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螺髻山——古冰川遺跡的博物館

0
分享至

(本文發表于2024年第2期)

作者簡介

李忠東,旅游地學專家、科普作家,自然資源部首席科學傳播專家,入選“典贊·科普中國”2023年度十大科普人物。主要作品有:《香巴拉之魂——秘境稻城》《四川地質公園科普讀物——世界地質公園卷(上、下)》《大河奇峽——四川大渡河峽谷國家地質公園》,等等。


> 航拍螺髻山冰川圍谷 楊建 / 攝

橫斷山的東部向南延伸,在經歷了大雪山脈的巨大隆起,形成海拔7508.9米最高峰貢嘎山之后,便開始逐次降低高度,最終在攀西地區與由南逶迤向北而來的云貴高原緊緊相擁,完成兩大高原、兩級階梯的地形轉換。這些過渡區域的山脈,有的在河流強烈切割作用下支離破碎,高原表面被肢解成一系列南北平行間隔的高山峽谷;有的被分割成眾多寬坦谷地和山間盆地,山嶺高度普遍1000~3000米,雪山全無蹤跡,山體也不似北部那般雄闊、崢嶸,多了幾分柔美。

在攀西起伏不定、貌似平凡的山脈之中,螺髻山算是一個不凡的崛起。它北起西昌邛海之南,沿普格、德昌交界南下,接寧南、會理兩縣交界的魯南山,南北延伸80千米,東西寬20千米,主峰海拔4359米。螺髻一名,源自其主峰高聳入云,宛若女子發髻。而讓螺髻山遠近聞名的,卻是幾十萬年前古冰川留在這里的遺跡,以及變幻無常的氣候、濃郁的原始森林和花開各色的杜鵑。

千年建昌古城的地望所在

螺髻山,地處著名的康滇地軸核心位置。康滇地軸又被稱為康滇南北構造帶,是以發育一系列南北向斷裂構造而聞名的。康滇地軸還有一個更富詩意的名字,那就是攀西大裂谷。

攀西大裂谷曾經是地質學研究熱點,也曾經與東非大裂谷相提并論。這里在3.7億前年曾是揚子古陸與青藏古陸碰撞拼接的部位,在長達數億年的拼合對接構造運動過程中,伴隨著地球深部地幔熾熱巖漿的上涌,以及巖漿與古陸基底巖層產生強烈的熔融和結晶作用,從而形成立一個罕見的成礦帶。其復雜多樣的地質現象,令這里有“天然地質博物館”之稱,包括釩鈦磁鐵礦在內47種礦產資源在裂谷中聚集,成全了這里“聚寶盆”的美名。沿攀西大裂谷分布著一系列谷地與盆地,雅礱江支流安寧河的浸潤與滋養,讓谷地和盆地溫暖而濕潤, 成為橫斷山極其難得的陽光暖谷和糧倉果鄉。

因此,當最高峰海拔4359米的螺髻山突然從海拔1500米的西昌平原拔地而立,巍峨神秘的山色倒影在邛海湖光中,其帶給立于谷底人們的想象便可想而知。學者唐曉峰說,一個都城的建立總是要與岳域發生關系,總是要有“名山”來“岳鎮方位”。如果真是這樣,那么對于歷史悠久的建昌古城,螺髻山、瀘山恐怕就是佑其長久繁盛的地望所在。

觸摸古冰川遺跡

從西昌出發,汽車沿邛海西岸由北向南約30分鐘行至普格縣的螺髻山鎮,然后離開谷地盤旋向上,氣候慢慢變得陰冷而多雨霧,植被也變得濃密。在索道下站登上長達2.5千米的纜車,10分鐘的運行時間,便從海拔2470米驟然上升至3460米的上站,車廂下云霧飄來散去,植被從闊葉林帶、針闊葉混交林帶直至以云杉、冷杉為主的暗針葉林帶,雖然只有1千米的高差,垂直帶譜卻十分明顯。

多霧和寒冷是很多人對螺髻山的深刻印象。據西昌縣志記載,山中“陽蒸蔭郁,云煙氤氳,靜而為嵐,動而成風,升而出云,降而作雨”。這種濕潤多雨霧的氣候與山下以“陽光月城”著稱的安寧河谷、西昌平原形成極大反差。

多霧給螺髻山制造了許多觀賞煙嵐云海的機會,行走在霧氣飄緲的原始森林中是一種非常獨特的體驗。高而直的冷杉,虬枝盤曲的林下灌林,都被蒙上一層輕紗,既朦朧又有層次,恍若迷失在寂靜嶺的異界。偶然在山石旁邊遇到滿樹的杜鵑,竟覺比開在陽光下的更美,也許霧里看花才是最好的美學。

