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字長文,值得感興趣的朋友耐心閱讀,必有所獲。
【序】
距今49年前;
1971年7月9日4時20分;
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
天空還沒有放亮,昏暗的路燈閃爍;
街道空蕩,不見行人和車輛;
整個城市仿佛依舊在沉睡著。
伊斯蘭堡風光
查克拉拉空軍基地;
燈火管制,漆黑一片。
一輛黑色轎車穿透這片黑,疾馳而來;
沿途的層層武裝警衛崗逐一得到命令,曉得身份確認完畢;
于是波浪般擺臂指示轎車直抵特別停機坪。
停機坪上,總統專機裝涂成巴基斯坦國際航空公司標識的四發遠程噴氣式波音707客機靜靜等待著。
由轎車內匆匆下來四人,埋頭健步登機;
不待他們走入艙門,那輛轎車就已經再次穿透黎明前的黑,飛快地開走了。
四人登上客機后,直接坐在了艙門附近。
他們神色緊張、目不轉睛地注視著舷窗外,他們來時的路。
這四人分別是:
章文晉,我外交部美大司司長;
王海容,我外交部禮賓司副司長;
唐龍彬,我外交部禮賓司副處長;
唐聞生,我外交部翻譯室英語翻譯、美大司科員;
放在當今,妥妥的外交天團,并且還是超五星、超豪華的那種。
他們,可是由周恩來總理和葉劍英元帥精挑細選出來的強兵悍將。
帶隊領導自然是非章文晉莫屬。
一年后,中美交往的大門終于被打開
焦急緊張的期待中,幾分鐘的時間轉眼飛逝;
兩輛黑色的轎車如期而至,直接開到了舷梯之下。
先是一個又高又瘦的身影從車內出來,這是巴基斯坦外交部外事秘書——蘇爾坦·汗先生;
隨后,從另一面車門閃出來一個肥胖的身影,他臉上戴著一副寬大墨鏡、衣領豎起來、頭上還戴著一頂闊檐帽。
他黑西裝、黑領帶、黑皮鞋,全身都是黑色的。
即使是熟人,如果不仔細端詳,絕對不會認出他——時任美國尼克松政府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亨利·阿爾弗雷德·基辛格!
后來的一行人快步登機后,蘇爾坦·汗為雙方作了介紹之后,就轉身下了飛機,隨車快速離開了。
基辛格團隊的成員有:
溫斯頓·洛德,基辛格的政治事務助手;
約翰·霍爾德里奇,基辛格的政治事務助手;
迪克·邁斯澤,負責生活事務;
雷迪,特工人員;
麥克勞德,特工人員;
尼克松和基辛格(左一)
4時30分(當地時間);
飛機準時起飛;
目的地——北京南苑機場(當時為內部軍用機場)!
這是中美交往中斷了20年后的第一次高層間重要接觸;
美方將基辛格這次絕密的北京之行的代號定為"波羅1號"。
這個名字源于700年前,到中國元朝旅游的威尼斯旅行者、作家馬可·波羅。
此時,對美方來講,大約就是"探險"的意味更濃一些;
因為這個"波羅1號"是以尼克松和基辛格為代表的白宮力量繞開國務院秘密同中國聯系的……
尼克松和基辛格(右)
【一】
早在7月初,有關"波羅1號"的相關工作就在毛澤東主席的領導下、周恩來總理的親自指揮下秘密、穩妥地開始進行。
中央成立了高級別的三人小組。
接待方面的領導班子由葉劍英元帥、姬鵬飛(外交部代部長)和黃華(我駐加拿大大使)負責。
周恩來總理也在百忙之中多次具體指導、親力親為,將工作落實得細之又細、嚴之又嚴。
周總理親自帶領接待人員到釣魚臺國賓館,選定了靠北頭、比較僻靜的5號樓為基辛格一行的下榻之處。
外交部派出的接待班子在臨近的4號樓辦公,周總理和葉帥也經常到那里聽取匯報。
這個院子里還有個6號樓,當時閑置著。
6號樓與外面由一座小橋連接,總理指示,要在橋上安排便衣警衛。
這兩座樓靠近北門,總理下令,除參加此次接待的工作人員外,其他人員一律不準走北門。
總理還就房間里的擺設和招待作了很多明確、詳盡的指示;
要求外交部的一切工作,都要本著有利于這次中美高級會晤的氣氛出發。
他說:
"我們歡迎人家來,就得要熱情,否則就太不禮貌,但也不要強加于人"。
按照總理的要求,對5號樓部分房間立即做了粉刷;
沙發、窗簾和一些家具等也全換了新的;
對空調等也做了全面檢查;
還在基辛格的客廳里增設了酒臺,放了各種中外名酒和香煙等。
美國準備改善兩國之間的關系,公開發表斯諾站在天安門檢閱的毛澤東身旁的照片。看到冀朝鑄沒?
