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擘畫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美好藍圖。廣大鄉村地區以及占全國人口三分之一強的鄉村人口[1],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物質基礎和原生磅礴力量。紀錄片作為形象鮮活的影像文獻、生動翔實的調查檔案、抵達真相的視聽媒介[2],記錄和呈現著中國鄉村的發展嬗變。本文旨在通過文獻綜述、內容分析和案例研究等方法,探討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鄉村題材紀錄片的創新發展。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鄉村題材;紀錄片;創新發展
2022年,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向世界莊嚴宣告,中國共產黨將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中國式現代化由此吹響前進號角、拉開時代大幕。中國是農業大國,廣大鄉村地區構成了國家發展的基礎版圖,是中國式現代化攻堅克難的重中之重。鄉村題材紀錄片作為記錄和傳播農業生產、農村生活、農民奮斗、民俗文化、改革變遷的重要載體,在傳播主流價值、記錄時代變化、留存國家記憶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鄉村題材紀錄片,對于觀察、理解、認知中國式現代化具有獨特的價值和意義。
一、鄉村題材紀錄片的發展歷程
鄉村題材紀錄片在中國經歷了一個由單一到多元、由宣傳工具到文化傳播、由國家專業機構獨家制作到國內外機構及個人多方參與的發展過程。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來,鄉村題材紀錄片緊跟時代步伐,更加關注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顯示了紀錄片制作者的人民立場、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
(一)早期階段。在中國電影電視普及初期,鄉村題材紀錄片由國家專業機構制作,內容側重于展示農村的生產生活和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具有鮮明的政治色彩和宣傳教育功能,體現了“記錄影像、收錄信息、著錄檔案,為人民寫真,為時代留影,為國家鑄魂”[3]。1956年,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攝制上映的彩色紀錄電影《萬象更新》,反映了建國初期實行的農業合作化運動以及對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8年,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攝制的又一部紀錄片《到農村去》在北京電視臺首播,這是我國電視屏幕上播出的第一部紀錄片。該片以當時國家一項重要社會運動——干部下放到農村為主題,反映國家建設在農村的影響、城鄉關系變化、農村傳統結構轉型等問題。1971年,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制作上映的《紅旗渠》,真實記錄了60年代河南林州人民在極端困難條件下,發揚“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精神,歷時10年,在懸崖峭壁上成功開鑿出一條全長1500公里跨越太行山脈的“人工天河”——紅旗渠[4]。這一壯舉不僅展現了中國人民戰天斗地、改造自然、改變命運的頑強意志和集體智慧,而且鑄就了中國共產黨人“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被納入中國共產黨偉大精神譜系,成為激勵人民群眾克難攻堅創造美好生活的寶貴精神財富。
(二)改革開放后。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鄉村題材紀錄片更加關注農村社會的多元化變革,包括農民的生活狀態、鄉村文化、傳統習俗等,更多地體現了社會責任和人文關懷[5]。著名紀錄片導演、國際評委、高級記者梁碧波說,紀錄片的核心價值就是關注人的生存狀態和內心世界。在此理念指導下,一批導演拍攝了多部震撼人心的鄉土紀錄片,引起國內外良好反響。1995年《馬班郵路》記錄鄉郵員在大涼山用馬幫送信,為村民傳遞山外世界的故事。1996年《冬天》呈現了橫斷山南麓冬季一個村莊的艱苦生活。1999年《婚事》以秦巴山區兩對農村青年從提親到結婚的歷程,真實反映農民生存狀態。2000年《山里的日子》通過回鄉、冬閑、嫁女、農忙、收獲等場景記錄四川東北部大巴山一個山村的群眾日常生活,見證了社會轉型期農村的真實狀態。面對生活缺水問題,1995年《陰陽》反映身為風水先生的村民兩次打井失敗而堅韌不拔的精神,2012年《空山》記錄大巴山村民應對缺水的生存挑戰表現出的積極樂觀的精神面貌。2013年《鄉村里的中國》記錄沂蒙山區一個村莊三戶農民家庭在24節氣里各不相同的生活故事。2017年《了不起的村落》通過展示古老村落的自然風光和歷史故事,傳達對傳統文化的紀念以及對現代生活的反思。2018年《好在了,我的家》《出山記》分別講述云南、貴州少數民族成功脫貧的故事,以事實映照黨帶領各民族擺脫貧困、奔向小康“一個也不能少”的惠民政策。
