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遠方的向往從未停止,尤其是在人們常常感到倦怠的今天。而伴隨著女性議題的聲浪,“出走”,從百年前的娜拉出走,到電影《出走的決心》上映的今天,從虛構故事的隱喻,到現實中女性的每一次身體力行,它成為了某種當下故事敘述的范式。
未知的遠方為前來的陌生人帶來了什么?女性的出走和歸來,是尋找自我還是熱愛現實?一趟旅程,到底隱藏著多少敘述空間?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它關于一名女性與世界相處的方式,指向對自我更新的解釋,在這樣的旅程中,無論是以何種目的行走在路上的女性,都共同參與改寫著關于出走的故事。
這一次,在路上的人是高圓圓,她的目的地是內蒙古阿拉善草原,這是她第一次前往,在沙漠綠洲之處,她遇見了一位女性朋友。
抵達的時候,草原的秋天正緩緩降臨。
此時,這里進入到秋日的打草季,牧民們忙著將牧草收割打捆。牧羊女斯琴陶古蘇和她的家人保持著最為古老卻辛勤的人工割草方式。“這兩天,天天都在下雨,天氣特別涼,我才把草收回來。”只有將草場牧草收割完,才能為羊群越冬做好準備。
斯琴陶古蘇今年40歲。她是家里的第四代牧羊人,她的母親、祖母以及更遠的祖上長輩都是牧羊者。她有一個不滿三歲的兒子。她爽朗,愛笑,富有責任感,幾乎包攬了一個牧民家庭最為緊要的工作——不管是牧場的勞動,還是家庭中的育兒。
高圓圓與斯琴相遇在草原,阿拉善初秋中午的陽光依然猛烈,她們散步,在樹蔭下小憩。
在陌生之地,高圓圓最感興趣的是眼前斯琴的生活。
斯琴從小放牧,有時要走很遠的路。“小的時候,我常去流動草場放羊。每年春秋,會走到很遠的地方去放羊,幾乎每次都要走兩三個月。白天,把羊趕到河邊,其實沒什么事,就看著它們吃草,有時也會抽空挖筍、拾柴火。放羊的人不會覺得孤獨,因為有很多事要做。”
斯琴所過的生活,讓高圓圓想起十多年前看過的一本書《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這本多國暢銷、被稱之為“20世紀最重要的文學現象之一”的寓言故事,講述了一位牧羊少年離開故鄉、穿越沙漠并最終尋找自我使命的故事。
十幾年前,書中最吸引她的字眼是“天命”。在書中,那位叫做撒冷王的老人曾對少年說道,“所謂天命,就是你一直渴望去做的事情。”
“當時讀這本書時我一直在想,天命到底是什么?來到草原,似乎給了我答案。游牧女性世世代代的傳承,就像是老天給予她們的使命。守護這片土地,與大自然強烈的聯結,自出生起就確定了她的志向,這是我們作為城市人無法體會的。”高圓圓說。
來到斯琴家后,她們一起梳羊毛,翻看了家庭相冊。這兩個年齡相近、生活方式卻完全不同的女性,在此刻,對于時間的感受卻是類似的。
綿軟的羊羔在牧民的撫育下茁壯成長。春夏流轉,草原逐漸茂密,羊絨慢慢脫落,生活在這里的牧羊人將羊絨收集起來。
也許是梳羊毛的啟發,高圓圓記起了童年時母親手織給她花樣繁多的毛衣,這些毛衣如今依然被她珍藏在家中。“小時候,毛衣都是我媽媽織給我的。她的手很巧,能織出很多不同的樣式。”
翻看相冊時,高圓圓意外把斯琴兒子的照片錯認成“女兒”,那是因為照片中的小孩梳著兩個辮子,長相秀氣。在蒙古習俗中,孩子要蓄著頭發,等著年滿三歲時參加“敖爾波禮”(蒙古幼兒三周歲時擇日將三年來所蓄“胎毛”從四周剪下而舉行的隆重儀式)。
斯琴有一個妹妹,為了幫助家里干活,她從小就放羊。她喜歡種樹,樹多了,那一片草場就好。她笑著有些不好意思地說,如果人生還有一次機會,她希望能多上學。
羊羔有時候也像家人。斯琴給羊都起好了名字,“羊和人一樣,雖然山羊都是白色的,它們的長相都不一樣。有的耳朵短,有的耳朵是卷起來的,有的耳朵是小耳朵,有的毛色不一樣。”根據不同的特征,它們被命名為小耳朵、蒙古語的“黃色”等。“每只羊都有自己的性格,有的特別招人喜歡,總是跟著人跑,有的比較調皮,也有脾氣特別倔的。”
屬羊的高圓圓對此有特別的比喻。“我覺得自己像羊的,看起來是溫順的、怯懦的、人畜無害的,但是你也知道山羊發起脾氣來,它或許殺傷力不大,但它會奮進全力反擊。”
在許多采訪中,高圓圓都會將自己定義為一個循規蹈矩的人。“其實我每一步走得還挺踏實的”,她這樣說,然而在表達中,我們仍然看出了一些逸出的、規矩之外的特質,那是某種質地溫和的堅持,和一種對自由的向往——
“有的時候我常想,如果往前再走一步會,怎么樣?我常常這么想,我對邊界的探索感到好奇。”
edition 阿拉善「白中白」羊絨毛衫、羊毛牛仔褲
她喜歡靠近那些和她完全不一樣的女性。“可能會被她們身上看到我缺乏的特質。”她說,“小時候會喜歡跟氣味相投的人相處,長大以后反而喜歡那些完全不同的人,那些勇敢的人、那些做事不計后果的人、不循規蹈矩的人、跳脫在世俗眼光之外的人。”
眼前的斯琴是跟她不一樣的人。但她們擁有共同的話題,甚至可以理解對方處境中隱秘的一部分。
草原上的牧民永遠生活在變化之中。
