在設定上用巧勁有票房說服力的,觀眾有時候也很需要「真實且獵奇」的情緒消費。
《孤注一擲》的解決方案,可以說是當下時空里的最優解:故事背景放在東南亞,用社會話題做引導,減少不占優勢的動作戲份。
除了華人故事合理化,也規避了很多題材風險等,更重要的是它能很“新”,這也是觀眾進場的關鍵。
這個「新」既是指故事時間與現實相近,還有聚焦「犯罪團隊」的現實題材也是國內少有,選題稀缺不代表好票房,但代表有好話題。
巧合的是,暑期檔票房前列里,有三部現實主義題材,也側面表達資方對這類型的看好。
電影呈現了觀眾想得到的“所有題材”:有暴力,有反差,有一錯再錯的賭徒,甚至還有愛情,從某種角度來說確實追上“好萊塢”了。
社會性
「反詐」的話題性,是基于當下社會時間點的。
電信詐騙不是新鮮事物,但近年騙子利用集團化,網絡化實現產業升級,讓主流輿論對反詐的需求變高。
電影「反詐宣傳」的核心,也成了電影被媒體推波助瀾的關鍵:媒體借電影宣傳價值,電影需要價值帶動電影票房。
畢竟在社會輿論里,「價值」的功德是遠大于「炒作」的不講武德的。
其次,大眾對緬北甚至東南亞是有「情緒標簽」的,這既源于近年的事實新聞,也有輿論疊加。
而電影情節又精準踩在高度關注的「犯罪過程」上,單頻「把案例還原成畫面」的話題就足以讓它賺足曝光。
電影不像像新聞,前者強調視覺,后者強調真實,但“用內容引發思考”這點是相似的,爭議本身就是螺旋形上升的助力。
電影是為觀眾服務的,雖然你不能因為觀眾喜歡什么拍什么,但有影響力是電影成功50%。
宣發
現實題材的商業電影高票房有兩個案例,一個是《我不是藥神》,另一個是《消失的她》;
前者強調的是引導話題,后者則是話題發酵。
《孤注一擲》更像是后者,不管是題材方向,還是宣發流程都極為相似,你甚至說導演都是陳思誠,我也是信的。
宣發以片段+社會熱題為主,配合“多一人觀影,少一人受騙”的口號瘋狂蔓延互聯網。
用高議論性促使觀眾進場,強化視覺感受的導向,整個流程目標明確——提升討論度。
其次在角色宣傳上,影方很精明的“弱化”明星演員,反而強調角色的反派表現,為觀眾形成為內容付費的沖動。
尤其是在短視頻的宣傳上,完美迎合互聯網需求:利用視覺強、沖突明顯的短內容,讓觀眾直接獲取情緒價值。
反復強調的“看了防騙”的美好標簽,配合賣點可看性下,使其輕松收獲不同圈層的觀眾。
由于流量上的可觀,也讓許多像我一樣蹭熱點的營銷號參與二次傳播,直接將電影營造成了“現象級”。
商業電影不是慈善,是需要經濟回報,這件事其實無可厚非。如果電影能帶動良性的社會引導,能高票房也無可厚非。
但,是不是好電影另說。
《孤注一擲》在成績方面堪稱出彩,但本質是難以模仿的。
首先,這部電影的宣發邏輯只能“嘗鮮”,因為本質上靠“營銷”是很容易模仿的,等觀眾形成套路等同爛片的印象時,神操作就變得人人批判了。
其次,電影的題材是占了當下“時代紅利”的,即使后續同題材,也難以復刻這份票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