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85年,對大唐國運影響最深遠的黃巢起義1已經平息一年,但回溯歷史,會發現在位的唐僖宗2,已經是唐朝的倒數第二位皇帝了。
當年12月2日,在唐朝滅亡(907年)16年后,自稱唐朝承繼者,重建唐朝的后唐開國皇帝——唐莊宗李存勖(xù)出生。
李存勗像 (明代繪)
李存勖是中國自唐朝滅亡五代十國亂世時期,最具有爭議性的一位皇帝。他早年間以英明神武著稱,甚至贏得宿敵后梁太祖朱溫的稱贊,一句
生子當如李亞子(即李存勖),克用為不亡矣!至如吾兒,豚犬耳!
頗像當年曹操面對滔滔江水說出的那句:
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劉景升(劉表)兒子若豚犬耳!
他二十四歲時接下父親李克用3的王位,力戰十五年,消滅梁朝統一中原,建立了后唐,既算給唐朝復仇,也是李唐以另一種方式續命。但正當世人都認為他將大展鴻圖,建立不世之偉業,重現李唐完全體的盛世時,他卻以令人瞠目的速度墮落,登基三年就開始寵幸伶人,甚至舊唐宦官勢力也再次興起,一個新興國家搞得烏煙瘴氣,自己也死于叛亂之中。
可亞其父,得名李亞子
李存勗是后唐太祖李克用的長子。他自幼擅長騎馬射箭,膽力過人,為李克用所寵愛。少年時隨父作戰,11歲就與父親到長安向唐朝朝廷報功,得到唐朝末帝唐昭宗的賞賜和夸獎。
唐昭宗輕撫11歲的李存勖背部,道:“我兒日后必定是國家的棟梁之才,不要忘了對我大唐盡忠盡孝啊!”后來,唐昭宗還對人稱贊“可亞其父”。意思是說,李存勖能超過其父親,使父親屈居亞軍。李存勖遂得名李亞子。
莊宗年十一,從晉王討王行瑜,初令入覲獻捷,昭宗一見駭異之,乃撫其背曰:“我兒將來之國棟,勿忘忠孝于吾家。”……又云昭宗曰“此子可亞其父”,時人號曰“亞子”。
《北夢瑣言·卷十七》
三矢雪恨,奪取天下
李克用臨死時,交給李存勖三支箭,囑咐他要完成三件大事:“梁賊朱溫是我晉國不共戴天之仇。燕王劉仁恭是我所立,契丹耶律阿保機與我約為兄弟,但都背叛了我,投靠朱溫。我未能滅此三賊,死有余恨。我給你三枝箭,你將來一定要消滅這三個敵人,以告慰我在天之靈。”
所以三支箭分別對應三件事,一是討伐劉仁恭,攻克幽州;二是征討契丹,解除北方邊境的威脅;第三件大事就是要消滅世敵朱溫。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新五代史·伶官傳》
于是李存勖將三支箭供奉在家廟里,每臨出征就派人取來,放在精制的絲套里,帶著上陣,打了勝仗,又送回家廟,表示完成了任務。
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新五代史·伶官傳》
其后李存勖達成李克用遺志,打敗契丹,攻破燕地,并且攻滅劉守光與劉仁恭父子割據的桀燕政權,并且于923年,在魏州(河北大名縣西)稱帝,國號為唐,史稱后唐,其后攻滅后梁,統一北方。李存勗還收降了李茂貞建立的岐,并攻滅王建所建立的前蜀。
世傳武皇臨薨,以三矢付莊宗曰:“一矢討劉仁恭,汝不先下幽州,河南未可圖也。一矢擊契丹,且曰阿保機與我把臂而盟,結為兄弟,誓復唐家社稷,今背約附賊,汝必伐之。一矢滅朱溫。汝能成吾志,死無恨矣。”莊宗藏三矢于武皇廟庭,及討劉仁恭,命幕吏以少牢告廟,請一矢,盛以錦囊,使親將負之,以為前驅。凱還之日,隨俘馘納矢于太廟。伐契丹,滅朱氏,亦如之。
《五代史闕文》
伶人皇帝,藝名天下
李存勖自幼便喜歡唱戲,經常和一群戲子伶人嬉戲廝混,稱帝后還自取藝名為“李天下”,所以他也被戲稱為“伶人皇帝”或“伶官天子”。
一次,李存勖與眾伶人一同嬉鬧,四處張望著喊道:“李天下,李天下何在?”
自其為王,至于為天子,常身與俳優雜戲于庭,伶人由此用事。又別為優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莊宗嘗與群優戲于庭,四顧而呼曰:“李天下,李天下何在?”
