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以花為食的國家之一,以花為食的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且,以花為食被歷史的天空暈染上了厚重的人文內涵,這一點在全世界還真是首屈一指。
花卉,是大自然的恩賜。花卉不僅以繽紛的色彩和動人的姿態點綴著我們的生活,而且在不經意間打開了人們的味蕾,為人們的餐桌提供了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
從屈原“飲木蘭之露,餐秋菊之英”,到武則天采百花為糕分賜群臣;從宋代林洪的《山家清洪》、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到清代顧仲的《餐芳譜》。
以花為食不僅承載著人們對美食文化的美好記憶,也陪伴著人們走過了漫長的歲月。
以花為食,源遠流長
以花為食,就是將四時花卉入饌,做成菜肴或點心食用,色香味俱全,那可是天然香精。
在遠古時代,我們的先民在人與自然的接觸中,用自己的味蕾在探索哪些食物既有著宜人的味道又可以食用的同時,帶著芬芳味道的鮮花觸發了他們的味蕾。
由此,以花為食逐漸進入了先民的視野并成為他們飲食中不可或缺的一種選擇。
以花為食,在中國的飲食文化中源遠流長。早在商代,精通烹調術的大臣伊尹就善于用鮮花制作飲食美味。
以花為食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將近三千年。
《詩經·幽風·七月》中即有“春日遲遲,采繁祁祁”之句,說的就是人們在春暖花開的時節采白色野菊花入菜的情景。
《詩經·大雅》中的“周原膴膴,堇荼如飴”,說的就是詩經時代的人們采摘木槿花當食材的情形。
詩經《小雅·采薇》中的“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說的就是人們采食用野豌豆花的場景。
屈原《九歌》中有“奠桂酒兮椒槳”,《離騷》中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可見,在屈原生活的戰國時代,桂花酒、椒酒、木蘭,秋菊這些以花為主要元素的食材在人們的餐桌上已經很常見了。
屈原讓菊花的植物屬性和食用價值進入文學領域,并成為詩歌意象,后來逐漸形成愛菊、賞菊與食菊并行的詩歌風雅傳統。
晉代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唐代孟浩然筆下“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就是古人理想的田園生活中。
從他們的詩句中,不難看出,菊花一直是詩言志的美好意象,菊花也被認為是浪漫主義情懷的體現。
除了菊花有“以花為食”的文化內涵之外,桂花也是既有作為食材同時也兼具深厚文化內涵的花卉之一。
唐代著名的點心“百花糕”,就是由武則天開創的一道以花為食的美食。
傳說,有一年花朝節游園看花時,武則天被百花盛開的景象感染,她讓宮女采下各種花朵,和米搗碎,蒸制成糕,命名為“百花糕”,很是美味。從此以后,每逢花朝節,武則天都制作百花糕并賞賜給群臣品嘗。
后來的桂花糕也是從武則天的以花為食的創舉中得到靈感并成為人們餐桌上的一道美食的。桂花除了制作桂花糕以外,還可以制作更多的食物,如桂花元宵、桂花餅、藕粉桂花糕等。
另外,桂花還可制作鹽漬桂花、桂花酒、桂花魚骨、桂花里脊、桂花粥等食品。
到了宋代,以花為食的專著應運而生。
宋代林洪著述的《山家清供》,全書廣收博采,收錄以山野所產的蔬菜、水果為主要原料的食品,記述名稱、用料、烹制方法,行文間有涉掌故、詩文等,其中以花為食的記載就多達15種。
明代戴羲著述的《養余月令》,其書分紀歲序,而附以蠶、魚、竹、牡丹、芍藥,蘭菊諸《譜》,該書記載的花食就有16種。
此外,明代盧和在《食物本草》中說“玫瑰花食之芳香甘美,令人神爽”;到了清代,顧仲還寫出了花卉食譜《餐芳譜》,對花卉的食用部位、調理方法作了明確記述。
