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11月27日,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以下簡稱:諾貝爾)在他逝世前一年寫成的最后一份遺囑于巴黎的瑞典挪威俱樂部簽訂。
根據最后遺囑所述,諾貝爾的遺產將用于建立一系列獎項,表彰在物理學、化學、和平、生理學或醫學以及文學上“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士,也就是目前大家熟知的諾貝爾獎。
將此利息劃分為五等份,分配如下:
一份獎給在物理界有最重大的發現或發明的人;
一份獎給在化學上有最重大的發現或改進的人;
一份獎給在醫學和生理學界有最重大的發現的人;
一份獎給在文學界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最后一份獎給為促進民族團結友好、取消或裁減常備軍隊以及為和平會議的組織和宣傳盡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貢獻的人。
《諾貝爾遺囑》
用于設立五個諾貝爾獎的資產占諾貝爾總資產的94%,即3100萬瑞典克朗,按現在的匯率,約等于人民幣2120萬元。
1897年4月26日,諾貝爾的遺囑才經挪威議會通過執行,執行人朗納·索爾曼和呂多爾夫·利耶奎斯特(Rudolf Lilljequist)設立了諾貝爾基金會,管理遺產和獎金。遺囑通過后,議會委任瑞典皇家科學院為物理獎和化學獎的頒發機構,卡羅林斯卡學院為醫學和生理學獎的頒發機構,瑞典文學院為文學獎的頒發機構,挪威諾貝爾委員會為和平獎的頒發機構。諾貝爾基金會其后在諾貝爾獎的頒獎判據上達成了協議。
1900年,瑞典國王奧斯卡二世頒布諾貝爾基金會的新規條。
1901年12月10日,在諾貝爾逝世5周年紀念日首次頒發諾貝爾獎,包括: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和諾貝爾文學獎。
1901年,第一屆在斯德哥爾摩的老皇家音樂學院舉行
1931年,埃利克·阿克塞爾·卡爾費爾德死后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是第一位死后追授諾貝爾獎的獲獎者。
1935年,卡爾·馮·奧西茨基(德國)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但未能出席領獎,因為當時的德國拒絕向他發放護照。
1938年,里夏德·庫恩(德國)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受其政府阻止不能接受獎金。
1939年,阿道夫·布特南特(德國)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格哈德·多馬克(德國)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兩人都受到阿道夫·希特勒的第三帝國的禁止,而不能接受獎金。
1958年,俄羅斯出生的鮑利斯·列奧尼多維奇·帕斯捷爾納克面對蘇聯政府的壓力而不得不拒絕領取諾貝爾文學獎。
1961年,達格·哈馬舍爾德死后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是第一位死后追授該獎的獲獎者。
196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獎式因為列夫·達維多維奇·朗道的身體原因而改在莫斯科舉行,由瑞典駐蘇聯大使代表國王授獎。
1964年,讓-保羅·薩特拒絕接受諾貝爾文學獎,因為他一生中拒絕接受任何獎項。
1968年,瑞典中央銀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際,捐出資金給諾貝爾基金,增設“瑞典中央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科學獎”(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該獎于1969年首次頒發,并與其他5項獎同時頒發,人們習慣上稱這個額外的獎項為諾貝爾經濟學獎。
1973年,越南政治家黎德壽拒絕接受諾貝爾和平獎,是唯一拒絕該獎的人。
1974年,諾貝爾基金會章程規定,除非諾貝爾獎宣布后死亡,否則不得追授諾貝爾獎。
1975年,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維奇·薩哈羅夫(蘇聯)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但未能出席領獎,因為當時的蘇聯政府拒絕向他發放護照。
1991年,昂山素季(緬甸)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但未能出席領獎,因為她遭到緬甸政府軟禁。獲釋并當選議員后,她于2012年6月16日親自領獎。
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2015年,中國藥學家屠呦呦與愛爾蘭醫學家威廉·坎貝爾、日本科學家大村智分享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屠呦呦成為第一位獲得該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
2018年5月4日,由于深陷性丑聞風波,瑞典文學院表示,將不會在2018年頒發諾貝爾文學獎,保留到2019年一起頒發。
2020年9月24日,諾貝爾基金會主席拉爾斯·海肯斯滕表示,2020年諾貝爾獎獎金將增加100萬瑞典克朗(約11萬美元),至1000萬瑞典克朗(約110萬美元)。
2021年10月7日,Abdulrazak Gurnah獲得2021年諾貝爾文學獎。
2021年10月8日,瑪麗亞?雷沙(Maria Ressa)和德米特里?穆拉托夫(Dmitry Muratov)獲得2021年諾貝爾和平獎。
2023年9月20日,據諾貝爾獎官網,2023年諾貝爾獎將于10月2日至9日陸續公布,其中,諾貝爾文學獎將于10月5日(北京時間晚上7點)揭曉。
2023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202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克勞迪婭·戈爾丁(CLAUDIA GOLDIN),以表彰其“推進了我們對女性勞動力市場結果的理解”。
編輯|臥闌聽魚
文獻資料| 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