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宗皇太極更適合當皇帝。
從直接功績來看,皇太極加強中央集權,降服李氏朝鮮和漠南蒙古,大致統一關外,君臨東北。
多爾袞則是身為清初攝政王,實際上的統治者,抓住李自成剛剛消滅明朝,在北京立足不穩的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揮師入關,聯合吳三桂在山海關一片石之戰,將李自成擊敗,迫使李自成退出北京。
多爾袞入主北京以后,馬上遷都北京,以圖進取,并且不給關外各方勢力反應和積累力量的時間,派遣大軍四處出征,最終是擊潰李自成的大順政權,李自成在逃亡過程中被農民武裝誤殺,擊敗張獻忠的大西政權,張獻忠直接戰死,再一鼓作氣南下消滅南明最強大的弘光政權,使得之后的南明政權無長江天險可守,無法做到坐擁半壁江山與清朝南北對峙,之后更是迅速攻破南明隆武政權和紹武政權,只余永歷政權在西南一帶苦苦掙扎,奠定了清朝大一統中國的格局,使得清朝從關外割據政權過渡成為全國性政權。
從直接功績來看,多爾袞似乎比皇太極要強,但就實際來說,沒有皇太極打下扎實基礎,只靠努爾哈赤遺留的后金江山,多爾袞即使抓住千載難逢的機會也沒有實力入關奪取天下。再從另一方面來說,皇太極沒有明顯短板,多爾袞則是短板明顯。
清朝的發家史,簡單來說第一代努爾哈赤是草創后金政權,類似于草原上的汗國,內部統治松散不說,還提倡八家分權,而非一家集權,也就是說后金并非中央集權式政權,而且還沒有統一關外,要時刻面對明朝和漠南蒙古的威脅,等到努爾哈赤去世之際,后金內部陷入經濟危機,外部則是陷入明、蒙聯手針對和封鎖之中。
不過努爾哈赤有一大創舉,那便是創建了八旗制度,這一固定建制是與草原汗國最大的不同之處,這是一種獨特的軍國民體制,使得后金有著空前的凝聚力,因此可以應對初期的各種挑戰,并且稱霸關外。
但八旗也是八家分權的載體,對于草原汗國來說,這是一種先進的組織模式。對于中央集權政權來說,這屬于一種落后的分權模式,雖然有其獨特之處,但整體來說是弊大于利。
努爾哈赤提倡八家分權還有一個重要標志就是臨終沒有指定繼承人,而是在長子褚英和次子代善先后被立為繼承人又被廢以后,下令在八旗旗主之中挑選新汗,等到他去世的時候,八旗旗主分為四大貝勒和四小貝勒,實際上就是在四大貝勒中挑選繼承人,最后四大貝勒中的四貝勒皇太極獲得其他貝勒的認可和支持,繼承了大汗之位。
皇太極繼承大汗之位以后,后金政權已經有崩潰的跡象,面對內外交困的局面,皇太極開始了極限操作,是四面出擊,打破了明、蒙聯手和封鎖,并且是以戰養戰,解決了國內經濟危機,最后是降服蒙南蒙古和李氏朝鮮,大致統一了關外,君臨了東北,使得大清政權正式有了入關奪取天下的雄厚實力。
更為關鍵的是,皇太極還對后金政權內部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不只是打壓了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進行集權這些常規操作,他還改變了后金八家分權的政治框架,進行了一家集權,也就是說他要把后金改變成為中央集權式的政權。
可以說皇太極將后金政權改為“大清”國號,不是簡簡單單改國號那般,而是同時意味著這個新生政權已經成為中央集權式的強大政權,可以說皇太極就是大清真正的開國皇帝,努爾哈赤只是奠基人。
正因為皇太極在八家分權的政治框架之上加入明朝中央官僚制度或者說中央集權體制,為大清政權建立了一個優越的統治組織形式,其內部有仿明朝建立的六部,有仿明朝內閣建立的內三院,所以之后清朝入關,才可以迅速征服關內遼闊的疆域,因為根基已經打好了,框架也很是堅固,所以擴張再快,也可以馬上消化,并且轉為自身實力。