以花為食成為一個節日
而將以花為食推向巔峰的則是將花卉與美食結合在一起,并把它變成一個節日。
花神節,也叫花朝節、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是中國古代傳統節日之一,舊俗以農歷二月十五日為百花生日。
作為我國古代傳統的“歲時八節”之一,花神節由來已久,因常常與中秋節并舉,遂形成了“花朝月夕”“花朝月夜”等較為固定的說法,以為良辰美景之意。
花神節的確立初衷就是經過一個萬物凋零的冬季,百姓們都渴望在春暖花開、百花爭艷、春色滿園的時節賞花踏青,愉悅身心,同時感受蓬勃的生機,寄托自己對新的一年的希望,文人墨客借賞花之題發揮,通過神話傳說創造了“花神節”這個百花的節日。
關于花神的傳說,歷來眾說紛紜。
《淮南子·天文訓》中說“女夷鼓歌,以司天和,以長百谷禽獸草木”;《庶物異名疏》中說“花神名女夷,乃魏夫人弟子,花姑亦花神”。
《月令廣義·歲令篇》中記載“女夷,主春夏和養之神,即花神也。魏夫人之弟子。花姑亦為花神”;而《花木錄》中又說,女夷是魏夫人的弟子,因她“善養花,號花姑,故春圃則祀花姑”。
以上說法的共同之處表明,在民間的傳說中,花神是魏夫人的女弟子,名叫女夷,因善于種花養花而被尊為花神。
據考證,花神節起源于春秋時期,花朝節習俗初步形成于晉代,在我國至少有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
晉代周處的《風土記》記載:“浙江風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競放,乃游賞之時,花朝月夕,世所常言。可見在晉代或更早就正式有了花神節的稱謂。
浙江地區的花神節,時間定在農歷二月十五,游憩賞花是節日里的重要的習俗。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詩歌中也有“花朝”出現。
如南朝梁元帝的《春別應令詩》有云:“花朝月夜動春心,誰忍相思不相見。”可見此時花神節已開始流行。
中國古代傳統節日往往與民眾生活密不可分。
唐代之前的花神節,風俗多是郊游雅集、觥籌宴飲,文人墨客相邀踏青賞花、吟詩作賦,也有傷春懷舊之俗。
宋代開始,花神節逐漸影響到民間,百姓參與其中的更多是賞花出游、種花栽樹、挑菜撲蝶、燃燈祭神、拈香祈福等活動。
飲百花酒、蒸百花糕是花神節的必備項目。所以釀酒、飲酒自然而然也就成為了花神節的節日標配之一。
古人在花神節釀造的酒稱為“百花酒”,所謂百花酒,顧名思義,就是酒用百花、百果、百谷釀制而成。
這正是農民用自己生產的糧食制作甘甜美酒的生活寫照,那些花農、菜農、果農在品嘗自己親自釀制的美酒時,體會更多的是農作的辛苦和收獲的快樂。百花酒因其香醇甘冽而得到了“酒香好似花上露,色澤猶如洞中春”的美譽。
關于百花糕的記載,前文已有敘述。多與武則天采集在花神節百花蒸糕的故事有關。
根據文獻資料記載:“唐武則天花朝日游園,令宮女采百花,和米搗碎,蒸糕以賜近臣。”這種花糕兼具花瓣的芬芳和谷物的香味,味道極好。
清代光緒年間的《青浦縣志》也記載了花神節的百花糕:“群卉遍系紅彩,家食年糕可免腰疼,謂之撐腰糕。”
花神節烹飪的百花糕,色彩繽紛、芳香流溢,又營養豐富、精致可口,吃了還會強身健體、免除腰疼之苦。無怪乎上至宮廷、下至百姓,都對百花糕青睞有加。
除了花酒和花糕,花農在花神節還會熬制百花粥。與百花糕一樣,百花粥也具有清新的香氣和豐富的營養。又有百花酒助興,恰逢佳節,是以古人們盡意歡度,乘興而歸。
每一種花都有其獨特的寓意,與花相關的傳說也都神奇而美麗,正因如此,當傳統飲食融入了更多文化內涵,以花為食便廣為流傳。
如今的以花為食
云卷云舒,花開花謝。悠悠歲月,古往今來,人們對花卉的喜愛從來未曾改變。人們從識花、知花到愛花、賞花,從憑花寄意到以花為食。
多少文人雅士、食神酒客、蕓蕓眾生,采山野百卉、庭院眾芳,擷春蘭秋菊、夏荷冬梅,或品評秀色,輕煮詩意、小啜浪漫;或細烹間煮,食賞芳華、采益進補。