橫切至清水溝,然后溯流越過一個冰磧物堆積而成的終磧堤,螺髻山最大的湖泊黑龍潭突然出現在眼前。

黑龍潭是一個典型的冰川侵蝕—堰塞型湖泊,是在冰川刨蝕形成冰斗的基礎上,再經后期冰磧物堰塞而形成黑龍潭,它是螺髻山最大的冰川湖泊。湖面略呈不規則長方形,深嵌于濃密的針闊葉混交林中,湖水呈墨綠色。從空中俯視,黑龍潭位于清水溝上游的一段冰川U形谷內,這種冰川改造拓寬后的河谷,底部平緩,三面群山環繞、角峰林立,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湖泊靜臥于寬谷中,清晨或黃昏,雄峰倒映,波光瀲滟,空靈而幽靜。

黑龍潭湖岸線平直,南側湖水明顯要淺,形成一個小島和一些半島;而西南側的湖泊上游,則有一小片濕地。令人驚奇的是,湖中的小島和半島居然是冰川形成的鯨背巖。它們脊背圓潤而平滑,猶如平緩的拋物面,小島脊背上杉樹挺拔,杜鵑等灌木也極為茂盛,遠觀還真如海中游弋的藍鯨。這種表面光滑的巖石是冰川經過時,對下伏巖石磨蝕而形成的,常發育于南北兩極的大陸型冰川區,在螺髻山山岳冰川地貌區則實屬少見。


> 冰川漂礫


> 冰川擦痕 劉乾坤 / 攝

其實在黑龍潭湖周圍,還分布著許多有趣的冰川地貌,如遠端的角峰、刃脊、古冰斗,散落在湖畔密林中的冰川漂礫、羊背石、冰川擦痕、磨光面,以及發育于兩側基巖的冰川刻槽等等,這里儼然是古冰川遺跡的博物館,其古冰川遺跡的種類之豐富、特征之典型、分布之密集、可觀賞性之高,極為罕見。

新生代以來,由于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碰撞擠壓,造成以斷塊山形式振蕩式地逐次抬升。每次抬升使進入雪線的山體都形成不同規模的冰川,遭受不同時期冰川的侵蝕。研究表明,螺髻山共經歷了4次冰期侵襲,最早的冰期開始于約78萬年前的中更新世早期,最鼎盛的冰川作用發生于大約10萬年前的晚更新世早期和中期,區內巨大的冰川圍谷、冰斗、“U”形谷、盤谷等都是這兩期冰川所塑造。而年代最新的冰川則形成于約1萬年以來的全新世。大約距今3000年左右,全球氣候迅速變暖,冰川急速消融,最終完全退出螺髻山。雖然現在的螺髻山已無現代冰川,但我們所見的地貌均為多期冰川作用雕琢改造而形成,古冰川不僅塑造了螺髻山的地貌景觀,還在這里的嶺谷之間留下了大量古冰川遺跡,讓我們有機會感知到78萬年前的冰河時期的景象。

世界最大的冰川刻槽

冰川刻槽,是古冰川流動時,冰川中攜帶的巖塊對兩側基巖刻蝕形成的凹槽。螺髻山的冰川刻槽數量之多,規模之大,舉世無雙。沿著清水溝,大型的冰川刻槽就有4處之多,分別以1—4號來命名。其中3號刻槽位于黑龍潭出水口附近的巖壁之上,站在清水溝隔岸,透過茂密的樹林,可遠遠地看到巖壁上的刻槽如一條巨大裂縫,又直又長。冰川學家張文敬在考察后認為這條刻槽是在構造裂隙的基礎上經冰川刻蝕形成的復合型刻槽。而在3號刻槽上方不遠處,則是更加典型的4號刻槽。整個巖壁為一個寬大的冰溜面,高四五十米,長約100米,冰溜面上可見四道大型冰川刻槽,刻槽長10余米至20余米不等,寬1~2米,深50~60厘米,刻槽走向指向下游,與冰川的運動方向一致。