(三)新時代以來。隨著國家對紀錄片事業一系列支持鼓勵政策的落地實施,紀錄片制作隊伍不斷壯大,播出平臺不斷拓寬,國產紀錄片呈現出佳作連連的良好發展態勢[6]。這些作品不僅記錄了鄉村的自然風光、人文歷史和日常生活,更加貼近現實,推出許多黨和群眾共同關注的反映農村改革、鄉村振興等時代主題的優秀作品。2020年《希望的田野·烏蘇里新歌》通過黑龍江墾區烏蘇里江沿岸赫哲族群眾脫貧后奔向小康的奮斗事跡,奏響共和國大糧倉現代化大農業的時代旋律;《碩果秋歌》通過湖南四個文旅小鎮,講述鄉村歌謠里的煙火故事,展現美麗鄉村的嶄新面貌;《承諾》“山水之外”及“故土與新家”分別講述淮河下游洪澤湖漁民搬遷上岸、華中腹地武陵山區開山修路及云南東川、海南小漁村群眾遷出窮僻故地、住進美麗新家的溫暖故事。2021年《黃河人家》記錄陜、甘、寧、青等九省區10個普通家庭的平凡生活,展示新時代黃河沿岸的高質量發展和變化;《土地 我們的故事》選取全國7個具有地域代表性村莊的典型農家,通過農民口述,展現中國農村家庭與土地之間深厚的依存關系和歷史變遷;《瓜熟蒂落》記錄華山腳下、渭河邊上一群瓜農靠辛勤汗水澆灌甜蜜果實的故事,展示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民追求幸福生活過程中的喜怒哀樂和悲歡離合。2022年《村莊十年》聚焦中國10個典型村莊,以鮮活的個體故事展現中國村莊10年發生的巨大變化,記錄鄉村建設過程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喜人成就;《稻鄉澎湃》講述遼南水稻傳統種植區群眾發展特色產業的奮斗故事。2023年《記住鄉愁》系列紀錄片推出《鄉村振興》《加油新農人》《家的方向》等專題,以更多元的視角,構建中國鄉村振興、加快現代化進程的宏偉畫卷,讓人們在感受山河之美、人文之美、歷史之美的同時,更加深刻理解中國鄉村的過去、現在,進而更自信地面向未來;《農產之美》以中國傳統五色(紅、綠、白、黑、黃)為切入點,深挖各色農產品背后的人文故事,展現山東人民的優秀品質。
正如《<話說運河>創作漫談》所言,鄉村題材紀錄片“一切鏡頭均孕含于真實生活之中,均來自于生活的自然形態之中……[7]”鄉村題材紀錄片中的農民可親可愛,他們的堅韌、不屈、抗爭、奮斗、奉獻、執著,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百折不撓、繁榮富強的寶貴精神財富。這些鄉村題材紀錄片所展示的農民面孔、所講述的真實故事,從不同側面、不同層面、不同角度、不同深度揭示了各個年代鄉村社會的生產環境、生產生活、命運悲喜、人生際遇,以及人的所思、所想、所困、所為,呈現了一幅幅形態各異的中國鄉村世界影像。
二、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的鄉村嬗變
隨著我國脫貧攻堅、小康社會等階段性社會發展目標的實現,中國共產黨確立的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為目標的中國式現代化,將對廣大鄉村地區帶來前所未有的深遠影響:
——在基礎建設上,水利、道路、電力、通信等生產生活領域公共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為鄉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創造了條件。鄉村義務教育普及率、醫療衛生服務水平不斷提高,農民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多彩。
——在經濟發展上,科技支撐對農業發展的影響更加深入,現代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將顯著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鄉村經濟除了農業生產、種植養殖等傳統經營,逐漸向多元化、產業化方向發展,具備新理念、新技術、新業態等特質的“新農人”大量涌現,鄉村旅游、科技務農、農村電商、直播帶貨等促進農民收入來源更加多樣化。
