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是我國海洋性冰川主要分布地之一。為了摸清這些冰川的“家底”,5月6日,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在西藏昌都正式開展我國首次海洋性冰川航空探測,以掌握海洋性冰川發育規律和消融變化,為自然資源管理提供基礎數據支撐。
首次探測點位選在仁龍巴冰川
距離西藏昌都八宿縣的然烏鎮30公里的仁龍巴冰川,是此次海洋性冰川航空探測的首個調查點。
仁龍巴冰川,作為西藏著名的海洋性冰川,是地球上少有的中低緯度海洋性現代山岳冰川。不僅至今仍然保持著原始狀態,是生態研究和地質勘察的寶貴資源。而且這塊冰川容易接近,和其他冰川多數只能遠看不同,這塊冰川允許我們能爬到冰舌上。
從然烏鎮到冰川的距離,只有30多公里。但所有人首先要乘車近一個小時抵達冰川的入口處,然后再徒步2.5公里,抵達冰川腳下。這還不是終點,此后,還要再攀爬近40分鐘,爬上冰川上高度4745米的直播點位,才能看到調查隊員在海拔4700米以上的工作狀態。
隨著調查啟動,調查人員將在仁龍巴冰川工作多天。5月6日主要是地面作業,之后,直升機將依據天氣狀況擇機起飛進行工作。
構建星空地一體化的調查監測技術體系
此次調查,針對冰川區海拔高、氣溫低、面積大等特點,構建了星空地一體化的調查監測技術體系,就是用衛星遙感、直升機航空物探以及地面綜合調查等方法,來獲取冰川的范圍、厚度等信息,從而掌握我國冰川資源的狀況。
中國自然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首席科學家熊盛青介紹,這次調查執行的是一項國家地質調查任務,對海洋性冰川典型的地區,通過開展星、空、地立體觀測和監測,來摸清海洋性冰川的分布范圍、厚度以及變化情況,然后來計算冰的儲量有多少。
海洋性冰川調查雖然難度最大,但它是一種珍貴的固態淡水資源。在這次的海洋性冰川調查工作中,第一項就是計算出固態冰的儲量,摸清冰川“家底”。同時,海洋性冰川對全球氣候變化非常敏感,更是全球水循環和氣候調節的重要參與者。通過探測海洋性冰川,可以更好地理解全球氣候變化的過程和趨勢,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科學依據。
冰川消融可能引起生物多樣性的變化、氣候的變化,甚至海平面的變化等等。通過實地探測以后,可以獲得更準確的數據。根據這些數據,科學家們再來分析它,預測它對水資源有什么影響,對環境有什么影響,對生態有什么影響。
知多D 啥是海洋性冰川?
大陸型冰川,又稱冷冰川,如珠峰東絨布冰川;海洋型冰川,又稱溫冰川,如藏東南米堆冰川、來古冰川。
海洋性冰川,是指極地或高山地區地表上多年存在并具有沿地面運動狀態的天然冰體。海洋性冰川的主要分布區域集中在受海洋濕潤氣流控制和影響的地區。這些地區降水豐沛,年降水量多在1000毫米以上,為冰川提供了充足的物質條件。而且,海洋性冰川的溫度相對較高,接近0℃。海洋性冰川氣候多變,通常位于高海拔地區,地形復雜,數據獲取困難,因此一直是冰川調查工作中難度較高的一項。
背后
我國冰川面積近50年萎縮約18%
海洋性冰川氣候多變,通常位于高海拔地區,地形復雜,數據獲取困難,加上冰川本身的特殊性質,因此一直是冰川調查工作中難度較高的一項。首次海洋性冰川航空探測,希望用最新的技術和裝備,掌握我國海洋性冰川的發育規律。
最近十余年冰川進入快速退縮階段
今年3月21日是首個“世界冰川日”,在第三屆全國冰凍圈科學大會上,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發布了中國第三次冰川編目數據集。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分別于2002年和2014年先后發布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中國冰川編目,并公布了針對20世紀后半葉至21世紀初期中國冰川變化的研究成果。根據該成果,20世紀60年代至2008年期間中國冰川面積整體萎縮了約18%。
第一次中國冰川編目的數據,1960—1980年期間中國共有冰川約4.6萬條,總面積約5.9萬平方千米。
第二次冰川編目結果顯示,2008年前后中國共有冰川約4.8萬條,總面積約5.2萬平方千米。
根據第三次中國冰川編目,2020年前后中國最新冰川面積約為4.6萬平方千米,冰川總條數約為6.9萬條。
第三次中國冰川編目與第一次中國冰川編目相比,20世紀60年代至2020年期間我國冰川面積整體減少約26%(每十年4.8%),約7000條小冰川完全消失。
與第二次中國冰川編目相比,2008—2020年期間我國冰川面積整體減少約6%(每十年5.2%),表明最近十余年我國冰川已進入快速退縮階段。
亞洲水塔冰川儲量近50年減少20%
據介紹,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是全球南北極之外最大的冰川分布區,該區域的冰川是亞洲水塔的重要組成部分,哺育了亞洲水塔十多條大江大河。
亞洲水塔有冰川109921條,總面積約9.8萬平方千米,冰儲量約10100立方千米。
氣候變暖影響下,亞洲水塔冰川整體加速融化。近50年來,冰川儲量減少約20%,面積減少約18%。
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冰川融化呈加劇態勢。在西風-季風協同作用下,冰川融化具有顯著的空間差異,東南部的冰川物質虧損最為嚴重,西北部的冰川物質虧損相對較小,帕米爾-西昆侖地區冰川相對穩定甚至個別冰川出現前進。
預估在全球溫室氣體中等排放(RCP4.5)和高排放(RCP8.5)兩種氣候變暖情景下,本世紀末亞洲水塔的冰儲量將分別減少約40%和65%。
冰川融化帶來冰凍圈災害頻發
冰川融化將引起冰川融水徑流出現拐點,即近期亞洲水塔西部和西北干旱區由于冰川融水徑流補給量增加,但隨后衰減并逐漸枯竭。預估結果顯示,在未來溫室氣體中等排放情景下,我國大多數冰川融水徑流將在2050年前后達到峰值,隨后衰減并逐漸枯竭。
冰川融化導致冰崩、冰湖潰決等冰凍圈災害頻發。未來亞洲水塔的冰湖潰決風險可能達當前3倍,其中西部地區風險尤為顯著。
預估至本世紀末,由于降水和冰川融水補給增加,亞洲水塔湖泊面積將擴張約50%,水位上升約10米,水量增量是過去50年的4倍。周邊草地、濕地、農田、森林和稀疏植被處于被淹沒的風險。
整合:易福紅
來源:新華社 央視 中新等
制圖:易福紅(豆包A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