螺髻山最大的1號冰川刻槽則位于清水溝海拔更低的位置,需要離開主游覽線沿著一條鮮有人行走的山路行走約半小時,然后再跨過一座兩根樹木搭就的小橋才能抵達。這條巨型冰川刻槽位于清水溝槽谷中段北側高大的巖壁(冰溜面)下,高出現代河床五六米,可見長約40米,最大寬度為3.5 米,深達2米,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規模最大的刻槽。和3號刻槽不同,這條刻槽如平臥的U形半管,內壁和外緣皆被冰川磨蝕得相當光滑,若俯身細看,被冰川磨光的表面還可見許多平直的細小條紋,它們是冰川所裹挾的石塊刻劃巖壁留下的痕跡,稱為冰川擦痕。

其實,螺髻山除了已經發現和認定的4處冰川刻槽之外,前幾年又有學者在1號冰川刻槽對面巖壁上發現更大規模的另一條冰川刻槽,在西坡也有多條冰川刻槽被發現。在青藏高原等古冰川作用區,偶爾也能見到冰川刻槽,但都不如螺髻山的冰川刻槽數量眾多,保存完整,規模巨大。其原因有二,一是這里巖性特殊,構成螺髻山的巖石主要為抗風化能力較強的火山碎屑巖,刻槽形成之后更容易被保存。二是這里的冰川作用異常強烈,冰川在運動過程中對兩側山體的刻蝕十分頻繁而有力,從而在山體上留下這一道道“疤痕”。


> 1號冰川刻槽 楊建 / 攝


> 3號冰川刻槽

冰川圍谷中的湖泊群

沿黑龍潭南岸步道向湖的上游方向前行,山腰處云霧飄渺,湖面水汽氤氳,恍若走入“仙境”,這一段正好是冰川形成的寬緩槽谷。在古冰川作用區,冰川槽谷往往是美景的薈萃地和最佳觀景地,螺髻山當然也不例外。行至湖泊上游,一個巨大的巖石矗立在路邊,走近細看,可清晰看到被冰川磨光的局部表面,顯然這是一塊古冰川從上游搬運而來的冰川漂礫,一種異地“飛來”的巖石。

繼續向西進入密林,地形開始變得陡峭起來,我們開始翻越一道冰坎。冰坎是冰川流出冰斗或冰窖出口所形成的陡坎。螺髻山幾乎每一條冰川槽谷內都發育有這樣的冰坎,但我們即將翻越的這道冰坎是最大的,它長約1千米,高達180米。冰坎上表面覆蓋著一層后期冰川堆積物,在表面則生長著由亞高山針葉林和常綠闊葉林組成的混交林,林下的灌木層和草木層亦相當繁盛,草木之下,各種苔蘚等蓋度達50%。若是四五月行走在林中,森林蒼翠欲滴,各種杜鵑花競爭怒放于叢林,一片生機勃勃。螺髻山的杜鵑花歷來倍受推崇,這里有各種杜鵑花近30余種,每年花期滿山似錦,鋪天蓋地。尤其這里有一種大王杜鵑,樹干粗大、虬枝崢嶸、屈曲盤旋、花朵碩大、粉嫩多色,不少游客專挑花期來這里看它。

越過冰坎,便進入一個巨大的冰川圍谷之中。冰川圍谷也叫粒雪盆、冰窖,是冰河時期冰川的基巖洼地,也是山岳冰川的源頭。身在圍谷之中很難見其尊容,將航拍器升空,但見圍谷如盆,三面群山環抱,山的上部冰斗、角峰、刃脊環立,之下冰緣作用形成的石塊若海若河,再之下則是青黛色的暗針葉林,云杉、冷杉等林冠整齊,層次分明。而密林中,數十個冰蝕湖散落其中,如珍珠翠玉,而這個湖群也取名為珍珠湖群。


> 鯨背巖

冰川湖泊是古冰川作用區較為常見的冰川遺跡,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冰川所攜帶的物質堵塞河道形成的堰塞湖,另一種是冰川對底部巖石進行掘蝕、刨蝕形成洼地后積水而成的冰蝕湖。當然,也有在冰蝕洼地基礎上經堰塞形成的復合型冰川湖泊。據不完全統計,螺髻山有終年積水的大小湖泊近50余個,大多數為分布于海拔3650米的冰川圍谷和冰斗中的冰蝕湖,形態上多呈圓形或橢圓形。這些冰川湖泊圍繞在螺髻山主山脊四周的圍谷之中,形成多個湖泊群。珍珠湖群就是湖泊數量最多,游客最容易走近的湖群。湖群由牽手湖、仙草湖、玉髻湖、雪茶湖、仙鴨湖等20個冰蝕湖泊組成,散落在一個直徑約1.5千米的圍谷之中,湖泊呈串珠狀分布,之間以冰磧丘陵或羊背石相隔,但又通過溪流貫通。