《新五代史·伶官傳》
伶人中一個叫敬新磨的上來直接給了李存勖一耳光。要知道李存勖可是正經戰場上廝殺出來的皇帝,很多戲子雖然敢跟著一起胡鬧,但是上來給皇帝邦邦兩拳的,倒也是獨樹一幟。
敬新磨抽完耳光,李存勖也懵了,其他戲子一臉驚恐,上來就按住敬新磨質問他小命是不是不要了,居然敢打天子耳光。結果敬新磨笑道:“叫李天下的只有皇帝一人,你擱這瞎咋呼啥呢?”一群戲子哄堂大笑,李存勖也被逗樂了,還重賞了敬新磨。
新磨遽前以手批其頰。莊宗失色,左右皆恐,群伶亦大驚駭,共持新磨詰曰:“汝奈何批天子頰?”新磨對曰:“李天下者,一人而已,復誰呼邪!”于是左右皆笑,莊宗大喜,賜與新磨甚厚。
《新五代史·伶官傳》
雖然李存勖事后賞賜了敬新磨,但后面可能是預想樂器,于是有一天敬新磨就遇到了麻煩。敬新磨到殿中奏事時候,在殿內被狗子追逐。可能敬新磨打天子上癮了,所以這次他開始言語譏諷,自以為還能再次抖機靈獲得封賞。于是他躲在一根庭柱邊叫道:“陛下別鬧了,不要縱容你這些狗兒女咬人。”
李存勖出身沙陀族,因為民族習慣,非常忌諱狗,這波蹬鼻子上臉,再也忍不了,前邊的耳光讓他臉頰還隱隱作痛,于是當場便要拉弓射死敬新磨。
敬新磨急中生智,忙大喊:“皇上可不能殺我,我跟皇上是命運共同體,殺我不吉利詳。”李存勖又被勾起興趣,忙放下手里的弓箭問緣由,敬新磨直接王建國附體,來了一波諧音梗,說:“陛下稱帝后,年號叫同光。天下都稱您為同光帝。我叫新磨,如果殺了我,同(銅)就沒有光了。”李存勖聽完樂了,居然就此饒了敬新磨。
新磨嘗奏事殿中,殿中多惡犬,新磨去,一犬起逐之,新磨倚柱而呼曰:“陛下毋縱兒女嚙人!”莊宗家世夷狄,夷狄之人諱狗,故新磨以此譏之。莊宗大怒,彎弓注矢將射之,新磨急呼曰:“陛下無殺臣!臣與陛下為一體,殺之不祥!”莊宗大驚,問其故,對曰:“陛下開國,改元同光,天下皆謂陛下同光帝。且同,銅也,若殺敬新磨,則同無光矣。”莊宗大笑,乃釋之。
《新五代史·伶官傳》
侄女婿石敬瑭,外曾孫婿趙匡胤、寇準
李存勖是李克用的長子,他還有10個親兄弟。而除此之外,李克用還廣收義子,有記錄的有九個。其中一個義子,就是后來在李存勖興教門之變身死后,葬了李存勖并繼位的李嗣源,也即后唐第二位皇帝唐明宗。
而李嗣源的第三個女兒永寧公主,后來又被封晉國長公主,就嫁給了當時還是將領的石敬瑭。
但李嗣源卻萬萬沒想到,就是這個女婿,在未來滅了自己的后唐王朝。
后來石敬瑭以割地、稱臣、稱兒皇帝為條件,請求契丹出兵相助。在割了幽云十六州給契丹,并每年獻帛三十萬匹后,契丹立石敬瑭為帝,國號晉,史稱后晉,石敬瑭被稱為后晉高祖。也是史上知名的“兒皇帝”,并且也正因為他割讓幽云十六州,所以讓后面的后漢、后周甚至北宋在面對契丹(遼國)時候,都先天不足。
石敬瑭的羞恥行徑和滅后唐都為后話了,但從李嗣源這個義兄層面講,石敬瑭倒確實也是李存勖的侄女婿,有緣見面的話,石敬瑭叫一聲叔叔還是不為過的。而如果從李克用臨終三箭時候提到的,他和耶律阿保機曾是兄弟,那么當時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作為耶律阿保機的次子,確實與李存勖和李嗣源是同輩,所以這個兒皇帝從輩分上論倒也不算……但是,呸……
雖然李嗣源的女婿回頭滅了李家天下,但李存勖也有一個女兒,即義寧公主。后面義寧公主嫁給宋廷浩,然后生下了李存勖的外孫,也就是趙匡胤的老丈人宋偓。
父廷浩,尚后唐莊宗女義寧公主,生偓。
《宋史 卷二百五十五 列傳第十四》
而李存勖的這個外孫宋偓,又娶了后漢高祖劉知遠?的女兒永寧公主。按照五代“梁唐晉漢周”的排序,我們可以知道,劉知遠滅了后晉建立后漢,而宋偓作為劉知遠的女婿(半兒),四舍五入也算是為后唐報仇出了一份力。
既而漢高祖為侍衛軍,朝望攸重,以公名家子,又后唐之出也,且風骨俊秀,異乎諸孤,欲以女妻之。乃命長子承訓奉書于貴主,且先以襲衣名馬遺焉。承訓即漢之開封尹、魏王也。公與貴主拒而弗納。漢祖又敕其子曰:“宋氏不諧,勿復見我矣。”貴主知志不可奪,遂許之。