由于時處"文革",釣魚臺各樓都擺著毛主席語錄,從接待角度看,十分不妥。
按照總理的指示(換做第三人,肯定沒有這種勇氣),拿走了語錄本。
(但沒有想到,后來基辛格一行臨走時還特意問我方索要《毛澤東選集》和《人民日報》)
另外還有不少"文革"色彩很濃的工藝品,如紅衛兵的瓷塑和墻上掛著的宣傳畫等,也都換成了文物、國畫等;
擺放的報刊雜志也作了挑選;
在基辛格住的房間里還擺放了一個以賓館名義贈送的大花籃。
領導小組對參加這次接待工作的所有人員,包括服務人員、司機和安全人員,均作出了嚴格規定:
嚴守秘密,保證安全,在執行任務期間不準回家,不準往外面打電話,不準作記錄。
所有人員連小本子都不準帶,每次領導布置工作只能靠腦子記。
在客人的飲食方面也根據總理的指示作了細致的安排。
那時釣魚臺還沒有起司(奶酪的音譯),聽說美國人愛吃起司,就專門從北京飯店要來。
又了解到美國人愛吃海味,就準備了鮑魚、海參、海貝等。
兩天的菜譜都是事先開出來,每餐不重復。總理宴請的菜譜都由總理親自審定。
總理還指出,應該讓他們有機會嘗嘗烤鴨。
去烤鴨店不方便,就請了北京烤鴨店的一位老廚師到釣魚臺,搞了個小烤爐。
另外還安排了一個西餐廚師。
可后來征求他們意見,他們都說吃中餐,而且他們對中餐顯得很習慣。
洛德用筷子和中國人一樣熟練,后來知道他的夫人是華裔。
周總理親自設宴接待基辛格
總之,按照周總理的話來說:
"這次高級會晤,這說明了美國封鎖、敵視中國政策的完全失敗。
為了擺脫被動局面,美國不得不放下一貫傲慢的架子,跑到北京來與我們會談。
不是我們有求于他們,而首先是他們有求于我們。
我們應該本著落落大方、以禮相待、不卑不亢的精神做好這次工作"。
【二】
7月9日。
沿途天氣晴朗。
經過試航的駕駛員穆罕默德·鐵穆爾·貝格在我國專門派去的領航員、民航管理局第一飛行總隊長徐柏齡的配合下,熟練平穩地駕駛著專機。
不知不覺中,已經飛越了國境;
那白雪覆蓋著的喜馬拉雅山的壯麗景色頓時透過舷窗撲入眼簾。
當時基辛格的政治事務助手洛德最是格外興奮。
因他坐在飛機前排,理論上將成為第一個進入紅色新中國這神秘國家的美國官員。
經過4小時45分2400英里的飛行,專機按預定時間于中午12時15分(北京時間)抵達北京。
為安全起見,在專機進入北京附近上空時,我空軍出動了兩架戰斗機護航。
當飛機平穩地降落在南苑機場跑道上時,基辛格一行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熱烈鼓掌,我方陪同的接待4人組也跟著鼓起掌來,祝賀平安抵達北京。
南苑機場示意圖
北京夏天的中午,很悶熱。
透過機窗,一眼望到葉帥已經站在停機坪上等候。
他身穿深灰色的中山裝,精神十分抖擻,正在和黃華、韓敘(外交部禮賓司代司長)和冀朝鑄("中國紅墻第一翻譯",外交部翻譯室副主任。惜于今年逝世)交談。
他們身后停著3輛紅旗轎車。
基辛格首先走下飛機,葉帥迎上前去熱情握手問候。
他用濃重的廣東口音連聲說:"歡迎你!歡迎你!"
