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國民革命軍東北邊防軍前身為奉系軍閥張作霖所統率的軍隊,稱為奉軍。1928年底張學良東北易幟之后,奉軍翌年被南京國民政府改編為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東北邊防軍,簡稱“東北軍”,由張學良統轄。
主要將領
于學忠、王樹常、馬占山、萬福麟、呂正操
內容概括
東北軍前身為奉系軍閥張作霖所統率的軍隊,稱為“奉軍”。辛亥革命之后由東北地區的保安部隊和新軍組成。
1928年,奉軍被蔣介石、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的聯軍打敗,退回東北。
1928年6月4日,張作霖乘火車,被日本關東軍行刺,炸成重傷,當日送回奉天官邸后死去,是為“皇姑屯事件”。張學良繼任奉軍統帥,于12月29日通電全國,宣稱接受南京國民政府管轄,史稱“東北易幟”。
1929年,奉軍被蔣介石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東北邊防軍,簡稱“東北軍”,轄步兵25個旅、騎兵6個旅、炮兵10個團,由張學良統轄。
1930年爆發中原大戰,東北軍支持蔣介石,以其9個精銳旅共10萬人編成2個軍,再次入關,控制平津地區,并收編馮玉祥麾下宋哲元部。
1931年7月,為討伐石友三的反蔣反張戰爭,東北軍的步兵3個旅、炮兵2個團共8萬人奉調入關。再加上駐山海關的何柱國旅,這時東北軍步兵精銳和大部炮兵分布在平津及河北、察哈爾一帶。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國民黨為保存實力命東北軍退入關內,在關內的廣大將士義憤填膺,紛紛要求“打回老家去!”、“收復失地!”未入關的愛國官兵自發奮起抵抗,著名的江橋抗戰、雙城阻擊戰、哈爾濱保衛戰等,打擊了侵略軍的囂張氣焰,并推動東北各地抗日義勇軍迅速崛起。
1933年旗下宋哲元部參加抗日長城戰役。
1934年3月,張學良就任鄂豫皖“剿總”副司令,駐武昌,部分東北軍南下“剿共”。
1935年夏,張學良任西北剿總副總司令(總司令是蔣介石),16萬東北軍主力被蔣介石調至陜甘圍剿紅軍,經歷勞山、榆林橋、直羅鎮3次戰役,損失近3個師。然而,蔣介石對東北軍不但不給補充,還將東北軍削減番號,減發軍餉。
是年底,中共中央召開瓦窯堡會議,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根據東北軍的情況,中共中央把對該軍的統一戰線工作提到重要議事日程。1936年4月9日,周恩來與張學良在延安舉行聯合抗日救國會談。東北軍確立聯共抗日方向,為在西北地區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局面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石。
延安會談后,張學良全力以赴進行抗日準備,不僅與紅軍停戰,還與楊虎城的十七路軍(駐防陜甘)友好相處。
抗日救國事業把東北軍、十七路軍和各階層民眾緊緊聯結在一起,在愛國熱情激勵下,將士們決心為抗日而獻身。11月27日,張學良上書蔣介石,懇切地請纓援綏。蔣嚴詞拒絕,同時下令加緊鎮壓救亡運動,又策劃調集其嫡系部隊約30個師進入陜甘,圖謀全殲紅軍并迫張、楊就范。12月4日,蔣介石坐鎮西安威逼張、楊“剿共”,否則即將兩軍趕出陜甘。蔣的倒行逆施,使張、楊忍無可忍,終于激起震驚世界的西安事變。事變的和平解決,對推動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并團結抗日,起了重大的歷史作用。此后張學良被蔣軟禁,東北軍被縮編并調往豫、皖、蘇各地,在蔣介石消滅異己政策下,大量消耗損失并被分化瓦解。
七七事變爆發后,東北軍與全國軍隊一起迅速開往各抗日戰場,其中49軍、57軍和67軍在淞滬戰役和南京保衛戰中浴血奮戰,犧牲慘重,5名將軍戰死前線;51軍參加保衛淮河及徐州大會戰(包括臺兒莊戰役),后與57軍一起挺進魯南;53軍轉戰冀、豫、鄂、湘,后入緬甸、越南對日作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