《右衛上將軍贈侍中宋公神道碑》
漢祖在晉陽,遣其子承訓至洛,奉書偓母,與偓結昏,即永寧公主也。
《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傳第十四》
宋偓和永寧公主結婚后,生下了一群女兒,其中長女后來成為宋太祖趙匡胤第三任皇后,即孝章宋皇后。
孝章宋皇后,河南洛陽人,左衛上將軍偓之長女也。母漢永寧公主。后幼時隨母入見,周太祖賜冠帔。乾德五年,太祖召見,復賜冠帔。時偓任華州節度,后隨母歸鎮。孝明后崩,復隨母來賀長春節。開寶元年二月,遂納入宮為皇后,年十七。性柔順好禮,每帝視朝退,常具冠帔候接,佐御饌。太祖崩,號開寶皇后。
《宋史列傳第一后妃上》
而宋皇后的七妹嫁于后蜀末代皇帝孟昶的孫子孟隆諗;幼妹則嫁于北宋名相、萊國公寇準為妻。而這群帝王將相,都可以算是李存勖的外曾孫女婿。
李存勖稱帝即位之前,和后梁血戰十余年,大小百余戰,作戰英勇異常。但打了天下,卻不懂得治天下,寵幸伶人,重用宦官,又吝于銀錢,不撫恤士卒,三年后因兵變被殺,失敗之速,亦是罕見。
所以到了北宋時期,歐陽修寫《新五代史·伶官傳序》便是討論李存勗沉溺逸樂、寵信樂官而致亡國的史實,嘆惜李存勗“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復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說明“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歷史規律。
《舊五代史》則稱贊李存勗是“中興之主”,是唐朝的合法繼承者,但語鋒一轉,隨即批評他“忘櫛沐之艱難,徇色禽之荒樂”、“伶人亂政、靳吝貨財、大臣無罪以獲誅、眾口吞聲而避禍”。
文中注釋:
①黃巢起義,指的是乾符五年(878年)至中和四年(884年)由黃巢領導的民變,是王仙芝起義的后續。也是唐末民變中,歷時最久,遍及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一場農民起義。黃巢之亂轉戰近半唐朝江山,導致唐末國力大衰。
②唐僖宗李儇(862年6月8日-888年4月20日),本名李儼,京兆府長安縣(今陜西省西安市)人,唐朝第十九位皇帝(873年8月16日-888年4月20日),唐懿宗李漼第五子。
咸通十四年(873年),柩前即位,時年12歲。在位期間,權宦田令孜把持朝政,政局日益混亂,引發王仙芝、黃巢起義。長安失落后,逃亡蜀地。期間,調動各鎮節度使平定黃巢起義,返回長安。光啟年間,經歷鹽池之爭和襄王之亂,身體每況愈下,末年引發節度使割據,唐朝至此分裂,臨終傳位于弟弟李曄,即唐昭宗。
文德元年(888年4月20日)去世,年僅27歲,追謚“惠圣恭定孝皇帝”,廟號僖宗,安葬于靖陵。
③李克用(856年10月24日—908年2月23日),字翼圣,本姓朱邪,被唐朝皇帝賜姓李氏,沙陀族,神武川新城人。
唐末至五代初年軍閥,別號“李鴉兒”。因一目失明,又號“獨眼龍”,李克用早年隨父出征,常沖鋒陷陣,軍中稱之為“飛虎子”。
李克用在戰亂中曾救出昭宗,因功被封為晉王。其后數年,李克用持續與朱溫爭戰,相互間成為爭奪天下的最大對手。后梁開平二年(908年),李克用病死,葬今山西代縣。李存勖建立后唐后,追謚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④劉知遠(895年—948年),五代十國時期后漢開國皇帝。稱帝后改名劉暠,太原府太原縣(今山西省太原市)人。
編輯|臥闌聽魚
文獻資料| 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