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格特約作者 張明揚
周日早晨,一覺醒來,很多中國人都在朋友圈看到一張照片:被幾位保鏢簇擁的特朗普面帶血污,右手振臂高呼,星條旗飄揚。
很多人是看到照片后,才知道了這條爆炸性新聞:特朗普遇刺,耳朵受傷,但人幸免為難。
無數(shù)人在朋友圈發(fā)了同一張照片,我想了想,也轉(zhuǎn)發(fā)了同一張,不少朋友留言:預(yù)定了普利策新聞獎。
《紐約客》的網(wǎng)站迅速刊登了一篇文章《特朗普遇刺事件及一張將流傳千古的照片》(The Attempt on Donald Trump’s Life and an Image That Will Last)。
很少見到高貴冷艷的《紐約客》如此煽情:特朗普背對著藍天,四名特勤局特工貼身環(huán)繞他,其中一人直視鏡頭,眼睛被黑色墨鏡遮擋。一面美國國旗仿佛在上方飄浮。特朗普嘴唇緊閉,眼睛瞇成一條縫,下巴微微抬起。他的右耳上方和臉頰上有血跡。他遠眺著鏡頭之外——向著公眾,向著未來——他是不屈不撓的。試圖殺死他的人失敗了。
我還想補充一下,這張照片中最搶眼的一位特勤人員是一位英勇的女性。考慮到特朗普歧視女性的傳言,這讓照片具備了更多的言外之意與想象空間。
“這已經(jīng)成為我們這個政治危機和沖突時代的不可磨滅的畫面”,《紐約客》說。
《紐約客》說這張照片“讓人想起了硫磺島上的海軍陸戰(zhàn)隊員”,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上,中國的網(wǎng)友也的確將這張照片與那張二戰(zhàn)中美軍最有名的一張照片做成同框,享受相同待遇的還有歐仁·德拉克羅瓦的油畫《自由引領(lǐng)人民》。
引發(fā)網(wǎng)友如此聯(lián)想的不僅是國旗飄揚的相似姿勢,也是他們對這些圖像的經(jīng)典認定。
當然,也有國內(nèi)網(wǎng)友暗戳戳地覺得:這么像,恐怕是擺拍吧。
即使撇去陰謀論,這么說恐怕也沒有錯。如《紐約客》所說:在那個舞臺上,特朗普似乎很清楚自己正在塑造的形象。這是一張完美捕捉了他希望被看待模樣的照片。
這不是記者的擺拍,但卻是特朗普的擺拍。
對了,《美國國旗插上硫磺島》據(jù)說是唯一一張當年拍攝當年就奪得普立茲攝影獎的照片,也一直被人懷疑是擺拍。
還有一張流傳甚廣的照片:特朗普剛剛倒向舞臺,頭部向下,離地很近血從他的臉頰滴落,頭被框在一個人(或許是特勤人員)的腿間。
這次暗殺事件當然有助于選情,悲情敘事對選舉總是有好處的。
但這張照片則從另外一個角度提升了特朗普的形象,尤其是他一直想打造的硬漢形象。馬斯克也轉(zhuǎn)發(fā)了這張照片,稍晚之后,他又發(fā)了一條推文:上一次美國出現(xiàn)這么堅韌的總統(tǒng),還是(一百多年前的)西奧多.羅斯福。
馬斯克這么說,當然很可能也是在嘲諷拜登那垂垂老矣吹彈可破的公關(guān)形象。
無論你喜歡還是討厭特朗普,看了這張照片之后,你在心底里可能會附和這套硬漢敘事:有多少人可以在槍響之后,還可以如此無畏的作硬漢狀。
這張照片很可能改變了選情。
上一次,有照片如此瘋傳是什么時候?我不太記得了。
這幾年,但凡有新聞發(fā)生,但凡有視頻鏡頭,短視頻似乎統(tǒng)治了一切。
一個有趣的對照是:在這次暗殺事件中,短視頻去哪了,為何沒有一統(tǒng)輿論場?