葉帥隨后陪同基辛格坐進寬大的紅旗轎車,直奔釣魚臺國賓館。
沿途,車隊都把深色窗簾放下。
【三】
這是一次絕密之旅,促成過程自然更是絕密。
半年前;
1970年11月10日到15日,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正式訪華。
這次會談主要是討論兩國正在發展中的各方面的關系,
包括中方支持改善巴基斯坦的國防力量的問題。
當時擔任主要翻譯的是冀朝鑄。
會談結束后,葉海亞·汗對周總理說,他希望單獨地同總理談一次,不需要別人,最多只要一個翻譯在場。
周總理就說:"小冀,你同我們來吧!"
他們一起上了樓,進入一個小房間。
在那里,葉海亞·汗對周總理說:
"在我啟程訪華之前,我到美國見了尼克松總統。
他向我表示,希望我向中國政府轉達他的意思:
美國絕無意同蘇聯聯合起來一起反華。美國愿意同中國進行對話,以談判的方式解決兩國之間的各種分歧。美國政府期待著最終同中國走向友好。"
周總理感謝葉海亞·汗轉達的口信,并且表示將給以答復,請葉海亞·汗轉交。
在此之后,中美之間進行了數次書面上的往來。
1971年4月27日,中國通過巴基斯坦渠道正式送交美國一份照會。
照會說:
"中國政府重申它愿意在北京公開接待美國總統本人,以便直接進行會晤和討論"
第二天,尼克松就將秘密訪問中國的任務交給了基辛格。
這些書面往來的翻譯工作都是冀朝鑄和唐聞生兩個人完成的。
除了他倆之外,還有王海容以及極少數的領導同志和其他工作人員參加了有關工作。
此外,再也沒有旁人知道。
6月30日,白宮發言人齊格勒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
尼克松總統將派基辛格博士前往南越、泰國、印度、巴基斯坦進行為期十天的訪問。
最后一站的巴基斯坦,就是雙方商定的 "金蟬脫殼"之處。
這些情況直到中美正式建交之前都是絕密的。
【四】
到達釣魚臺國賓館后,我方立即通知美方:
下午3時,周總理來賓館會晤。
基辛格等人顧不上休息,立即到院子里面以散步為由商量問題。
此后,他們始終采取這種方法商量問題,即使是晚上很晚,仍要在外散步。
在室內偶爾交談時,也要把收音機打開,以防有人偷聽。
有一次,基辛格等人散步到6號樓附近的小橋,被警衛擋了回來;
他們不高興,提出意見。
我方說,這是你們自己提出的要求,要絕對保密。
美方的那兩個特工人員似乎很不習慣這種秘密任務;
他倆常常顯露出很緊張的樣子,跟在基辛格后面寸步不離。
連與周總理舉行的小范圍會晤,他們也千方百計想擠進去。
后因基辛格本人也不同意,他們只好待在外面等候。
葉帥與基辛格
盡管我方當時以為所有準備工作已經十分周到完善,但誰也沒有想到會發生意外。
一天下午,基辛格的助手霍爾德里奇拿著一疊新華社英文新聞稿來找我方的聯絡員。
他指著封面上的毛主席語錄問是怎么回事。
原來,那段語錄是:"全世界人民團結起來,打敗美帝國主義及其一切走狗!"