湖群中,印象最深的是仙草湖和牽手湖。仙草湖是一個近圓形的湖泊,直徑約150米,面積約1.8萬平方米。其名來源于湖的四周大量生長的水草,圍繞在湖畔的水草占據湖泊面積的五分之一,從空中看極像鑲著金邊的玉佩。水草的顏色隨季節變化,夏天嫩綠,深秋金黃。尤其到了秋天,站在濃裝艷抹的湖光山色之間,秋風乍起,湖中秋草隨波蕩漾搖曳,畫面十分動人。而湖的南岸是被冰川改造過的丘狀山體,線條圓潤光滑,這正是前面提到過的羊背石或鯨背巖,其上云杉、冷杉樹冠參差優美。

牽手湖位于仙草湖上游,由一大一小兩個相連的湖泊組成,兩湖豐水期合二為一,枯水期彼此分離。冬季水位下降,湖畔礫石露出湖底,走近仔細觀察,這些看起來雜亂無章的礫石,其實是一個一個多邊形或近圓形的環狀結構,礫石的大小也由此出現分選,細小的礫石居中,粗大的圍在四周。這是一種反復凍融作用后,形成的特殊地貌,我們稱之為石環,這種現象在上游的幾個湖泊邊緣都能見到。

牽手湖通過一條細小的溪流與下游的玉髻湖相連,游覽步道沿著小溪繞來繞去穿行在密林中,其中要穿行一段稱為“空鼓澗”的窄小巖縫,它其實是一種古冰川形成的冰筧,也就是冰川侵蝕形成的小型槽谷。筧是南方農村常見的一種引水裝置,其實就是彼此連接的長竹筒,四川農村至今還將這種“引水”方式稱為“筧水”。螺髻山古冰川發源區分布著數量眾多、形態又十分完整的冰筧地貌,它們或如蛇曲,或如波狀,或如平直,既生動又有趣。圍谷中的冰湖,往往就是通過這些冰筧相互連結,猶如人工挖掘的通道。沿著空鼓澗冰筧,分布著非常密集的古冰川遺跡,如在冰筧兩壁的巖石上就發育密集冰川擦痕甚至大型刻槽。行走中,也會偶遇大型冰川漂礫,或幾處光滑的冰溜面。

豐沛降水

是古冰川發育的重要成因

在螺髻山,一旦上到索道上站,其實就已經進入了古冰川作用區的核心區域,這里幾乎所有的地貌形態都與冰川有關。沿著步游道沉浸在湖光山色、森林花海中,同時也仿佛進入了古冰川遺跡博物館。尖峭林立的角峰,薄如刀口的刃脊,寬坦如盆的冰窖,若勺若瓢的冰斗,層疊起落的冰坎,星羅棋布的湖泊,光潔滑潤的羊背石、冰溜面,巨型筧槽似的U形谷冰川刻槽,如堤如壟的冰磧堆積,如峰如柱的冰緣巖柱,還有大量的漂礫、石環、鍋穴、冰川擦痕,等等,幾乎包羅了古冰川運動所能形成的各種遺跡,其富集程度極為罕見。

這其中還有一種十分特殊的冰川地貌值得說道,它經常出現在山體上部或山脊上,有時也出現在冰川圍谷中,大如孤峰,小如巖柱,上尖下粗,柱體圓潤。第一次看到時,以為是喀斯特溶柱,后來了解到這是頂峰露出冰面的孤山,也就是在冰川侵蝕時,它的下半部分為冰川覆蓋裹挾,上半部分露出冰面,這樣的冰川地貌常見于大陸冰川,竟然在典型山岳冰川的螺髻山區隨處可見,真是一個奇觀。

看到這些隨處可見的冰川遺跡,尤其是被磨得光滑圓潤的山體、深嵌在巖壁的刻槽,難免有一種疑問,螺髻山在冰河時期冰川規模到底有多大,冰川運動的力量又有多大呢?研究表明,在冰川最盛時,從螺髻山4359米的主峰到2千米左右的山麓,幾乎全被冰雪所覆蓋,圍繞群山的每一條溝壑都填滿了冰川,無數的冰河蜿蜒如長龍,這是何等壯觀的景象!螺髻山古冰川的形成除了因海拔、地形條件的優越而外,氣候亦是關鍵因素。這里位于華西雨屏帶的南端,華西雨屏帶是我國著名的降水帶,豐沛的降水在低山和平原形成綿綿細雨,在高山區則形成大面積的降雪,這里的年降水量至少在1200毫米以上,豐沛的降水為冰川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物質保證。


