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王守仁(后文統稱王陽明)病逝于江西南安府舟中,享年五十六歲。在臨終之際,身邊弟子生問他有何遺言,他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問遺言,先生曰:“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頃之而逝。
《明儒學案·卷十·姚江學案》
問有何遺言。先生笑曰:“此心光明,復何言哉?”
《王陽明靖亂錄·第十卷》
王陽明就這么坦然光明的走過了他的一生,他于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成為進士,仕于明孝宗、明武宗、明世宗三朝,自刑部主事歷任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接連平定南贛、兩廣盜亂及宸濠之亂,因功獲封新建伯,成為明代因軍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另外兩位是靖遠伯王驥和威寧伯王越)。晚年官拜南京兵部尚書、左都御史。
王陽明朝服像
當其喪過江西境內時,軍民都穿著麻衣哭送王陽明。因為他先是在正德十三年(1518年),恩威并施平定為患江西數十年的民變禍亂。又于正德十四年(1519年),在鄱陽湖中又仿效赤壁之戰,平定了洪都的寧王朱宸濠之亂1。使得無數江西軍民的災害盡量最小化。
平寧王《記功碑》
正德己卯,六月乙亥,寧藩宸濠以南昌叛,稱兵向闕。破南康、九江,攻安慶,遠近震動。
七月辛亥,臣守仁以列郡之兵復南昌,宸濠擒,余黨悉定。當是時,天子聞變赫怒,親統六師臨討,遂俘宸濠以歸。
于赫皇威,神武不殺。如霆之震,靡擊而折。神器有歸,孰敢窺竊。天鑒于宸濠,式昭皇靈,以嘉靖我邦國。
正德庚辰正月晦,都督軍務都御史,王守仁書。從征官屬列于左方。
平寧王《記功碑》全文
萬歷十二年嗎,王陽明從祀于孔廟。
?年少立志成圣?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云,字伯安,號陽明子,故世人稱之為王陽明,浙江紹興府余姚縣(今浙江省寧波余姚市)人,因他曾在貴陽修文陽明洞天居住,自號“陽明子”,故被學者稱為“陽明先生”,后世一般稱王陽明,其學說世稱“陽明學”。
王陽明的結局我們已經知道了,他最終達到了儒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標準,和孔子一起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二的圣人。而其實早在王陽明的少年時期,在他和自己私塾先生的對話中,就表達了自己成圣的決心。
在其與書塾先生討論何為天下最要緊之事的時候,按古代“學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思想,讀書科舉為官是一個無需思考脫口而出的答案,但王陽明不同凡俗,他認為“科舉并非第一等要緊事”,天下最要緊的是讀書做一個圣賢之人。
十五歲時,他聽說石英、王勇、石龍(石和尚)、劉通等起義,就屢次試圖上書皇帝,獻策平定農民起義,被父親(龍山公)斥為狂妄。同年,他出游居庸關、山海關一月之久,縱觀塞外,那時已經有經略四方之志。
先生十五歲游居庸三關,慨然有經略四方之志……時畿內石英、王勇、秦中石和尚、劉千斤俱作亂,屢欲獻書于朝,龍山公斥之為狂,乃止。
《陽明先生年譜》
王陽明《與鄭邦瑞尺牘》
現藏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
?狀元老爹,首輔徒孫?