特朗普這場競選活動是有直播畫面的,可以瞬間生產(chǎn)出無數(shù)的短視頻,我好像也看到了幾個,但幾乎都沒有留下很深的印象。
唯一一則有點印象的,似乎與那張照片是同一背景:特朗普揮舞著拳頭,嘴里似乎在高喊著:Fight。
如果不是那句“Fight”,這則短視頻可能就更沒人傳播了。
新聞攝影,借著這張照片,重新回到公眾輿論的焦點之中。就傳播性而言,這張新聞攝影輕松擊敗了一切短視頻。
更重要的是,無論一則短視頻多么流行,多么有傳播度,我們很少用經(jīng)典來定義它,更何況是“不可磨滅”呢?
但這張照片做到了,就像布列松與羅伯特.卡帕的那些經(jīng)典作品一樣。
寫這篇文章時,我一度懷疑這張照片不是記者拍的,可能是普通公眾拍的呢?
還好,在朋友的幫助下,我終于可以確定,這張照片出自美聯(lián)社攝影記者埃文.瓦奇(Evan Vucci)之手。
這張照片會不會得普利策我不知道,但埃文.瓦奇在2021年就得過普利策“突發(fā)新聞攝影獎”了,當時的獲獎作品是美國社會對弗洛伊德之死的反應(yīng)。
也因此,這張照片是再純正不過的新聞攝影。當然,我并不覺得如果出自公眾之手,這張照片就不是新聞攝影了。
我只是想強調(diào),作為一個專業(yè)的新聞攝影,仍然具備著動人心魄,甚至攝人心魂的力量。
這也是經(jīng)典的魅力,專業(yè)的魅力。
我相信,不少人看到這張照片之后,會多少改變一些對特朗普的看法,比如,從“一個惡棍”變?yōu)椤耙粋€有種的惡棍”。
這個“專業(yè)”當然是技術(shù)性的,
抓拍沒那么容易,在這樣的歷史性事件中,光手不抖這條,絕大多數(shù)普通人就做不到。
更何況,這是一個剛剛還子彈橫飛的場域。任何一個普通人的想法應(yīng)當是,先趴一會,讓子彈再飛一會,怎么會想到第一時間起來拍照呢?
但事實是,現(xiàn)場有無數(shù)攝影記者在拍照。當然,這對專業(yè)的攝影記者而言其實也不算什么,正如卡帕那句名言所說的,“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離炮火不夠近”,炮火橫飛尚且不怕,何況是子彈已經(jīng)射出。
當然,因為你是攝影記者,你也因此有了更好的機位。這當然是一種拍攝優(yōu)勢,但在子彈襲來時,也意味著你離子彈更近。
這個“專業(yè)”也是一種價值觀上的。
就像我的朋友說的那樣,“這個攝影記者大概率不支持特朗普”。這話當然是戲言為主,但埃文.瓦奇在2020年11月大選時,也拍過一張照片:特朗普侃侃而談的畫面右側(cè),是一張巨大的白宮“出口標志”。
在按下快門的那一刻,無論埃文.瓦奇是否支持特朗普,他都會以新聞攝影的專業(yè)來要求自己,而不是把自己作為一位粉絲或支持者。
假定埃文.瓦奇真的不支持特朗普,這絲毫不會妨礙他拍攝并發(fā)布這張可能會改變特朗普選情的照片。這就叫專業(yè),這就是短視頻時代與社交媒體時代最彌足珍貴的專業(yè)。
這種專業(yè)或許食古不化,或許繁瑣,或許因為標榜冷靜而缺乏激情,或許因為標榜中立而缺乏自媒體式的鼓動能力,但它總會在人們不經(jīng)意的時候,宣示它之所以存在的意義。
埃文.瓦奇給這世界提了個醒,新聞攝影雖像拜登一樣垂垂老矣,但猛志固常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