以花為食,以花為伴,有花卉點綴的生活充滿詩情畫意,有花卉點綴的生活充滿閑情逸致,有花卉點綴的生活唯美浪漫。
以花卉制作菜肴和飲料,早在兩千多年前就興起,一直延續至今。
如今,以花為食已成為一種吃的藝術,將花卉引入烹調料理,不僅可以使菜色艷麗,而且能夠利用花卉的香氣和外形,增加飲食的情趣,滿足人們味覺和視覺的享受。
我國很多地方依然保留著以花為食的傳統。能入菜的花卉有桃花、花、玉蘭花、牡丹花、桂花、槐花、月季花等,這些花卉大多芳香撲鼻,受到很多人的青睞,而且茉莉花、金銀花、菊花還是制作上品飲料的好材料。
還有一些花卉,則占據著常駐中式餐桌大使的位置,如黃花菜、梅花、茉莉花、白蘭花、百合花等。
黃花菜,又叫金針菜,新鮮的黃花可以食用,曬干后也是某些美食中必不可少的好伴侶。用南瓜花調面炸餅,清香黃亮,別具美味,鮮嫩的洋槐花,因其清香微甜,更是成為人們兒童生食的佳品。
梅花可以做梅花粥,也可以做梅花湯餅。月季花可制作月季花醬,還可制作月季花糕、月季果醬、月季糖豆瓣等。茉莉花是熏制茶葉的極好原料,用鮮茉莉花熏制而成的茉莉花茶,既有濃郁爽口的茶味,又具馥郁宜人的花香。
蘭花葉姿優雅俊秀,花色艷麗多變,香味清醇久遠,不僅極具觀賞價值,其大部分品種的根、莖、葉、花還具有較高的保健食療之功效。
蘭花的食用烹飪方法頗多,煎、炒、燉、煮均可,像以蘭花為點綴而做成的蘭花肚絲、蘭花肉絲,以及春蘭燉鴿、寒蘭燉肉、生燙秋蘭、墨蘭湯等,就是深得資深美食家推薦的美食。
而花中精品白蘭花,因花香濃烈,是香料工業和熏制茶葉的上好原料,同時白蘭花也可做成粥。
此外,我國常食用的花還有玉蘭花、茉莉花、薔薇花、鳳仙花、睡蓮花、紫蘇花、薄荷花、玫瑰花、菊花、茶花、荷花、櫻花、曇花、康乃馨、洛神花等都可食用。
在中國名菜單中至今保留著桂花丸子、桂花干貝、菊花三蛇、芙蓉雞片、菊花龍鳳骨湯,還有玉蘭花瓣炒肉、雞冠花炒牛肉、曇花雞蛋湯、百合燉肉、涼拌石斛花等。
以花為食已升華為融匯養生和營養學的中國飲食文化。
在我們常見的花卉中,芬芳怡人的玫瑰花可清熱解渴、益人容顏;月季花能活血消腫、治療癰痛;菊花素有“延壽客”的美譽,可明目、養肝、益壽;蘭花能清除肺熱,桂花有曖胃散寒的功效,茉莉花生發強肌,桃花美人容顏等等。
花卉不僅是餐桌的一道風景線,一定程度上還有藥用價值。
譬如蘭花,《本草綱目》中就記載:蘭之花有解郁、調氣、和血、寬中;莖可治失眠,清瞳提神;葉治陰虛、盜汗。此外,蘭花還有開胃清肺,下氣平肝的功效;果有治療嘔吐、目翳的作用。
現代醫學研究也表明:鮮花之中含有多種于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及營養成分。
以花為饌,不僅色香味美,具有很高的食用價值,還具有促進新陳代謝,提高人體免疫力、療疾祛病、延年益壽的醫療、保健功效。
如有“隱者”之美譽的菊花能散熱、明目、養肝;芬芳怡人的玫瑰花可清熱解渴、益人容顏;被譽為“花中皇后”的月季花具有活血消腫、治療癰痛的作用。
此外,蘭花能清除肺熱,桂花能曖胃散寒,茉莉花能生發強肌,夜來香能益腦安神,桃花可以美容養顏;山茶花治療痢疾有奇效,鳳仙花還可治療痛經。
小話詩詞
以花為食,是人類生活意趣與養生哲理的凝練,是中國飲食文化中有機的組成部分,更是中國飲食文化中浪漫主義情懷的體現。
以花為食,是現代生活的瑰麗,也是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精華的傳承和發揚。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們的審美與飲食觀念悄然地發生著變化,來自于大自然的綠色食品,愈來愈受到追崇和愛戴,意在養生健體的花食熱潮再起。
時光的腳步不曾停留,人們對以花為食的情結與日俱增,以花為食也成為浪漫主義情懷的體現。
以花為食,是時尚文化的載體,以其賞心悅目的繽紛靚麗、芬芳怡人的香韻美味、天然獨特的滋補功效,極大地迎合了現代人自然和諧、唯美浪漫、健康養生的生活追求和審美趨向,豐富著人們的生活情趣和質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