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伙伴”系列報道
虹旭生境花園入口 | 來源:賈玥/TNC
綠意濃濃,鳥鳴陣陣,蜂飛蝶舞……這個地處仙霞新村街道虹旭小區的生態空間,是上海市長寧區第一個生境花園。很難想象,這里曾經堆滿了垃圾,充斥著難聞的氣味,是無人問津的環境死角,周圍居民恐避之不及,而現在已形成生機勃勃的城市微生態循環系統。
2017年,大自然保護協會(TNC)在上海啟動了生境花園項目,目的是保護城市生物多樣性,探索在上海這樣的國際化大都市中實現自然、城市和居民樂享共贏。經過多次選址調查后,TNC與合作伙伴最終選定長寧區虹旭小區作為第一個示范點,并于2018年開始設計改造。
生境花園與普通的社區花園有很大的不同,最為突出的是需要具備棲息地功能,能為野生動物提供食源、水源和庇護所等生存環境空間;與此同時,兼具一般花園的屬性,方便人們觀賞、休憩和開展戶外活動。
轉眼,虹旭生境花園建成至今已有4年。從生境到生態秘境,從社區到街區,從一方園地到社區公共空間,想象力的不斷注入讓它不斷煥發新生機,吸引外界越來越多的關注;同時由點及面,帶動長寧區其他社區建設完成多個具有不同個性色彩、風格迥異的生境花園。
這背后,是整個居民區齊心協力、區政府和街道大力支持,亦是多方合力提升城市生態空間品質的實際行動的結果。這一切也離不開一個人的信任與支持:虹旭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吳紅萍。
吳紅萍 | 來源:賈玥/TNC
種下一顆小種子
虹旭生境花園內景 | 來源:賈玥/TNC
2018年,在項目啟動之初,擺在吳紅萍面前的是三個需要面對的問題:一是上級領導的支持度,是否對生境花園和生物多樣性理念有足夠的理解和認可;二是社區居民的接受度,是否愿意接納生境花園成為自己生活空間的一部分;三是是否有充足的資金來源,保障花園建設和后期的長期維護。對此,吳紅萍和同事們做了大量的工作。
從2018年底啟動到2019年11月建成開放,項目建設歷時近一年。建造過程中,面對重重挑戰,吳紅萍和TNC的小伙伴不是沒有想到過放棄,但每到最困難的時候,通過努力好好把這件事做成的想法還是占據了上風,加上有其他志同道合伙伴的加入,虹旭生境花園終于從紙上藍圖走入了現實。
“還好我們堅持了下來,”吳紅萍說,“現在回過頭來看,這是一顆小種子,我們把它栽下,看著它生根發芽,傳播到更多更遠的地方,它獨特的價值也被越來越的人了解和肯定。”
虹旭生境花園內茂密的本土植物群落 | 來源:賈玥/TNC
一個項目的完成不代表合作的終結,而是雙方尋找新的合作機會的開始。對于TNC和吳紅萍來說,生境花園不是一個簡單的項目,而是共同成就的一番事業。“因為生境花園,我們分不開了,”吳紅萍笑著說,“與其說我們是合作者,不如說像家人一樣,生境花園就是我們共同的孩子,要負責一輩子。”
自然保護與社區治理
照片墻記錄居民與花園的故事 | 來源:賈玥/TNC
作為一家國際自然保護組織,TNC有著70余年的全球保護經驗,踐行以科學為基礎的保護理念。而作為城市基層社區干部,吳紅萍的重要職責是提升社區服務質量,促進鄰里關系和睦。雙方是如何“一拍即合”的呢?