王陽明之父王華2是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狀元,官至南京吏部尚書。在王陽明誕生之前,他的祖母夢見天神衣緋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從天而降。祖父遂為他取名為“云”,并給他居住的地方起名為“瑞云樓”。
原本王華本應是第一,因答謝考官時身著白衣
被主考認為不成體統遂降為第二名
次年殿試王華被點為第一,狀元及第
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年),王陽明出生,他的母親懷孕十四個月才分娩。王陽明5歲仍不會說話,但已默記祖父所讀過的書。有一高僧過其家,摸著他的頭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祖父根據《論語·衛靈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為他改名為“守仁”,隨后他就開口說話了。
王陽明還有一名徒孫,其徒孫和徒孫的弟子均成為了明朝首輔,這名徒孫叫做徐階,徐階的弟子則叫做張居正。
為何說徐階是王陽明的徒孫呢,因為在王陽明去世兩年后,徐階老師聶豹3正式設香案拜王陽明為師,因此徐階可稱為王陽明的再傳弟子。
而徐階也確實為傳播陽明心學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他被貶延平后,寫了《學則》一書作為講章,廣招門徒,大力宣揚陽明心學。而督學江西時,又在南昌建“仰止祠”,專祀王陽明。等到他入主內閣時,更是曾設講會于京師靈濟宮,使歐陽德、聶豹、程文德分主之,甚至以首輔之尊,親自主持講學。但徐階倡導講學不僅助長了官場上追逐功名利祿的腐敗之風,而且也使陽明心學陷入了談虛論玄的境地。許多人借講學的幌子“把持郡邑,需索金錢”,于是在徐階的弟子張居正上位后,開始大毀書院,以剎住徐階所倡導的講學之風。
王陽明雕像
?心學的影響?
王陽明的其哲學思想對中國和東亞走勢和哲學影響深遠,改變了明朝往后的發展,間接刺激商品經濟發展,在現代仍有廣泛影響。心學傳到日本后,成為日本現代化的主流思想之一,特別影響了倒幕運動、明治維新等重大事件。陽明學在幕府中下武士階層中非常流行。很多對日本近現代歷史進程有重大影響的人物都是陽明學信徒,或學習過《傳習錄》,或對陽明學非常推崇。在明治維新前夕,著名的日本陽明學信徒不下百人。
孫中山先生曾說:
日本的舊文明皆由中國傳入,五十年前維新諸豪杰,沉醉于中國哲學大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
蔣介石本人更是王陽明學說信徒,他以王陽明的名言“大中至正”作為勵志銘,改名為蔣中正,后來又將臺北草山改名為陽明山。
不知先生居夷三載,處困養靜,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
《傳習錄》
在蔣介石日記中也曾提到,陽明心學對日本的影響:
我早年留學日本的時候,不論在火車上、電車上或渡輪上,凡是旅行的時候,總看到許多日本人都在閱讀王陽明的《傳習錄》,許多人讀了之后,就閉目靜坐,似乎是在聚精會神、思索精義。
日本明治時代海軍將領東鄉平八郎更是直言:
一生伏首拜陽明!
文中注釋:
①朱宸濠(1476年7月1日—1521年1月13日),號畏天,朱元璋第十七子寧王朱權玄孫,繼為寧王。發動宸濠之亂,被贛南巡撫王守仁所俘,而后處死。
寧王之亂,又稱朱宸濠之亂或宸濠之亂,指明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年)由寧王朱宸濠在南昌發動的叛亂,波及江西北部及南直隸西南一帶(今江西省北部及安徽省南部),最后由南贛巡撫王守仁(王陽明)、吉安知府伍文定平定。寧王朱宸濠于鄱陽湖戰斗中被俘,被處決于通州,寧藩亦除。
②王華(1446年—1522年),字德輝,號龍山、實庵,晚號海日翁,浙江余姚縣(今寧波市余姚市)人,因年輕時曾在余姚龍泉山中刻苦攻讀,人稱龍山先生,明朝狀元,政治人物,官至南京吏部尚書。
③聶豹(1487年2月6日—1563年11月19日),字文蔚,號雙江,晚年又號白水老農、東皋居士江西吉安府永豐縣(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祖籍江西臨江府新淦縣(今江西省吉安市新干縣麥斜鎮拿埠村),明朝中期大臣、民族英雄。
聶豹為王陽明心學正統傳人,認為良知不是現成的,要通過“動靜無心,內外兩忘”的涵養功夫才能達到,主張主靜修養,致虛守靜的工夫論,還主張戒慎戒懼。
編輯|臥闌聽魚
文獻資料| 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