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指針跳過凌晨十二點,2023年也在夜色中落下帷幕。
這層底色像極了過去一年的地產市場,星輝點點,有微光前行,也有黑夜吞噬。
過去一年,房地產大浪淘沙,開發商們在密集調控中“賽跑”,有企業掉隊,消失在千億房企陣營;有企業逆勢發展,排名更上一層;還有企業在頑強支撐,努力化債,為自己爭取留在牌桌的資格……
千億房企再“縮編”
2023年,房地產行業進一步收縮,銷售規模回到12萬億時代。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前11個月,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8%至10.05億平方米,其中住宅銷售面積下降7.3%;對應商品房銷售額約10.53萬億元,同比下降5.2%,其中住宅銷售額下降4.3%。
另據第三方咨詢機構克而瑞數據,2023年商品房銷售面積為11.93萬億平方米,銷售規模為12.28萬億元,分別較2022年下降8.2%和5.1%,降幅較2022年大幅收窄,行業整體維持底部震蕩格局。
蛋糕變小,“玩家”分到的份額也在同步縮水,對應到企業個體會更清晰地看到其中變化。
相比2022年,2023年千億房企繼續“縮編”,只余下16名成員,曾經的“好學生”遠洋、旭輝、新城、融創4家退守至千億門外。其中遠洋的銷售額直接較上一年“腰斬”至505.5億元,行業排名滑落至30名開外,剩余三家則在700億至900億元之間,仍在TOP 20的范疇之中。
(制表:吳典)
數量變少的頭部房企們規模也在變小。
從克而瑞披露的房企銷售榜單來看,2023年只有位居榜首的保利發展一家銷售額(皆以全口徑為準)突破4000億,為4246億元。
該梯隊在2022年尚有三名成員,彼時的榜首碧桂園2023年銷售額縮水一半,為2169億元,座次排名跌至第六;“探花郎”萬科2023年則向前進了一個位次,以3755.4億元的銷售額拿下了榜眼之位。
排在萬科之后的是中海和華潤,分別實現銷售規模3098.1億元、3070.3億元,二者相差不足30億元,占據了三、四名。隨后是兩千億梯隊,除碧桂園之外的另一成員為招商蛇口,對應銷售額2936.3億元。
銷售規模在1000億至2000億元之間的房企共有10家,分別是綠城、建發、龍湖、金地、濱江、越秀、金茂、華發、中國鐵建以及綠地。他們是千億房企陣營中的老面孔,包攬了行業第7至第16名,“守門員”由2022年的遠洋變成了綠地,后者2023年實現銷售額1135億元。
“舊面孔”更迭的同時也有“新生代”逆勢殺出,比如此前偏安于浙皖的小房企偉星。2023年,偉星在安徽市場強勢擴張的同時,還加深了對杭州的布局,補足糧草后的它全年實現銷售額357.8億元,位居行業第42名,較上年同期的55名躍升了13個位次。
再如大家房產。2023年,大家房產以366.1億元的銷售額超過雅居樂,躋身TOP 40,較2022年上升了12名。
一個現象是,雖然排名大幅提升,但大家房產的銷售規模其實不及2022年的377.8億元。
類似的情況不是只發生在大家房產身上,以大悅城為例,機構榜單中,該公司2022年及2023年的銷售額皆為513.5億元,可座次排名卻差了7個位次,從37名升至30名。
這也是房企各梯隊銷售門檻降低的事實。
數據顯示,2023年,TOP 10房企銷售操盤金額門檻為1613.7億元,同比降低3.5%;TOP 20和TOP 30梯隊格局變動加劇,門檻分別同比降低25.4%、25.2%,至599億元和379.4億元;TOP 50門檻降低20.9%至234.8億元,TOP 100門檻降低4.9%至110.4億元。
分化繼續
房企的銷售數據與拿地情況向來正相關,規模收縮的當下,整體拿地力度自然不及以往。
數據顯示,2023年,房企拿地金額TOP 100總量為15485億元,較2022年下降6%,銷售百強有近半數投資暫停,百強拿地銷售比創下近五年次低,僅為0.21。
回顧來看,2023年的土拍中,以保利、招商、中海、華潤為代表的國央企成為拿地主力,相比民企,它們的資金實力、融資能力、信用資質更具優勢。
易居企業集團CEO丁祖昱曾在一則報告中指出,從拿地金額TOP 100企業來看,2023年,央國企是土地市場的絕對主力,其中央企拿地金額占百強比例接近四成,與地方國企合計占比達到66%,城投、民企則分別僅有14%和20%。
根據中指研究院披露的拿地榜單,2023年權益拿地金額突破千億的只有保利和中海兩家,對應金額分別為1125億元、1101億元,華潤則以808億元的權益拿地金額位居第三,另有建發、綠城、招商三家房企拿地超過500億元,隨后是中國鐵建、萬科、越秀及華發。
細看下來可以發現,拿地金額TOP 10中沒有出現純民企的身影,過去的一年里,它們前進的步伐邁得更小,行事也更加低調。
2023年3月的業績會上,龍湖執行董事兼高級副總裁張旭忠說集團的拿地策略依舊堅持“以銷定產”,聚焦于20個主力城市和14個機會城市。接下來的時間里,龍湖在深圳、杭州、寧波等地“補倉”,全年權益拿地金額為259億元,在拿地榜單中位居第11名。
濱江則以256億元的權益拿地額排在龍湖之后。2023年12月末,濱江透露,截至目前公司合計取得土地32宗,其中26宗在杭州,其于分布在浙江省內其他經濟基礎扎實的二三線城市,新增貨值超1000億元。
2022年之后,偉星2023年又擠進了拿地榜單的TOP 20,對應權益拿地金額132億元;大華則以69億元的拿地金額位居第47名;大家房產為60億元,排名55;碧桂園排名57,拿地金額58億元……
(制表:吳典)
“匍匐前進”
當下的市場里,保持拿地已經是一種無言的勝利。
上述這些還在拿地的民營房企與國央企們有著相似的投資策略,即去核心城市的核心區域,少城市、精地塊。
丁祖昱稱,2023年,房企愿意投資的城市范圍不斷收窄,拿地金額TOP 10的全國化房企中,除保利、建發、華潤、中國鐵建拿地城市數量超過20個外,其余企業拿地數量均在20個以下,且從全年拿地結構來看,基本以一二線核心城市為主,占比超過八成。
這一趨勢大概率也將延續至2024年,房企的投資仍將謹慎、聚焦,繼而促使企業發展繼續分化,強者恒強。
克而瑞在報告中指出,未來投資將繼續分化,在城市和地塊選擇上,一二線城市及市區核心地塊、配套完善地塊將更受房企青睞;企業層面來看,土地競拍將回歸市場化,房企拿地回歸“拼實力”,對資金實力、運營實力都有了更高的要求,龍頭房企優勢將持續放大,行業的集中度或將持續走高。
對于市場的趨勢變化,有房企已經想好了應對之策。
一周前,濱江召開2023年度懇談會,董事長戚金興透露了集團明年以及未來階段性發展定下的發展思路——“主動臥倒、匍匐前進”。
戚金興說主動臥倒的戰略是穩,要穩規模、穩名次;戰術是降,要降杠桿、降財務成本、降直接融資的比例。他還強調,“主動臥倒、匍匐前進”不是悲觀,是為了可以隨時站起來,是為了更積極地努力向前,“等我們的友軍上來之后,我們馬上可以沖刺”。
記者 吳典
編輯 孫婉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