當然攝政王多爾袞也不差,他不只是抓住明朝滅亡的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更是在入關以后,有鑒于李自成在京城時進行追贓助餉政策,得罪了官紳階級也就是精英階層,所以是大力拉攏前明官紳,維護官紳階級的利益。
當時天下四大勢力中,李自成的大順和張獻忠的大西并不維護官紳階級的利益,南明小朝廷也是對官紳階級不友好,也就是清朝最維護官紳階級利益。在古代底層百姓并沒有話語權,所以籠絡了官紳階級為代表的精英階級,就等于取得了民心,是處于不敗之地,這也是清朝可以笑到最后的至關重要原因。
因此以功績來看,皇太極和多爾袞兄弟倆都可以,皇太極其實可以更有作為,不過他猝死于入關前夕,沒有抓住入關的風口,所以作為上限被限制死了。多爾袞則是抓住機會,使得清朝從割據政權過渡成為全國性政權。
不過整體來說,多爾袞不如皇太極。
以團結各方勢力來說,多爾袞和努爾哈赤都是只重視滿蒙貴族聯盟,即使多爾袞入關以后維護官紳階級,并且大力重用前明官僚,但就實際來說,多爾袞并沒有給予漢官真正的實權,漢官根本擠不進權力核心,這是關內官紳階級所不能接受的,內部權力分配極其不合理,使得清廷內部矛盾愈演愈烈。
直到康熙帝平定三藩,地方上再沒有獨立權威以后,康熙帝才放心與漢官分享權力,使得漢官形式上獲得平等,可以擠入權力核心,可以獲得一定實權,才緩和了這一矛盾,避免了成為下一個享國不足百年的元年,因此康熙帝被雍正帝上“圣祖”廟號,雖然不合禮制,但從滿洲本位來說他解決了這個大問題,的確可以說是滿洲的“圣祖”。
再加上天下本來可以傳檄可定,結果攻破南明弘光政權以后,多爾袞就認為已經大局已定,因此一紙薙發政策,結果導致南方乃至全國各地反抗愈演愈烈,并且此起彼伏,隨著李定國兩蹶名王和鄭成功北伐差點收復南京,差點推翻清朝的全國性統治,可以說變相使得統一格局推遲了十幾年。
皇太極則是不一樣,他目光長遠,為了奪取天下,善于平衡各方勢力,善于發揮漢官的力量,在位時期提出滿漢一體,并且大力提高漢官地位。諸如范文程成為內三院大學士。明朝降將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更是享受清朝皇族待遇,被皇太極封為王爵。如此這般皇太極自然爭取到漢官的真正支持,并且緩和了各方矛盾。
而且皇太極時代的內部斗爭雖然殘酷,但留有一定余地。像二貝勒被皇太極收拾以后,并沒有被處死,而是幽禁而死。三貝勒莽古爾泰跟皇太極一度鬧到要拔刀相向,雖然被降爵,并且被剝奪大部分兵權,但并沒有被殺死,后來還可以領兵作戰,最后是中年病亡。
多爾袞則是對宗室諸王比較嚴酷,像與他爭奪過皇位的豪格,直接被誣陷下獄,然后不明不白的死去,多爾袞還將其福晉納娶。整體來說,多爾袞攝政時代,對于宗室諸王采取的是威壓統治,不像皇太極那般,雖然也打壓,但偏向于以德服人。
整體來說,皇太極更適合當皇帝,因為他文武雙全,并沒有明顯的短板,可以團結各方勢力,他的能力,即使比之大一統王朝開國皇帝也不遜色。
多爾袞雖然也是雄才大略之主,但他不及皇太極穩重和仁厚,也不善于團結各方勢力,他這樣的人物,可以顯赫一時,可以干出一番大事業,但是不適合大亂之后的大治,真的統治時間長了,還是容易出問題的。事實上,他攝政后期,清朝的統治就已經出了大問題,他在順治七年冬天猝死以后,南方局勢更是進一步惡化,后來清廷采取“以漢制漢”政策,加之南明永歷政權內部斗爭激烈,才沒有使局勢無法收拾,最后南方也是被平定。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歡迎吐槽、點贊、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