——在生態環境上,隨著國家美麗鄉村建設的全面推進,農民群眾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不斷增強,國家逐步加大生態保護和修復的資金投入,深化綠色發展政策實施,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為鄉村宜居宜業、鄉風文明、生活富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在鄉村治理上,村民自治制度在黨的領導下不斷深化,鄉村社會治理模式逐漸向現代法治、民主治理轉變,鄉村社會秩序更加和諧穩定。
——在城鄉融合上,城鄉人口雙向流動加快,在大量農村勞動力繼續向城市轉移的同時,更多學歷高、懂科技、眼光遠的城市人口奔赴鄉村,城鄉融合發展戰略將更好地推動城鄉資源共享、互動交流,促進城鄉共同發展。
——在文明建設上,國家加大對鄉村文化事業的投入,支持鄉村文化傳承創新,推動鄉村文化設施建設,培育鄉村文化品牌,提升鄉村文化軟實力。
但另一方面,現代化進程也會不可避免地給鄉村社會帶來現代生活理念的沖擊、鄉村倫理道德的改變、部分傳統文化和手工藝的沒落失傳、鄉風民俗獨特性及個性化的式微甚至消失……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可見,廣大鄉村的現代化道路不會是一條平直、寬闊的坦途,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難免出現發展進步與落后守舊相搏、困難阻礙與矛盾沖突交織、改革陣痛與成功喜悅并存的壯闊復雜局面。但這無疑為鄉村題材紀錄片的創新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豐富的素材和深刻的主題。
著名電視藝術家、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紀錄片學術委員會原會長陳漢元說,一部紀錄片就是一段有聲有色的歷史。鄉村題材紀錄片創作者們要抓住歷史機遇、把握時代脈搏、秉持家國情懷、堅守人民立場、扎根鄉村沃土,跟蹤記錄、真實呈現中國人民在攻克中國式現代化最艱巨最繁重任務過程中的拼搏奮斗、實踐創新和開拓進取,奉獻不負時代、不負人民、不負歷史的紀錄片精品力作。
三、鄉村題材紀錄片的創新發展
在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形勢下,中國式現代化將向世界展示中國智慧、貢獻中國力量、傳播中華文明。
國家對紀錄片事業持續性的政策支持,無疑將進一步促進紀錄片的繁榮發展,同時也對紀錄片選題、制作、傳播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當前,鄉村題材紀錄片的創新發展還面臨著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如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保持紀錄片的獨立性和批判性;二是如何在新媒體蓬勃發展、短視頻風行天下而與之俱來的影像內容魚龍混雜、真假莫辨的種種亂象下,堅持紀錄片的真實性、嚴肅性、人民性、建設性;三是如何兼顧傳統與現代,實現紀錄片的傳承與創新。從記錄內容看,鄉村題材紀錄片聚焦鄉村自然生態、特色美食、人文歷史多,而關注鄉村生產關系、產業發展、生育觀念、子女教育、農民養老等社會現實問題少;從敘事方式看,仍然以格里爾遜式、直接電影、真實電影這三種敘事模式為主流[8],這也是紀錄片自面世以來被紀錄片制作者廣泛接受和普遍使用的敘事手法,鮮有突破。
在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鄉村題材紀錄片關注、記錄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鄉村變遷、鄉村改革、鄉村治理、鄉村發展、鄉村振興,講好鄉村建設發展的現代化故事,既是一道觀照和響應鄉村社會進步的時代命題,也是新時代賦予鄉村題材紀錄片創作者們光榮的責任和使命。
(一)內容表達。堅持“內容為王”是紀錄片打造品格、品質、品牌的根本保證。在繼續展示中國鄉村的自然美、生態美、人文美的基礎上,紀錄片要更多地關注鄉村現代化進程中的民生問題、現實問題。中國式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戰略必將歷史而深刻地變革和促進鄉村社會的全面發展,隨著中國現代化的深入推進,鄉村地區在農業生產、產業創新、村民自治等方面都將發生顯著變化,涉及民生及現實問題的生產力、生產關系、生存方式、耕作模式、經濟增長等各方面層出不窮的鮮活素材,紀錄片要敏銳地捕捉和記錄,在選題策劃、內容表達、故事架構等方面守正創新,深入挖掘,真實記錄,留住鄉村探索發展、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的成果和足跡。
