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勉認真,有情有義,以及永不歸順。
一
《紅毯先生》的主角叫劉偉馳,劉德華的劉,梁朝偉的偉,周星馳的馳。
三個人撐起幾代人的港片回憶,那回憶如電影開場的紅毯,濃烈又綿長,延伸至時光極遠之處。
從紅毯起始走來,一路盡是熟悉光影:旺角的夜風,廟街的煙火,銅鑼灣的刀光劍影,中環(huán)樓頂?shù)呐e槍對望……那些光影是時代的繁花,亦是錨點。
光影之外,有人逝去,有人遠遁,有人樓起樓塌,有人隱入塵埃,而長紅者,唯有劉德華。
千禧年雜志報道他,還能列出數(shù)據(jù):16年間史無前例獲得292個樂壇獎項,平均每年18個獎。
而今再訪,各類獎項已難以足列,甚至得獎數(shù)本身也成吉尼斯世界紀錄。最直觀數(shù)據(jù),是香港問卷調(diào)查希望誰當特首,32%選了劉德華。
他是天王,他是影帝,他是不老偶像,他是香港精神,最后,他成為極高之處的符號。
以至于2012年綜藝街訪時,還有市民向他提問,“你到底睡不睡覺?”“你平時吃飯嗎?”
連相識多年的許鞍華,拍《桃姐》前也猶豫問他,“你能穿這件衣服嗎,你頭發(fā)能剪成這樣子嗎?你能不化妝嗎?”
四十二年的珠光寶氣,遮得臉上光影流離,足以讓面目模糊。天下無人不識君,然而真正懂他的人并不多。
最常見誤區(qū)就是只看到他偶像級的容顏,卻忽略他在世相中凝練的演技。
1982年,他拍《投奔怒海》,導演機場等他,第一眼就滿意,“長得很帥,很酷很鎮(zhèn)定”。
少為人知的是,他能拍是因周潤發(fā)推薦,而發(fā)哥看重他,是因他當群演認真,背詞勤奮,崴腳也要堅持全程。
拍《鹿鼎記》時,他被無線雪藏,從韋小寶降為配角康熙。他查清史,看肖像,發(fā)現(xiàn)皇帝永不會端坐,獨創(chuàng)側(cè)坐坐姿。
他一路琢磨著演下去,從英雄演到反英雄,最后草根氣,江湖氣,梟雄氣沉積一身。
拍《天若有情》時,他還在意發(fā)型,與杜琪峰爭執(zhí)。而此后數(shù)十年,他是香港電影里剃頭最多的演員。
九十年代,他曾一年接十幾部電影:
那個時候大家當我是個偶像,不會留意我的演技,關注的只是我的外形,耍耍帥就可以了。我那個時候就知道要多接戲,才可以讓大家有機會知道我的演技。
拍《龍在邊緣》時,他一個眼神就能震懾全場;拍《無間道》時,他已沉迷是我非我的思辨;馮小剛拍《集結(jié)號》,他一度提出出演谷子地。
他戲路已極寬,氣息已內(nèi)斂,陳可辛說他從沒想過一個香港演員能演好大陸人,杜琪峰則說,“以前你怎么看他都是劉德華,現(xiàn)在他會演戲”。
2014年,53歲的劉德華,在電影《失孤》里,演一個騎摩托尋子的農(nóng)民工。
他用銼刀磨壞十個指甲,三個月不換戲服,出門和吳君如吃飯,依舊穿戲里的破運動鞋。吳君驚詫“你何至于此?”。
開拍前,劉德華觀察那些在烈日下討生活的人,觀察生活的風霜痕跡。
他穿著一個土背心,在沙灘上坐著曬了7天,留下烈日灼痕。
二
沉浮數(shù)十年,港星印象早已固化,周星馳天才孤寂,梁朝偉內(nèi)斂溫和,劉青云掛滿人間煙火,以至記者將他認作“市民劉先生”。
劉德華的印象,則等同“楷模”。他愛國敬業(yè),行事穩(wěn)重,從無緋聞,入選過“世界十大青年”。
有記者在春晚后臺遇見一身唐裝的他,“他站在那里,就最中國”。
二十年來,香港經(jīng)濟幾經(jīng)波蕩,政府宣傳片和公益廣告中,出現(xiàn)最多還是站得筆直的劉德華,“他是精神寄托,港人看見他就安心”。
這是人們熟識的高處的他,而廟堂之下,他其實很江湖。
他出身大山之中,長大在貧民區(qū),為片場送過外賣,給手套廠打過工,踏入演藝圈后,所接角色寫滿甲乙丙丁,片場即江湖。
歷盡炎涼后,他有恩必報,價值觀帶著江湖水氣:對錯交給法律,朋友求助就要全力支撐。
他被TVB雪藏時,洪金寶曾伸援手。日后洪金寶說,年輕時幫過許多人,但紅了后“隨叫隨到”的只有劉德華。
王晶找他拍《未來警察》,他劇本沒看就同意,被網(wǎng)友群嘲“劉德華大戰(zhàn)皮皮蝦”。
他依然為王晶說話“我就是從拍你們說的爛片中走出來的,王晶為電影付出了所有”。
當年《投奔怒海》的導演許鞍華,籌拍《桃姐》,沒刺激情節(jié),沒流量明星,無人愿投資。
劉德華投資并主演,“虧就虧咯,虧也只是虧我的片酬。”
他的江湖有情有義。李克勤收入慘淡,想開演唱會,他立即寫支票寄他;馮德倫拍《俠盜聯(lián)盟》,被男主放鴿子一夜白頭,他急調(diào)檔期江湖救急。
