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桃英,女,是恩施市沙地鄉秋木村的一名共產黨員、種養殖大戶。積極樂觀、不辭勞苦的她,花了10余年時間,從一名工廠女工蛻變成家鄉的致富帶頭人。作為黨員,她積極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以農為媒,用自身的力量讓“沉睡”的撂荒地“活”起來,帶領周邊鄉親們一起走上致富的道路。
開荒拓土,田野逐夢
2013年,在外務工的譚桃英回家過年,“坐著村村通客車,一路走著,看著小時候的良田都荒蕪了,我特別心疼。”回憶起回鄉種植的初衷,譚桃英這樣說道。從此,耕種土地、振興鄉村、傳承農業傳統和技藝的夢想在譚桃英的心中深深埋下。
2014年,譚桃英下定決心辭去了工廠的工作,和丈夫黃樹華回到家鄉,開啟了返鄉種地的生活。夫婦二人勤勞能干,主動開荒,把別人不愿種的和種不了的地承包下來自己種,截至目前,已累計承包閑置土地250余畝,用于種植南瓜、白菜、大蒜、包菜、紅菜薹等各類蔬菜。
“做農業雖然辛苦,但是只要投入精力就會有收獲。我們的菜都沒有打農藥,因此在市場上很受歡迎。”生于農村,長于農村的她,不僅從父輩手上學來了傳統的種植技術,更是主動通過網絡平臺學習新時代農業種養知識,種出群眾愛吃的“放心菜”。2016年,產業發展初具規模后,譚桃英夫婦二人成立了專業合作社,種植的蔬菜通過自產自銷,每畝收入超過4000元。
創新技術,生態種養
隨著蔬菜種植業規模越來越大,田地里剩余的次品菜被浪費得越來越多。偶然一次機會,譚桃英在網上學習到生態循環種養的模式:可以將畜禽養殖產生的糞污作為菜地的肥源,菜地剩下的菜品又能給畜禽作飼料。于是,夫婦倆又鼓起干勁探索發展養殖業。
“2019年,我們建立了自己的養雞場,通過養雞來消耗次品菜,產出的土雞蛋銷量很好,供不應求。”譚桃英談到生態種養的歷程,“但好景不長,建的雞棚因為天氣原因垮塌了。”這次事故直接導致二人虧空20余萬元,夫婦倆并未氣餒,發展種植業的過程中,又摸索養殖生豬和山羊。
在發展養殖業后,譚桃英夫妻將種地和養殖有效結合起來,通過“殘菜作食,糞渣作肥”的模式,形成了良性循環,既經濟又環保。今年,他們的合作社共養殖生豬400頭、母豬20余頭、山羊60余只,新增蔬菜種植面積100余畝。
一心向黨,甘于奉獻
“黨員帶著群眾干,老百姓生活有奔頭。我也要加入黨組織。”2019年,在脫貧攻堅的關鍵之年,譚桃英向秋木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鄉里村里給了我們太多幫助,我相信黨、更感恩黨,我也想能夠成為一名合格的黨員為家鄉作出更大的貢獻。”在秋木村“產業鏈紅色動力”的帶動下,2022年5月,譚桃英按期轉正成為一名中共黨員,并用實際行動踐行了跟黨走的信念。
“孩子爸爸在外務工掙錢,我就一直留在家中帶娃讀書。之前收入一直很緊張。”秋木村同組的婦女楊冬銀說起自己的故事,“現在不一樣了,家門口就可以務工,我能一邊照顧孩子一邊賺錢了。”村民王庭英也滿意地談道:“做工的收入,加上土地承包的租金每畝300元,一年我能自己攢不少錢。”譚桃英請的工人很特別,她廠里務工的人多是難以抽身賺錢的農村婦女。自她回來發展生產后,周邊10余戶曾沒有自身收入的婦女老人,在她的合作社里基本實現了穩定務工,每人年均增收2萬余元。
“去年,鄉政府積極推動農村土地流轉,我想,盤活撂荒地是我的責任,也是發展機遇。”作為黨員,她主動作為、擔當有為,出資6萬余元開荒復墾50余畝撂荒地,“變身”豐收田。
“明年我們準備嘗試轉型發展大棚蔬菜,讓我們的種植變得更科學。”說起未來的打算,譚桃英充滿希望。
來源:湖北日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