在討論“生境花園1.0”方案時,TNC中國上海項目提出“行近自然,健康生活,美好鄰里”的主題;到了2.0階段,雙方通過不斷地碰撞和摸索,迸發出新的靈感,在1.0的基礎上發展出“自然、藝術共棲共存”的概念。
吳紅萍曾在廣告行業摸爬滾打多年,受益于這段經歷,她總能從人與花園產生關系的角度“講故事”:開設畫展、召開市集、舉辦音樂會……正是這些乍聽上去與自然保護不相干的“點子”,讓生境花園不斷生發出新的生命力,以情感聯結起人與自然,聚合起廣泛的群體。一個從自然的視角,一個從人文的角度,雙方在合作中不斷探索新的可能。
藝術展走進虹旭生境花園 | 來源:賈玥/TNC
“自然保護和社區治理不是對立的,只是看問題、解決問題的角度不同,其實在本質上是高度契合的。” 吳紅萍說,通過生境花園,社區居民對于自然甚至美的理解都有了新的感觸。在接受科普教育的同時,居民還自發地組成志愿服務隊伍運維花園。從社區治理角度講,隨著居民文明素養的提升,小區糾紛就會越來越少,即使有矛盾也會想辦法通過協商的方式解決,鄰里關系自然就更加和諧。
“我們的社區不一樣”
吳紅萍介紹花園與居民的故事 | 來源:賈玥/TNC
一天,吳紅萍在朋友圈發了一張虹旭生境花園的景觀圖,一位年輕的社區居民在圖片下面留言:“我們的社區就是不一樣!”
這讓吳紅萍非常感慨。回顧過去4年多來的工作,因為生境花園,她已經記不清多少次站在臺上演講、接受過多少次的媒體采訪,用她自己的話說,“這是10年社區工作中帶來最多榮譽的項目”。建設生境花園的經歷讓她深刻地體會到,社區凝聚力不是空洞的,自然保護、時尚創意都可以與社區活動相結合,“只要大家認可、老百姓喜歡,就是成功的”。
推動城市治理現代化,需要下好“繡花”功夫。過去,人們眼中的社區大多是老年人的休閑場所,對于社區花園的認識也停留花紅柳綠的盆景式審美階段。吳紅萍說,社區工作需要把讓人眼前一亮的新想法帶進來,現在,拓展的生境空間中加入了健康步道和社區食堂,人們發現,原來自然和生活可以這么近!在這個過程中也可以繼續普及相關科學知識。以前要去山里才能享受自然的寧靜,現在身邊就有,居民的心情很難不愉悅,于是就有了幸福感。“社區是整個社會的縮影,把一個個社區治理好了,整個社會就好了”。
從無到有,吳紅萍用“堅持初心”創造美麗社區,以熾熱的為民情懷書寫著平凡中的偉大。
虹旭生境花園2.0——秘境花園 | 來源:賈玥/TNC
隨著虹旭生境花園的知名度越來越高,不時有上海市其他地區甚至外省市的代表團前來參觀。剛開始他們是出于好奇,后面逐漸發現了它的價值。
上海市有大塊的綠地,需要有“踏腳石”作為一些小生物的交通樞紐,方便它們穿梭在巨大的城市空間中,就像一個個地鐵站連接成人們出行的交通網,一個個生境花園也會連成這些小生物的交通網絡,作為上海整體生態體系的組成部分,拓展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方式和途徑,助力上海成為“一座令人向往的生態之城”愿景的早日實現。
TNC中國上海項目
上海生境花園項目于2017年啟動,作為大自然保護協會(TNC)上海保護項目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恢復實踐行動,致力于與合作伙伴們一起打造多功能的社區花園和綠色空間,為城市野生動物提供更多更好的棲息地,同時也為周邊居民提升生態空間品質,讓自然融入生活,讓花園也擁有更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成為生活里可以親近的自然。
2019年11月,首個社區生境花園在長寧區虹旭小區打造完成。2020年5月,虹旭生境花園作為上海市長寧區“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成效好、閑置土地少”的優秀案例之一,受到國務院的通報表揚。至2023年底,上海長寧將建成24座風格迥異的社區生境花園。2023年9月,上海第一個商業綜合體內的生境花園項目在虹橋南豐城落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