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五十年代末中蘇交惡,蘇聯撤走了援中專家,同時開始向中方催逼償還折合人民幣52億的巨額債務。與此同時,蘇美兩國又在國際上多次“密謀”,威脅將對中國進行核打擊。
為了盡快償還債務,同時滿足大規模的工業建設需求,國家財政壓力陡增。1958年開始,國家糧食產量連續數年嚴重下降,最快的時候,兩年時間下降了三分之一。
陳云同志當時是中財委負責人,統一主管全國的經濟工作。五十年代在中央工作時,陳云曾經多次就經濟問題向毛主席提出諫言,其中不乏“大膽”的建議。
比如最早的“統購統銷”政策、以及通過法國向美國進口糧食、降低“大躍進”中鋼產指標等,都是由陳云向毛主席建議,并得到采納的。
以上這些問題在當年都是十分敏感的,處理不當就可能會被說成“修正主義”。但是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陳云還是大膽提出,并得到了毛主席的肯定。
1962年,為提高糧食產量,陳云又向毛主席諫言“分田到戶”,但這一提議未被接受。那么,陳云提出的建議在當時為何未能得到支持呢?這涉及到當時的歷史背景和復雜的社會經濟狀況。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中國經濟還十分落后。過去因為戰爭,中方曾向蘇方借了一大筆錢。后來兩國關系惡化后,蘇方催債。
中國無法全額償還,只能拿農民生產的農產品去抵債。大量的豬肉、雞蛋和糧食被送去還債,國內老百姓的口糧供應就十分緊張。
毛主席等中央高層打算通過公社化集中力量干大事,把糧食產量提升上去。但是沒想到總路線剛實行了幾個月,就出現了很多問題,其中兩個比較典型的問題就是“浮夸風”與“瞞產”。
一九五八年十月份,毛主席乘坐專列到地方上考察,發現有一些地區虛報了糧食的產量,結果地方上還是“缺糧”。
為什么會“缺糧”呢?一調查,發現有的生產隊成員聯合起來,隱瞞了糧食的實際產量。他們擔心說了真話,所有的糧食都歸國家了。
針對這個情況,毛主席說:“瞞產,除了不老實,沒有什么不好。隱瞞了產量,但糧食還在。思想要批判,但是對發展生產沒有大的害處。虛報不好,比瞞產有危險性……”
后來的事實證明,毛主席的擔憂是正確的。很多地方上的人為了邀功,故意夸大糧食的產量,導致上面拿到了虛假的數據,在決策時作出了錯誤的判斷,給中國的農業經濟帶來了重大損失。
一九六二年,陳云上書毛主席的時候,國內有六億多人口,比剛解放時多出一億。那時耕地面積的增長速度雖然超過人口增長,較剛解放時大約多了2.12億畝。
但是按理來說,農田增多,糧食應該是夠吃的。然而,由于遭遇了罕見的自然災害,糧食產量連續下降,到了一九六〇年,糧產量已經比一九五九年下降了530億斤。
為什么糧食產量下降這么多呢?原來農民們對于生產的積極性降低了,他們覺得田地、生產工具及生產出的糧食都歸國家所有。無論做多做少,都只能吃“大鍋飯”,因此他們不愿積極參與勞動。
這時,主管經濟工作的陳云到自己的家鄉進行了一番考察,發現讓農民們給生產隊養豬,不如讓他們把豬仔帶回家養得好。于是,他萌生了“分田到戶”的設想。
為了搞好國家的經濟建設,陳云沒少給毛主席提建議,且每一次的建議都十分大膽。當時毛主席在第八屆七中全會上稱贊陳云說:“他這個人很勇敢,犯錯也勇敢,堅持真理也勇敢。”
對于陳云提出的關于鋼產指標的建議,毛主席表示了認可。但是毛主席同時也表示,對于總路線的正確性,他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陳云相信毛主席是一位實事求是的人,在國家大事上一向保持著謹慎的態度,會多方聽取意見后再作決策,因此他判斷這一次毛主席也會聽取他的意見。
不過,當時也有很多人勸說陳云暫時不要提“分田到戶”,因為那個時候已經有人提出了“包產到戶”,這二者的區別在于田產的產權問題。
“分田到戶”涉及土地的再分配,而“包產到戶”則是在不改變土地集體所有的情況下,將責任細分到戶,由集體統一負責農田的水利興修和勞動力的調配等問題。
事實證明,“包產到戶”的辦法更加合理,不過這都是后話了。陳云最初的設想是,先通過“分田到戶”調動農民勞動的積極性,等糧食生產搞上去了,再實現集體化。
作為一位二十年代就參加革命的老同志,陳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以及對黨的忠誠都是毋庸置疑的。他之所以提出這樣的看法,主要是因為當時他作為領導國家經濟工作的一把手,壓力巨大。
當時中國償還了蘇聯的債務后,國家又在大力搞工業建設,財政壓力特別大。與此同時,國民黨一直在叫囂要反攻大陸。
一九六二年六月,《人民日報》還專門就此事進行了專題報道。“分田到戶”顯然更加有利于動員農民保衛土地,這也是陳云向毛主席提出這個建議的原因之一。
但是,毛主席一直都是一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他堅持讓中國農民走集體主義路線的想法從未動搖過。
所以毛主席認為“分田到戶”的做法會讓中國底層社會迅速分化,重回資本主義的老路,因此對陳云進行了嚴厲的批評。
“分田到戶”事件之后的四年,陳云對外的身份仍然是中共中央副主席,但是他確實經歷了一段賦閑在家的時光,不再直接參與政治活動。
從那之后,陳云平時都是閉門謝客,在家里學習拉二胡、彈琵琶,反倒“因禍得福”地度過了那段最敏感的時間。
一九七二年,陳云又被調回中央,協助周總理負責外貿工作,當時他又大膽地提出:要研究當代資本主義,要在游泳中學會游泳;要研究期貨等經濟問題,突破了“左”的思想束縛。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鄧小平主政,陳云繼續負責改革開放初期的國家經濟調整。當時國家財政出現赤字,貨幣發行過多,導致物價上漲。
于是,陳云在一次會議上提出在基建問題上公開表態說:
有人說我是右傾機會主義者,那我就再‘機會主義’一次。我的方案比這還要‘壞’,壞到什么都不搞,三年不搞,一毛不拔。但這樣,我們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了不起就是推遲三年發展。
陳云在主持國家經濟工作時,始終從大局出發,不計較個人的得失榮辱。他以一個共產黨人無私的信仰與高度的責任感,為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貢獻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陳云曾經說:“一個愿意獻身共產主義事業的共產黨員,不僅應該為黨在各個時期的具體任務而奮斗,而且應該確定自己為共產主義的實現而奮斗到底的革命的人生觀。”
陳云的一生,正是為其信仰的實現而奮斗到底的寫照。
- 參考資料:
- 《陳云與初心使命》——《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8.07.18;
- 《正確認識毛澤東領導新中國經濟建設的艱辛探索和偉大成就——紀念毛澤東誕辰130周年》——《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作者:李慎明,2023.12.31;
- 《陳云1962年提出分田到戶探因》——《晉陽學刊》,作者:張金才,2021.05.2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