要聚焦農民主體。毛澤東同志關于“人民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的著名論斷,深刻揭示了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中國式現代化是鄉村社會的偉大變革,廣大農民群眾是這場變革的親歷者、見證者、推動者,是新征程中的奮斗者、新時代的追夢人。要記錄農民群眾、“新農人”在現代化和鄉村振興中的角色認同、擔當作為、困難困惑、創新創造、精神風貌……作為中華文明的文化基因,鄉村是現代人尋根問祖的故土、精神皈依的家園,是鄉思、鄉戀、鄉愁的本源。紀錄片要深入挖掘鄉村文化,讓寶貴的文化遺產、優秀的傳統文化、風俗習慣和健康簡約的生活方式等,在與現代文明的碰撞、融合、包容、接納中綻放光彩,展現鄉村文化獨特的價值和魅力[9]。
要以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鄉村社會的主流價值、主體形象為拍攝記錄主題,避免因“一葉障目,不見森林”式的狹隘思想和短視行為,而出現鏡頭記錄的偏題、偏激、偏頗、偏向。要用真實、思辨、建設性的內容表達,呈現沾泥土、接地氣、帶露珠、冒熱氣的影像紀錄[10],引導更多的現代人認識鄉村、理解鄉村、關愛鄉村、支持鄉村、建設鄉村、守護鄉村,進而服務和推動鄉村的現代化、可持續發展。
(二)敘事策略。在敘事學研究者看來,敘述、故事和閱讀是構成敘事及其意義表達的三塊基石[11]。20世紀四十年代,費孝通先生研究指出,“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12]”這是基于中國社會的基層結構、文化傳統以及人們的生活、思維方式深深根植于鄉村和土地之上的現實和事實。鄉村題材紀錄片對鄉村社會改革發展的影像記錄,其實是從鄉土視覺對中國鄉村社會觀察記錄的一種呈現,因而具有“國家相冊”的史實和文化意義[13]。
紀錄片這種影像藝術形式從國外傳到中國后,敘事模式至今仍是三種主流大行其道,而結合中國實際、體現中國文化的中國特色紀錄片敘事模式尚未形成,或者說基于國內紀錄片的發展實際,廣大紀錄片從業者對中國式的紀錄片敘事還在不斷地探索實踐中。中國要在國際舞臺上發出更響亮的聲音,必須立足于自己的文化根基和民族特性,同時也要積極推動文化交流互鑒,讓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因此,鄉村題材紀錄片的敘事要抓住歷史機遇、扎根現代鄉村,努力做到“一題多元”,即圍繞鄉村發展進步這一弘大主題,從不同的敘事主體為切入口,探索創新、綜合運用多種敘事方式,多維度、多渠道呈現鄉村社會的各個方面。
民族的、鄉土的也是世界的、人類的。要突出鄉村題材紀錄片的“鄉味”“村味”“土味”,真實反映農業、農村、農民現代化進程中的重點、熱點、焦點、優點、節點、亮點、痛點、難點、堵點、盲點[14]。連點成線,織線為面,點線+面,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立體呈現,以小見大,見微知著,既善于報告成績,又敢于揭示問題,更勇于記錄人民群眾破解攻克難點、痛點、堵點、盲點問題的民間智慧和探索精神,把家國情懷、鄉土情懷、人文情懷以及人民觀、大局觀、發展觀、審美觀、文化觀、歷史觀等融合貫穿于紀錄片策劃、拍攝、制作、推廣全過程,構建鄉村題材紀錄片獨具特色的美學表達。不僅要在內容上講好鄉村故事,更要切實提高紀錄片敘事的傳播感染力、影響力,突破城鄉、階層、文化、民族、意識、語言等隔閡或障礙,達到受眾從共情、共識到共鳴、共振轉化的有效傳播效果。
(三)融合傳播。新時代,多角度、多廣度、多媒介、多形態、多平臺、多終端的融合傳播,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和有效傳播的必經之路。在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的形勢下,隨著無人機、高速攝像機、超高清影像設備大量使用,以及抖音、快手、B站、微視等短視頻新媒體平臺的爆發式生長,視頻生產者、記錄者、傳播者、消費者的廣泛參與和及時互動,讓影像傳播更加便捷高效。事實表明,新媒體成為紀錄片產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作為一種承載個體敘事的新的視聽影像表達,短視頻等新媒體通過不斷創新實踐已躋身主流媒體生態化布局,正在深刻影響視聽傳播方式。
鄉村題材紀錄片因其內容的特定性、主體的弱勢性等固有屬性,與其他主旋律作品一樣長期處于傳播難的困境。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要求堅持正確方向、一體發展、移動優先、科學布局、改革創新,強調推動主力軍全面挺進主戰場,以互聯網思維優化資源配置,把更多優質內容、先進技術、專業人才、項目資金向互聯網主陣地匯集、向移動端傾斜,讓分散在網下的力量盡快進軍網上、深入網上,做大做強網絡平臺,占領新興傳播陣地。據學者研究分析,新媒體發展到2023年,已呈現多元融合、邊界消融、產業互通與數據共享等新特點,成為連接不同信息源、技術與平臺的關鍵紐帶[15]。