張衛(wèi)健投資不善,瀕臨破產(chǎn),劉德華借錢幫他。張感激不盡,劉德華只揮揮手,“學到就要教人,賺到就要給人嘛。”
那些情義貫穿了漫長的時間。柯受良過世多年,小兒子執(zhí)導電影,他仍特別出演站臺;藍潔瑛落魄街頭,出資相助的只有劉德華。
許多細節(jié)被人記了許久。他和新人參加發(fā)布會,合影特意站在邊上,“這樣你們就不會被記者裁掉”;演唱會現(xiàn)場他少有發(fā)火跳下臺,只因小女孩被記者推到。
2017年他全國巡演,第一站設在偏遠的呼和浩特,只因歌迷寫信“我家在呼和浩特,我太窮了,估計這輩子都沒有機會走出家鄉(xiāng)看一場你的演唱會了。”
他行事帶著傳統(tǒng)的俠風,作家蔡崇達用“鄉(xiāng)紳”來形容:
“他身上有很多儒家的,很從容、安穩(wěn)、雅致的東西。若是見到社會失序,好人落難,他會有一種鄉(xiāng)紳的痛心。”
在香港電影圈,劉德華是“被借最多”的人。年輕導演遇創(chuàng)作瓶頸,或投資不夠,都會找他去聊。
2005年,46歲的劉德華推出“亞洲新星導”計劃,給新人寧浩300萬,助其拍出成名作《瘋狂的石頭》。
情義自此傳承,寧浩效仿劉德華,推出“壞猴子計劃”,幫路陽拍《繡春刀2》,幫文牧野拍《我不是藥神》,幫申奧拍《孤注一擲》。
拍《瘋狂的石頭》時,寧浩便為劉德華設計角色,但未能如愿,此后一直期盼合作,珍視又猶豫,“感覺他是天上的人”。
直至這次拍《紅毯先生》,寧浩飛去珠海見劉德華,一拍即合。寧浩說,這是一個特別的故事,劉德華來演最適合。
電影中,寧浩讓國民偶像跌落塵埃,將大明星拍成了小人物。天王游走江湖之間,盡是真實魅影。
三
有關劉德華回憶中,最常出現(xiàn)的詞是“親和”,采訪過他記者最多的評價是“周到”。
無論是拍攝現(xiàn)場還是采訪現(xiàn)場,他都溫和謙遜,禮數(shù)周到,關照在場的每一個人。
某次排演,有女群演摔倒,因身材較胖,跌相狼狽,現(xiàn)場笑得前仰后合,有女星笑到跳腳,唯有劉德華走去扶起,并俯耳相慰。
也正因為親和,人們常會忽略他的叛逆。他骨子里其實寫滿倔強,最不愿妥協(xié)的就是時間。
他極少言及年齡,采訪曾說,“我比誰都年輕,心理年齡只有30歲”,說完改口,“只有30的一半,我必須永遠年輕”。
他抵抗時間的秘訣,是思想要一直保持新鮮,少了好奇心,就真的容易變老。
他以極強的自律追逐潮流。年輕時他曾一天只睡一小時,通宵拍戲,別人困倦,他仍壓腿拉筋,綽號“劉鐵人”。
中年后,他白天拍廣告,夜晚拍電影,收工飛回香港,飛機上還能寫歌詞。他習慣邊開會邊吃飯,一杯咖啡一份菠蘿包,不浪費一分一秒。
他以自我方式對抗時光侵蝕。43歲時,他在港臺年輕人最喜歡的偶像調(diào)查中,擊敗周杰倫排名第一,張學友去他演唱會真情流露:
我記得年輕時,經(jīng)常想停下來休息一下,可是望一望前面的劉德華,正在拼命做,打開電視會見到他,去到哪里都會碰到他。今日的后輩要在圈中立足,必須要先看看華仔。
勤勉自律已成人生信條,以至于在流量明星的時代,他會困惑發(fā)問:守時難道不是本分么?認真背臺詞難道不是基本功么?
他從不擔心被年輕一代拋棄,一直保持和年輕人溝通,最新溝通對象是2012年出生的女兒,10后。
他說,年輕一代也需聽過來人的經(jīng)驗,笑稱“畢竟我們也曾是年代的尖端人物”。
時代激流如箭,他沉默行舟,同樣的倔強也藏在電影《紅毯先生》中。
片中的劉偉馳,睡覺要在睡眠艙之中。艙中黑暗寂靜,恍然驚醒,世界已面目全非。
短視頻要喊666,和粉絲打招呼要喊老鐵,汽車只有一個logo就可宣傳,網(wǎng)絡輿論如暴風,可摧毀一切。
片中有一頭土豬,陰差陽錯收養(yǎng)在豪華賓館,最后奪門而逃。
逃跑時,土豬和送貨機器人在賓館狹路相逢,像極了兩個擦肩而過的時代。
然而,時代對撞中,劉偉馳也只想做自己。他不愿喊666,不愿在直播間討好流量,竭力在紛亂的世相中重拾平衡。
片中的劉偉馳和片外的劉德華,完全迥異,天王只是借電影傾訴心聲。
做事要勤勉認真,做人要有情有義,在激變的時代中,不守舊,不盲從,靈活尋找適應之道。
不識劉德華的人,終會懂得劉偉馳。
我喜歡《紅毯先生》最后一幕,劉偉馳試著站上年輕人愛玩的平衡車。光影明暗中,他笨拙地嘗試平衡。
這是智者適應時代的方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