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連續三期的火力輸出,讓芒果臺秀了波“綜藝肌肉”。
從節目換血到洋人入侵,從誰守國門到光頭章魚哥...
一個“老年節目”從不被看好,一步成為娛樂榜話題制造區,也難怪導演能小小暗示一波“沒檔期”的嘉賓。
如果說誰在這波紅利下享受了最大的“風口”,除了節目組就是黃宣了。
可能很多人也會認為是那幾個外國歌手,但如果要對比知名度增長幅度,還有未來在內娛發展機遇來說,黃宣堪稱“遙遙領先”。
當然名利場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在風口自然也會有風波。
娛樂精神
很多人將黃宣的“爆紅”歸功于特殊:
秒切換的表情,夸張的語言能力,搞怪的形象,有實力的演唱風格...
其實黃宣的流量密碼很簡單,他擁有內娛稀缺的“娛樂精神”。
綜藝的本質是噱頭、是話題消費、是提供情緒,但似乎很多人都沒這個概念。
先認清一個事實:國內綜藝都是老油條了,他們太懂學習如何讓綜藝怎么火了。
但市場大的事實又讓發展變得古怪,「學形不學意」就一直被詬病。
買版權、提升質感、劇本調度、請大牌...
看似努力進步,實際也導致了一個現象:綜藝有效果了,但優秀的綜藝卻十分少。
尤其在綜藝人員的配置上,嘉賓“端著”的態度更是屢見不止;
講雞湯、玩摔凳都叫效果,幾個明星聊天就叫輕綜藝,在公布結果時插廣告就叫制造懸念。
其實娛樂節目真不用上升深度。
找人念金句造沖突,真不如叫鄧超、大張偉聚在一起發瘋效果好。
而黃宣的補位,就是展現了一種就是典型的“臺式娛樂”。
港臺娛樂圈由于發展過程的鋪墊,“高收視”的競爭意識幾乎是與生俱來的。
這也導致了石破天驚、搞怪噱頭成了行業基準,大家都這么往上爬,要么你就天王級不在乎,要么你就乖乖合群。
吳宗憲只有一個,但像吳宗憲的臺灣藝人數不勝數。
見怪不怪的臺娛基操對“刻板”的內娛還是擁有顯著的沖擊力,畢竟張揚和有梗更貼合娛樂的命題。
為娛樂服務的精神,正是黃宣能俘獲大部分觀眾的原因。
未知
被知道越少的,就有越多的關注。
形象清奇的光頭藝人,對于廣泛的節目受眾來說仍是一個“不熟悉”的歌手。
在S級綜藝光環下,一些被熱議的表現,一點彰顯實力的優點,就足以構建觀眾的好奇心。
《歌手》從引用外國歌手競演時,就把「期待」定位節目基調,而黃宣只是把這個節目主體刻畫的更深。
類本土的藝人親近感,又有外國藝人的陌生性,這便是專屬他的標簽優勢。
未知也是把雙刃劍,它迅速的為名氣加溫,也能延伸爭議。
黃宣的爭議事件可能大家也有所聽聞:有網友發現黃宣過去的“不當言論”。
分別涉及對侵華歷史評論“歷史可以原諒但不能遺忘”、以及在新年配圖“大清鴉片”的內容。
事件爭議較為模糊,輿論反饋也并不算大,合適的公關處理也足以應對風險。
至于節目組怎么安排,作為觀眾的看戲即可。
畢竟對于一個直播且高熱度的綜藝來說,風險也有很多層次考量,我也相信芒果臺最后的決定是足以表達相關態度。
起碼在目前為止,黃宣的商業價值是十分被看好的,但一步登天只會是成功者的謙遜借口,真實世界里的一落千丈才是常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