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太原一高中生在網上發帖稱,一個月前他在太原博物館參觀,發現博物館展出的9件文物特征與標牌不符。“五一”期間,也有一名小姑娘發布視頻指出,在河北博物院參觀時意外發現兩處古地名注釋出現錯誤。
一直以來,在博物館出現的錯誤中,不少是文字內容校對不嚴謹,簡言之是審核環節隨意導致小錯。例如河北博物院將“九原”“云中”弄反,分別錯誤對應成“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今內蒙古包頭市西”,最終被那位來自包頭的小姑娘發現。此前常有博物館被發現錯別字、中英文標識不符。不涉及科普內容事實性錯誤的低級錯誤,難免砸了自己的招牌和口碑,但只要工作人員嚴格審校,這類錯誤本可避免。
而另一種出錯的內容,諸如上述斷代、分類等問題,則涉及專業的文物鑒定本身。一般來說,博物館的藏品由國家或省市級文物鑒定委員會進行鑒定,多通過傳統眼學結合精密儀器對文物進行鑒別。然而,文物鑒定是一門極其特殊的實踐型學問,不同的鑒定專家對同一件藏品很可能會給出不同意見,差錯也就可能由此產生。以山西這名高中生的發現為例,一件標名為“紅釉二龍戲珠紋盤”的藏品應更正為“礬紅描金”——紅釉色彩偏深,而礬紅偏向橙紅或珠紫,據圖片看,確實有被誤認為紅釉的可能。
這類極為考究的“眼力”需要大量專業知識作為基礎,博物館參觀量日增,類似問題暴露得也越來越多,這說明參觀者的專業能力越來越強。這是一個令人欣喜的現象,但也同樣意味著,博物館的專業能力需要跟得上公眾的求知步伐。因此,博物館強化各環節流程的專業素養,修煉好“內功”極為迫切。
也要看到,面對與日俱增的專業參觀者,博物館有必要主動廣開言路,為公眾創造更加開放的空間、提供專業交流的機會。這名高中生曾在帖子中提到,向工作人員反饋后,館方長時間置之不理,顯然就是沒有常規的糾錯渠道。帖子發布后,博物館才關注到。其實,對博物館而言,“挑錯”并非消極否定,而是文物研究交流從博物館系統內“走出去”,促進文博事業發展、提高博物館知識供給質量的積極舉措。
如果博物館能更加重視與參觀者的互動交流,于參觀者而言,參與討論、糾錯,在科普工作中并不只是“被動接收者”而是“主動參與者”,這樣的良性互動是尊重求知欲、對知識不懈探索的體現。此前就有博物館以贈送獎品或特邀參加相關活動等獎勵主動邀請公眾挑錯。這樣的糾錯活動應當再多一點,未被“正名”的文物越來越少,但有能力挑錯的參觀者會越來越多,這也是所有人期待的局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