李娟曾在《冬牧場》這樣寫道:“傳說中最好的牧場是這樣的:‘那里奶水像河一樣流淌,云雀在綿羊身上筑巢孵卵’,充分的和平與豐饒。而現實中更多的卻是荒涼和貧瘠,寂寞和無助。現實中,大家還是得年復一年地服從自然的意志,南北折返不已。”
從斯琴的日常生活中,我們能夠窺見按照天時變化而自然形成的牧民作息,這是傳統游牧者所特有的生活節奏——
“每年的1-4月份,青草長出來了,羊完全可以放出去了。在這里,羊不需要圈著養,放去草場上它們會自己去吃草。5月份開始,夏天來了,牧場工作沒有那么忙,可以忙些家里的事情。到了秋天,比如現在,要開始忙著剪羊毛;如果家里有自己的草圈,還需要打草和割草。冬天的時候,我們會回到鎮上住,那里比較暖和。”斯琴和萬千生活在草原的游牧女性一樣,每年在不同時間變換不同住所,也變換著不同的身份與工作,保持著流動的游牧生活。
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教授Helga Nowotny在她名為《The Cunning of Uncertainty》(《狡黠的不確定性》)的著作中曾提出,牧民生活中的不確定性是“刻入生活(Written into the Scripe of Life)”的。
不確定對于現代人來說,或許意味著頻繁變動、臨時住宅與無法穩固的根基,但對于牧民來說,季節變化、草場流動、居住場所改變、職業屬性多元則永遠代表一種新的可能。
生活中的不確定性無法避免,而演員,往往則需要某種不確定,來謀求理解他人的養分。現在的高圓圓正在體驗這樣變動的時期。
三十多歲時的高圓圓,經歷了漫長的對于自身“循規蹈矩”特質的對抗,但結果并不如愿。很長一段時間,她將更多的注意力投向個人生活和家庭中。“很多人可能都會這樣想,放棄會不會更輕松一些?我也是,我又是一個格外沒有所謂的野心的人。”
edition 含羊絨廓形西裝、羊毛精紡呢長褲、長靴
高圓圓的母親在四十歲時生下她,而她也在四十歲時誕下女兒。女兒成長之后,她的生活好像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現在我好像突然體會到了何為野心。”現在她希望出演更復雜、更多元女性角色,在其中找到樂在其中的力量,以及自身的觀照與共鳴。除此之外,還有更多的果決、取舍和期待——
“我們常常會探討一個話題,就是工作和家庭如何平衡,這本身是一個偽命題。過去我認為它是取舍,因為你的精力是有限的。現在我發現不能把它看成取舍,我就是都想要,我想激發自己的潛能,試試看到底行不行。我沒有以前那樣掙扎了,現在很平靜。”
edition 羊毛駱駝絨呢大衣、羊毛精紡呢西服套裝、耳環
也許一如牧人拖帶著羊群與家當,在草原的四季中往復。女性的生命境遇也并不在一時的此得與彼失,而是一個在流動的體驗中不斷有機前進的過程,直至抵達更廣大的天地。在旅途的最后,高圓圓說:“家人守護我們,天地守護我們,現在我想帶著自己的野心,去做更多。”離開草原之前,高圓圓與斯琴鄭重地道別。斯琴送了她一個小小的,用羊絨做成的掛件。
“羊絨”如同一個永恒的符號,聯結自然與家園、游牧與城市、一位女性與更多女性,傳遞不息的溫暖。edition「Women for Women」文化項目關注女性多元的生命際遇與內在聯結。品牌大使高圓圓的草原之旅,為這一歷程標記一塊新的版圖。
將思考落至線下,或許是我們對關注真實世界的并與之發生鏈接的踐行。本次edition「Women for Women」文化項目攜手NOWNESS共同呈現的短片《她在路上》,將于10月19日在上海誌屋線下首映,并邀請作家七堇年,制片人王婧,與本次短片導演張鈺展開一場行走遠方的女性公路敘事對話。
點擊下方卡片,這個周末,與三位嘉賓一同討論女性公路敘事:
正如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藝術史系全美媛(Miwon Kwon)在她的著作《接連不斷:論場域特定性》(One Place after Another: Notes on Site Specificity)中寫:
“這不是一個選邊站的問題——在游牧與定居模式之間、在空間與地方之間、在數字界面與握手之間選邊。相反,我們需要將這些看似矛盾的范圍,與我們對它們的矛盾欲求放在一起思考,換句話說,將看似對立的關系理解為持續(sustaining)的關系。……只有那些具有這種關系感性(relational sensibility)的文化實踐,才能把在地方性的相遇變成長期的承諾,把逝去的親密關系轉化為不可磨滅的、不可回溯的社會印記——如此這般,我們在生命流逝中所居之處的序列,才不會變成接連不斷的無差別序列。”
當我們身處不確定與動蕩的當下,外界的風雨為我們帶來無常,總有一些依然溫暖的事物從未曾改變,它們用一種極為輕柔的方式應對著變化與危機,這是牧民生活的智慧,也是每一個女性個體書寫的生命體驗,在與陌生人交際的過程中,感受被確認,也被延展。擁抱柔軟,接受流動,只要在路上,足以抵御來自外界的一陣寒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