從近年來新媒體平臺一波又一波鄉村文化視頻傳播成功“出圈”的典型案例可以看出,依托短視頻等新媒體平臺數字化渠道擴大、提升、增強有效傳播,是鄉村題材敘事作品實現“叫好又叫座”、擺脫傳播困境“走得出”“走得開”“走得廣”的不二之選。因此,鄉村題材紀錄片要抓住政策機遇,充分利用互聯網和新媒體相互促進、融合發展的優勢,在守牢電影、電視等傳統傳播陣地的同時,主動借鑒短視頻、微記錄“短、易、快”的新媒體傳播經驗,積極適應當前信息傳播大眾化、娛樂化、碎片化、快節奏的影像觀看習慣,切實把互聯網+人工智能時代全媒體、融媒體思維轉化為拓展提升鄉村題材紀錄片融合傳播效能的執行力,形成“一次性采集、多樣態生成、多平臺播放”的制作生產發展流程[16],通過傳統媒體+新媒體、大屏+中屏+小屏、橫屏+豎屏、長片+短片、國內+國外的多平臺、多維度、多樣態、立體化的集群式、廣觸達、持續性傳播[17],以藝術質量、播出數量、評價考量、社會裁量、商業流量的最大化,實現紀錄片人文、文化、歷史、社會、經濟、傳播等價值的最大化。
結語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中國式現代化是新時代實現就“三農”問題作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重要論述的戰略決策和國家行動。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鄉村題材紀錄片要站牢人民立場、扎根鄉村地區,自覺扛起“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的歷史使命,匯聚資本、人才、市場等各方力量,瞄準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鄉村振興發展的美好藍圖,觀照鄉村生產生活、農民情感命運、民間思想智慧、農村鄉風民俗、民族傳統文化等等,聚焦鄉村熱土上用智慧汗水改變自身命運、書寫時代華章的廣大勞動者、新農人,構建中國特色敘事風格,統籌運用各種媒介載體,創新利用融合傳播渠道,為民族和時代留住寶貴的鄉音鄉愁、鄉土記憶、鄉村變革,以出力的工作、出色的敘事、出彩的影像、出類的傳播、出圈的效果,努力開創鄉村題材紀錄片高質量發展的新局面,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持和精神動力。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24年2月29日。
[2]韓飛:《中國式現代化語境下的紀錄片國際傳播:敘事框架與實踐路徑探析》,《中國電視》2023年第2期。
[3]李維:《淺談紀錄片敘事模式的多元化》,《當代電視》2023年第7期,85。
[4]歐陽宏生、胡畔:《鄉土歷史與現實的傳播使命》,《現代傳播》2016年第1期,110。
[5]祁紅纓:《鄉村題材紀錄片的創作研究》,《記者搖籃》2023年第2期,105。
[6]劉忠波、沈文瀚:《2017—2021年中國紀錄片創作題材類型、美學表達和社會價值》,《當代電視》2022年第2期。
[7]何蘇六:《一九八二——一九九三:中國電視紀錄片研究的研究》,《中國傳媒大學學報》1994年第5期,61。
[8]李維:《淺談紀錄片敘事模式的多元化》,《當代電視》2023年第7期,83。
[9]梁君健、李晨暉:《形塑中國的鄉村意象:農村題材紀錄片敘事的主題與范式》,《中國電視》2023年第5期。
[10]張昭、張帆:《鄉村振興題材紀錄片的敘事分析》,《當代電視》2021年第12期,72。
[11]胡亞敏:《敘事學(第二版)》,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2。
[12]費孝通:《鄉土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10,009。
[13]劉忠波、沈文瀚:《2017—2021年中國紀錄片創作題材類型、美學表達和社會價值》,《當代電視》2022年第2期。
[14]紀君:《淺析國產紀錄片的題材熱點與創作轉向》,《電影文學》2023年第9期,092。
[15]何靜、余夢瓏、沈陽:《2023年互聯網和新媒體發展分析》,《當代傳播》2024年第1期,103。
[16]張浩、刁瑋祎:《媒體融合背景下的中國紀錄片產業發展路徑》,《電影新作》2020年第4期,153。
[17]韓飛、王侯:《人民性、建設性、融合性:2022年中國紀錄片創作與美學研究》,《當代電視》2023年第1期,14。
作者簡介:宋滿朝,1977年5月生,高級攝影師,紀錄片導演,現任陜西省電視藝術家協會理事。近年來先后拍攝了《就戀這方水土》《老謝》《木的琴》《瓜熟蒂落》《鄉間》等多部紀錄片,作品在央視等多平臺播出,反響良好。榮獲印尼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電影獎、中國紀錄片學院獎最佳長紀錄片獎、國家廣電總局優秀紀錄片導演獎、陜西省“五個一工程”獎、陜西電視金鷹獎等30多個獎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