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財經 作者:葉曼至
“進入賣水晶的直播間就像進了‘盤絲洞’,會被纏住出不來的!”
今年3月,在大數據的推薦下,鄭久入了“水晶坑”,開啟直播“買買買”。近一個月以來,她已先后在直播間入手了20多條水晶手串,僅在伊能靜直播間便購入了10條。“聽她講解水晶真的會上頭。”
與鄭久一樣為水晶瘋狂的消費者不在少數。在社交平臺上,有關水晶貼子與評論比比皆是:“不是黃金買不起,而是水晶更具性價比”“2025年了,是誰手腕上還沒有一串‘超七’水晶?”相關話題僅在抖音和小紅書的瀏覽量均破億。
圖為售賣的各式水晶手串 時代財經/攝
在江蘇連云港東海水晶城開店十多年的劉星,擁有5家門店,囊括珠串、水晶球擺件、原石、晶洞、水晶工藝品,以往主要為國內其他城市的商鋪供貨。今年,大量的直播間主播、水晶代購前來拿貨,她如今的大部分客戶變為了帶貨群體。“今年4月的訂單和去年同期相比翻了3倍,人手根本忙不過來,我上個月還臨時招了6個人。”
不過,這門爆火的生意也藏著不少“灰色地帶”。作為非標品,水晶沒有統一的定價標準,賣多少錢基本由賣家說了算,價格并不透明。另一方面,不少水晶產品還存在以假亂真、鑒定套牌等亂象。
而回歸到水晶本身,其是自然而生的礦物晶石,并不稀缺,其價值與黃金、銀飾、彩寶、翡翠玉石等相比遜色,水晶高熱更多是玄學營銷所致,是階段性的“情感代償”。
直播間月銷高至千萬,“水晶進貨一天一個價”
截至目前,這波水晶消費熱潮已持續超半年。
早在去年9月,伊能靜就在其直播間陸續上架水晶產品。新榜旗下小紅書數據工具新紅數據顯示,2024年11月9日,伊能靜上架了233件商品,其中有15件為水晶相關產品,這場直播的預估銷售額1389萬元,水晶相關商品的預估銷售額達539萬元,占比接近40%。其中,一款“豪華水晶陣”的售價高達6999元,銷量381件,預估銷售額266萬元,是該場直播銷售額最高的產品。
2024年11月10日,于正聯合某商家在抖音進行了一次水晶專場直播,新抖數據顯示,這場直播的預估銷售額達到了500萬~750萬元。
直播間無疑是這輪水晶熱潮的最大贏家。多名水晶商家向時代財經透露,不少前往他們店鋪拿貨的直播間月銷售額可至百萬元,今年年初甚至有直播間月銷售額達千萬元。
水晶銷售市場熱度持續高漲,這也帶動了中上游商家的生意。
時代財經從多名水晶供應商處了解到,今年以來,前來進貨的水晶單珠訂單同比去年增加40%~60%不等,其中,紫水晶、黃水晶、白水晶與綠幽靈是較為熱賣的水晶品種,有不少主播、水晶代購都會前來買下珠子,用以搭配成直播間銷售“基礎款”的水晶手串,進行二次銷售。
水晶熱度飆升后,其進貨價也水漲船高。
周奇在廣州市水晶批發市場荔灣廣場開店已經有8年。平時,主要在汕尾可塘水晶批發市場拿貨,據他觀察,今年進貨價格大幅上漲,白水晶、黃水晶的進貨價直接翻了2~3倍,且進貨價“一天一個樣”。“現在每天價格都會微漲一些,各個廠家的進貨價也不一樣,我們做批發的售價也只能跟著上漲一些,不然利潤空間就變小了。”他向時代財經說道。
“以前品質、成色較為一般的、直徑在12mm的千層綠幽靈進貨價大概在13元/克左右,現在漲到了20元/克,主要還是市場需求增大了。”劉星直言,不止拿貨漲價,水晶打孔的價格也有所微漲,“從上個月開始,和我長期合作的那家打孔店,10mm的水晶打孔也從1元升到了1.5元/個,(其他店鋪)甚至還有2元/個的。”
市場需求洶涌而來,部分店鋪甚至出現“用工荒”。4月,時代財經走訪東海水晶城2號館發現,不少水晶門店都貼出“串珠工”的招聘告示,薪資普遍在3000元~4000元/月。“來拿貨的人太多了,串珠是手工活,串(珠)的速度趕不上賣的速度,根本忙不過來。”有商家感慨道。
水晶商家貼出招工告示 時代財經/攝
潑天流量涌向東海,誰在制造瘋狂水晶?
