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童桐(中國傳媒大學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
張莉(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通訊作者:張莉
編譯:童桐、朱泓宇
編校:張莉
原文載于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23(online first)
編者按
2023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2024年是“中國媒體走出去”15周年。主流媒體在國際傳播中起到何種引領性、中介性作用?來自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和中國傳媒大學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兩位學者在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最新發表的論文回應了這一議題。兩位作者從一個法學概念出發,認為中國媒體在節目制作方面的專業性和與全球南方國家的充分合作使其成為了全球南、北方國家之間的“第三方中介”,研究進一步闡釋中國媒體在全球南、北方國家之間重要的結構位置,并以此為“中國媒體走出去”正名。
自2019年“中美主播跨洋辯論”以來,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充分認識到“觀點表達”的重要性。通過擴大其新聞評論節目的議題范圍,邀請來自全球南、北方國家的專業人士參與討論,CGTN力求平衡來自全球北方和全球南方的意見,讓全球觀眾從中國媒體中看到不同、多元的觀點(See The Difference)。這些新聞評論節目是如何組織的?我們如何理解它們在中國國際傳播中的角色?本研究結合2020年至2022年CGTN評論節目的內容分析,以及對國內外13位節目嘉賓和專家學者的訪談,試圖理解中國媒體的這一戰略性轉型,并對CGTN評論節目的傳播角色進行概念化。這一角色會根據節目主題與合作對象的變化而轉變,CGTN既是全球南、北方國家的辯論平臺,亦是與全球南方國家進行合作的中介者。
文獻綜述
2012年以來,中國一直強調全球南方國家在全球經濟和政治合作中的重要性,基于“一帶一路”等倡議開展全球合作。雖然這些外交戰略并未對中國的整體國際傳播政策產生實質影響,但卻影響了具體的節目制作議程,也使得中國國際媒體將自身想象為全球南方與全球北方之間的“第三方中介”。
中介(mediation,亦翻譯為“調解”)研究起源于法學領域,是解決法律糾紛的仲裁程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沖突中,第三方中介作為一種處理國家或組織間矛盾的“沖突解決策略”具有悠久歷史。第三方中介有助于對立雙方交換真實想法、避免爭論擴大化。值得注意的是,官方組織(如國家和國際組織)并不是唯一可以進行國際調解的角色。非官方組織(如個人和非政府組織)也越來越多地作為第三方中介/調解來緩解沖突。本研究借鑒了媒體與傳播研究中的“第三方中介”(third-party mediation)概念,歸納了第三方中介的五個特征。
中國一直將媒體視為公共治理背景下的重要行動者。自20世紀50年代起,中國便將媒體描述為一種社會“中介”。以往的研究認為第三方中介是典型的西方,特別是歐洲解決沖突的方式,但事實上,中國社會早有采用第三方中介的傳統。例如將“面子”(mianzi)視為談判中的一種資源,并認為中介者應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本文認為,媒體是天然的第三方中介,雖然在實踐中,其中介作用往往是不完整的,但這并不妨礙媒體發揮中介作用。媒體一般都具有相當高的社會地位,而且各類媒體在社會結構中的重要性通常使其具有不可替代性。
研究方法
本研究結合內容分析和訪談法,選取了6檔評論節目的39集內容進行視頻內容分析,采訪了13位CGTN節目嘉賓、國際關系研究和傳播研究等領域的學者進行訪談。其中,6位嘉賓來自中國,7位嘉賓來自海外(美國2人、英國2人,比利時、澳大利亞和阿聯酋各1人)。
CGTN新聞評論節目的“第三方中介”角色
結合內容分析及訪談,研究認為,對CGTN而言,提供一個“觀點平衡”的辯論平臺是將CGTN打造成真正的“全球媒體”的重要原則。這一原則體現在新聞評論節目的制作標準上,尤其是討論的話題和討論的組織方式上。通過制作評論節目,CGTN在“中國媒體走出去”中建立了一種第三方中介角色。這表明,CGTN的新聞評論節目在制作原則上正在向全球水準靠攏。然而,值得更仔細地研究的是,這些節目是否在不同辯論話題上扮演著同樣的第三方中介角色?進一步的分析表明,這種第三方中介功能可進一步被分為兩種角色:提供專業討論平臺和充當合作中介。
一是作為專業討論平臺。數據顯示,CGTN的新聞評論節目在發揮第三方中介作用時,在選題上是有選擇性的。為了在中國與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的爭端中扮演第三方中介者的角色,節目充當了專業討論平臺的角色。原因在于,CGTN的新聞評論節目一直在努力將自身打造成一個播出多元化觀點的平臺,以提高其在全球媒體中的公信力,盡管這種觀點的多元化仍局限于少數有爭議的問題。
二是作為合作中介。作為官方媒體,CGTN報道了許多有關金磚國家合作/“一帶一路”倡議的新聞。參與國家多來自全球南方,CGTN的節目涵蓋了中國與全球南方國家在經濟和衛生合作等議題上的各類新聞。
總之,CGTN針對不同國家的差異化媒體生產方式,使其在與全球精英合作時更具靈活性。這些新聞評論節目使CGTN在“中國媒體走出去”計劃中發揮第三方中介作用成為可能。
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揭示了“中國媒體走出去”計劃近年來的戰略轉型:從過去試圖影響西方社會對中國的看法,到“表達來自中國的觀點”和“代表全球南方國家發出聲音”。新聞評論節目的獨特之處在于,其節目制作的“專業性”使其能夠同時和愿意與CGTN接觸的歐美國家精英建立聯系,并促進中國與全球南方國家的接觸。我們不能否認,參與CGTN節目的人普遍對中國友好或能與中國“共情”,因此在討論中很難聽到對中國的批評。但這些節目正在表現出豐富性和多元性。
對西方精英而言,中國媒體的專業性是其參與辯論的重要考量因素;而來自全球南方的精英則缺乏辯論經驗,但中國媒體在經濟報道等領域的“中介角色”和與全球南方國家的充分合作為其提供了重要的辯論平臺。中國媒體的這種“特殊性”在全球南、北方國家之間具有重要的結構價值。
從理論層面來看,“第三方中介”在理解國際媒體方面有一定解釋力。這一概念可以從“緩解沖突”的視角理解“中國媒體走出去”的戰略轉型。通過實證研究,我們展示了CGTN在中國媒體走出去計劃中面臨外部壓力時做出的調整,以及媒體機構和政府在開展國際傳播時采取的不同方法。研究表明,第三方中介理論可以在傳媒研究中得到進一步發展。未來的研究應考慮第三方中介角色在不同媒體體制中的區別。雖然本研究說明了“第三方中介”在媒體研究中的適用性,但它沒有區分媒體作為第三方中介者在調解不同類型沖突(如社會沖突和國際關系中的沖突)時所扮演角色的差異,這值得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探討和完善。
論文來源:Tong Tong & Li Zhang* (2023) Platforms versus agents: the third-party mediation role of CGTN’s news commentary programs in China’s Media Going Global plan,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DOI: 10.1080/17544750.2023.223290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