霍爾德里奇說:
"這是從各人的住房里搜集到的,希望這些新聞稿是被錯誤地放到了房間里。"
這事后來驚動了總理和葉帥,他們明確指示以后所有報刊雜志均放在走廊,自愿提取。
在以后基辛格多次訪華時,這件事曾被作為"花絮"反復提及。
基辛格一行在京停留期間,總理對他們的生活起居十分關心。
每次向總理匯報時,總理都要問客人習慣不習慣,并反復交代要保證客人的身體健康。
10日早晨,我方安排基辛格一行到故宮參觀。
這也是唯一的一項外出活動。
1971年10月23日,葉劍英陪同二次抵京的基辛格游覽北京頤和園
按照美方的要求,我們采取了嚴格的保密措施;
對外關閉了部分景點,沿線只安排了幾名便衣保衛人員。
陪同參觀的也只有黃華等少數幾位人員。
基辛格在參觀時感覺奇怪,便說,今天的故宮顯得格外清靜和寬敞。
我方還特意安排了一名攝影記者,給大家拍照留念。
照了幾張之后,基辛格開玩笑說,還是少照一些為宜:
否則白宮知道后,以為我們在這里只顧游山玩水,不務正業。
【五】
中美會談一直是在嚴格保密和緊張的氣氛中進行的。
基辛格在北京停留了48小時,同周總理會談用了17個小時,每天會談7-10小時。
根據周總理的指示,會談是在基辛格住地和人民大會堂福建廳兩地輪流舉行。
基辛格和其中方助理專家溫斯頓·洛德并不知道福建和臺灣隔海相望;
后來周恩來總理向他們說明了這一點。
最后一次會談是在基辛格駐地舉行。
一直延續到11日上午10時多,超過了預定時間。
3個多小時過去了,門終于打開。
雙方人員面帶笑意走出大廳,基辛格把總理一直送上汽車。
這時,大家心里已經明白了八九分——協議終于達成了。
周恩來總理與基辛格舉行會談。葉劍英副主席參加
會談結束后,葉帥與基辛格一行在賓館共進最后一次午餐。
兩天來的緊張氣氛一掃而去,飯桌上大家談笑風生,都喝了茅臺酒。
葉帥風趣地對基辛格說:
"這次很對不起,未能以正式公開的方式來歡迎你,以后再補上。
下次來就不需要再躲在這里了,可以到外面去走走;
想吃風味菜可以直接去飯館,可以到烤鴨店品嘗烤鴨,也可到東來順吃涮羊肉,還可以給你們的家人買些紀念品"。
兩個特工人員也把隨身不離的文件箱放在了一邊,和接待人員一起喝酒。
當我方提醒他們注意文件箱時,他們大大咧咧地說:"現在不需要了"
接著還毫無拘束地向我方警衛人員介紹白宮特工人員的職責和保衛總統的措施。
周恩來總理、葉劍英副主席與基辛格會談間隙用餐
分手的時候到了。
葉帥、黃華、韓敘帶領相關人員到機場送行。
基辛格一行按照預先的安排,于11日中午12時20分離開了北京。
他們在北京短暫的48小時停留終于圓滿地結束了。
一回到伊斯蘭堡,基辛格辦的第一件事,就是向白宮發出密碼電報"EUREKA"(希臘語"我發現了", 這是阿基米德發現浮力定律時說的話)。
白宮方面很清楚,那就是北京之行取得了成功。
4天之后(7月15日),中美雙方同時向外界發布了震動全世界的公告:
"周恩來總理和尼克松總統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亨利·基辛格于1971年7月9日至11日在北京進行了會談。
獲悉,尼克松總統曾表示希望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
周恩來總理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邀請尼克松總統于1972 年5月以前的適當時間訪問中國。
尼克松總統愉快地接受了這一邀請。
中美兩國領導人的會晤是為了謀求兩國關系的正常化,并就雙方關心的問題交換了意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