> 冰川侵蝕地貌示意圖

低調而非凡

螺髻山豐富而典型的冰川遺跡,早在20世紀30年代便引起了學者的注意。朱楔教授曾徒步登山,將黑龍潭冰川湖稱為“天池”。1958年,袁復禮教授首次對螺髻山第四紀冰川遺跡進行地質調查。1965年,時任地質部部長李四光親自組織和指導西南第四紀冰川專業考察隊對螺髻山進行重點考察,并將這里的冰期重新劃分和厘定。此后,這里儼然成為冰川學研究的圣地,包括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在內的數十家國內外機構,崔之久、謝又予、張文敬等冰川大伽都紛至沓來,將身影和腳印留在這里的山川嶺谷中。

在眾多研究者中,張文敬先生是我最熟悉和佩服的一位。他曾經多次參與青藏高原和南、北極科考,不僅學問極好,科普也做得極好。他曾經于2010年和2011年兩次領銜螺髻山的科學考察,考察區域包括主峰、北部擺擺頂等人跡罕至的區域,考察經歷和成果收錄在《唯美四川——螺髻山》一書中。在這本書的后記中,張文敬寫道:“螺髻山就是我們了解地球幾百萬年以來發展變化……演替過程的一個鮮活的窗口,是我們地球歷史氣候變化的活化石,是中國第四紀古冰川遺跡天然博物館。”

在彝語中螺髻山稱為“艾鵝安哈波”,意為“受神物庇佑的山”,其名來源于遠古時期的洪泛傳說。相傳洪泛時期,整個地球一片汪洋,所有山脈被洪水淹沒。只有螺髻山的山巔上還站立著一只落難的鴨子。這種傳說不僅在螺髻山,在彝族的很多地區都類似的故事,這與《圣經》中的大洪水和諾亞方舟、我國古代神話中的大洪水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應當都是遠古人類對一次全球性洪水泛濫的記憶。大約在1萬年前,地球溫度快速上升,全球進入間冰期,兩極及高山地區的冰川快速消融,冰川融水引發河流水位上漲,導致下游洪水泛濫和海平面上漲。人類對洪泛的共同記憶是否與地球1萬年前的這次氣候變化、冰川消融有關呢?

相傳,螺髻山在漢唐時期,曾為佛教名山,紺宮廟宇,鱗次櫛比。不知什么原因,唐末之后,佛教在這里日漸衰落,所謂“隱去螺髻,始現峨眉”。“螺髻山開,峨眉山閉”是明代進士馬中良在《游螺髻山記》中對螺髻山的贊語,在普格當地流傳頗廣。但這句話該當何解,卻又不得而知,仿佛是要說螺髻山幸好低調,如若對外放開,恐怕就沒峨眉山什么事了。但螺髻山也并非一直低調。據記載,清代,曹洞宗以紫遺山(螺髻山)寺院為本院,“開山工程浩大”,先后建有兩閣十三寺,佛教在螺髻山曾一度復興,但好景不長,很快這里又再次衰落,紺宮廟宇日漸頹廢,僅存殘垣墓塔。是什么原因造成佛教在螺髻山幾興幾衰,已不得而知。

螺髻山還真是一個低調的地方,這里自然風光無與倫比,生態環境優美原始,古冰川遺跡豐富多彩。極具“天下名山”潛質的螺髻山,就這樣靜靜地躺在邛海一隅,任山下熙來攘往,看人間花開花落。


> 草海

作者: 李忠東

編輯: 陳 慧

排版: 何陳臨秋

審核: 刁淑娟

官網: https://kpwhbjb.cgl.org.c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國土資源科普與文化 incentive-icons
國土資源科普與文化
科普類期刊
566文章數 4475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專題推薦

貴安新區:三年大變樣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定县| 多伦县| 西平县| 铜川市| 自治县| 塔河县| 皮山县| 明溪县| 赤壁市| 日喀则市| 锡林浩特市| 山阳县| 苗栗市| 新建县| 泰宁县| 洞头县| 乐平市| 锡林浩特市| 锡林郭勒盟| 白城市| 马山县| 淮阳县| 长丰县| 阜宁县| 磴口县| 城市| 五家渠市| 晋宁县| 桂东县| 南乐县| 响水县| 乌拉特后旗| 东城区| 灵山县| 桐乡市| 巴青县| 襄城县| 吉木乃县| 明星| 沙坪坝区| 郎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