水晶熱度飆升,位于江蘇連云港的東海縣開始吃到紅利。
東海是世界天然水晶原料集散地,有“世界水晶之都”之稱,就像水貝之于黃金,東海也是國內水晶市場的“晴雨表”。今年4月,東海縣披露的數據顯示,目前,全縣有水晶加工企業約3500家,從業人員約30萬人。據江蘇省人民政府網披露數據,2024年,東海的水晶交易額達460億元,其中電商交易額占比高達70%。
2024年,東海縣全縣地區生產總值突破800億元大關,同比增長5.9%。2025年一季度東海縣水晶交易額達116億元,同比增長超10%,日均客流量突破3萬人次。據媒體報道,中國東海水晶城的商鋪入駐率也從2015年的20%,到現在的一鋪難求。
“從年初開始外地游客就陸續多起來,今年3月一下子來了很多主播和水晶代購,我也經常接到從高鐵站去水晶城的客單。”一名東海的滴滴司機向時代財經表示,今年3月,相關部門開設了免費從東海縣高鐵站到東海水晶城的接駁車,“因為打車的人太多,出租車都接不過來。”
圖為東海水晶城門口 時代財經/攝
各大網紅主播、代購采購紛至沓來,東海水晶城迎來了潑天流量。時代財經走訪發現,在東海水晶城里,幾乎每個水晶商家都會在店鋪門前設有“直播專供”的字樣。
“這條黃水晶手串主要是黃塔和金發,有招財和促進事業運的作用,感興趣的寶寶可以看看我們的2號鏈接。”在東海水晶城2號館三樓的柜臺區域,來自小紅書、抖音、淘寶等電商平臺的主播聚集在柜臺前,架起手機,直接在現場吆喝帶貨起來。
水晶帶貨主播陳芊芊亦是如此。2月中旬,作為水晶愛好者的她和朋友從杭州前往東海水晶城“掃貨”,開始在小紅書上搭建自己的直播團隊,帶貨水晶首飾。“在柜臺拿貨,商家就可以讓我們在柜臺直播,省了一筆場地費,很適合起步階段的主播。”
盡管陳芊芊的直播間關注粉絲不到千人,但生意已十分可觀。僅在3月和4月,直播間累計銷售額已有18萬~20萬元。“直播間里賣得最好的是紫水晶,但最賺錢的還是單價比較高的綠幽靈,我們這里一串賣400多塊錢。”目前,她與朋友已經租下一個場地,打算搭建水晶工作室,“五一”節假期后他們便會正式到工作室直播。
在柜臺前直播的水晶主播 時代財經/攝
相比僅提供水晶產品的供應商,擁有流量與曝光優勢、且可利用信息差和營銷手段實現產品溢價的直播間,更能從中賺到“大錢”,溢價往往是拿貨價的2~4倍不等。
從事水晶銷售多年的業內人士譚泉給時代財經算了一筆賬,以千層綠幽靈為例,按照市場價,一條重40g、直徑在12mm的綠幽靈手串進貨價大概在500元左右,但在直播間可以賣到1200~3000元。多名東海水晶商家向時代財經透露,像紫水晶、白水晶這一類水晶,進貨價大概在十多元一條,但在直播間可以賣出幾十元,甚至上百元。
為了賣出更好的價格,不少主播、代購還會結合生肖、星座、五行等命理元素設計產品文案,圈粉更多的消費者,售賣“定制水晶”首飾。從價格來看,“定制水晶”可根據客戶的喜好、能接受價位、珠子與配飾優劣等進行diy,最高可達上萬元。
“‘定制水晶’是業內把玄學營銷吃得更透的銷售模式,也是目前水晶銷售利潤最高的銷售打法。”譚泉直言。
水晶熱潮還能狂奔多久?
精準地切中消費者的情緒需求,并結合玄學營銷,水晶的爆火并非沒有路徑可循。
“‘超七’手串也叫‘三輪骨干水晶’,分別對應著眉輪、臍輪和海底輪三大脈輪。如果你是想蘊含強大能量,成為強者,不但有錢還要有權,就買‘超七’。”在直播間講解產品時,伊能靜會根據不同類型的水晶手串,介紹其功能。
這種營銷話術已成為水晶帶貨的“共識”。陳芊芊直言,在講解水晶時,將緩解焦慮、消除疲勞、增強運氣等關鍵詞打在公屏、文案當中,不僅能吸引更多的消費者,還能為水晶產品抬高身價,“誰都不能保證這波熱度能夠持續多久,但如果營銷故事講得好,還是不愁沒有生意的。”
依靠“情感代償”的紅利,水晶生意似乎常做常有,但在高溢價且不透明的定價下,有消費者正在逐漸祛魅。此前,有明星在直播間推薦水晶時,就曾被網友在社交平臺吐槽價格虛高等問題。
95后的水晶愛好者豆豆便是“脫坑”的一員。近9個月以來,她陸續在直播間購買了不少水晶手串、水晶金字塔、水晶球等產品,并專門購置了桌子和架子用以放置。
“剛入坑的時候我試過一個星期每天都買水晶串,最多能一口氣買3條。后來是因為實在太多了,平價種類幾乎都‘集郵’完畢,太貴的買不起,而且水太深了,只能收手。”豆豆保守估計,在水晶產品上花了已有近萬元,“但實際上,明星直播間賣上百的手串,如果去掉各種噱頭,幾十塊錢就能買到。”
和翡翠玉石類似,水晶亦是非標品,并沒有統一的定價標準。據新周刊報道,有業內人士指出,正常售賣水晶的毛利率在20%~30%,但若以次充好,毛利率可達到70%以上。換言之,商家標價多少全憑“良心”。
不透明且溢價頗高的定價空間,也為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機。在小紅書上,不少消費者發貼吐槽,曾在電商平臺買到過染色、注膠、烤色的假水晶,有些珠子甚至拿玻璃充數,或是塑料合成的,能在中間看到明顯的合模線。
此外,時代財經留意到,與黃金、彩寶等珠寶貴金屬一樣,由國家珠寶玉石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出具的NGTC證書,往往是水晶產品的保真憑證。但有證書并不意味著一定是正品。有從事珠寶鑒定的業內人士向時代財經透露,水晶行業亦存在“證真貨假”的現象,即用一件真貨進行送檢,批量拿下多個證書后,然后套到同款式假貨上進行銷售。“這在業內也是比較常見的亂象了。”
眼下,水晶的消費熱度仍然在線。在多名水晶商家看來,這股熱潮應該會在5月~6月迎來高峰。
“水晶就是階段性會被拿出來炒熱一段時間,過一段時間熱度可能會有所回落,畢竟水晶并不是稀缺珠寶。”劉星說道。
(應受訪者要求,鄭久、劉星、周奇、陳芊芊、譚泉、豆豆皆為化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