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在對比美國的實力到底怎么樣?這一直是網友們包括知識精英們爭論不休的話題,網上甚至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論調。一種被認為是過分自信,而另一種呢則是不停潑著涼水。
我們先不說過分自信該不該,但是那些潑涼水的人大部分是相信美國觀點的。
那么美國人到底是怎么評價的呢?下面我們來看看美國的權威機構,著名的智庫是怎么解讀中國經濟的。
美國時間9月18日,美國智庫ITIF在白宮面對國會議員,發布了一份題為《中國正在快速成為先進產業的創新領導者》的重磅報告。這份報告的前期調研就耗時20個月,其中包括44家來自核能、半導體、人工智能、電動汽車及材料科學等前沿技術領域的中國企業。
報告揭示,在10大關鍵產業中,中國僅在IT和信息服務業、制藥以及其他運輸業的增加值上暫未超越美國,其余7大領域均已領先美國。
比如在半導體領域,美國不僅擁有高通、蘋果、博通、AMD、英特爾等芯片巨頭,還有應用材料、泛林集團、科磊等半導體設備制造巨擘,但中國正加速布局,力圖縮小差距。
另外在制藥行業,2024年上半年,全球制藥企業營收排行榜中,強生、默沙東、輝瑞、艾伯維及百事美施貴寶等美國企業占據了半壁江山,前四名中更是有三家美國企業,而中國制藥企業尚沒有一家企業躋身全球十強。
而其他運輸業主要就是航空工業,中國的商飛集團雖已取得了C919和ARJ21的交付成果,但與國際巨頭波音相比,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截至2024年10月30日,中國商飛的C919累計交付11架,而ARJ21則交付了150架,這一數據雖令人振奮,但也提醒我們,中國航空工業在邁向國際化的道路上仍需付出更多努力。
這份報告在驚嘆中國強大的同時,也深刻剖析了中國制造存在的六大弱點,我們逐個往下看:
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人口結構變化以及人口老齡化的挑戰。老齡化不僅增加了中國財政支出的壓力,還可能削弱對創新活動的資金支持能力。中國以往的成功得益于龐大的人口基數和市場規模,因為高科技創新往往具有高固定成本、低邊際成本的特點,龐大的市場規模能夠攤薄研發成本,加快科技投入成本的快速回籠。但現在中國的生育率卻在逐年下降,這將明顯阻止中國產業規模的高速發展。
第二大弱點是中國缺乏熊彼特式創新,即顛覆性創新或破壞性創新的能力。這一點在國內產業界和學術界已達成共識。過去幾十年間,液晶顯示面板、鋰電池、電動汽車、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移動互聯網等新興產業的崛起,創造了巨大的財富和無數巨頭公司,但這些產業的開創者大部分并非中國本土企業。在顛覆性創新領域,中國雖有個別企業如比亞迪、大疆等嶄露頭角,但整體上仍有較大差距。
第三大挑戰則來自西方的市場限制準入和高科技產品出口管制。報告指出,西方利用其龐大的市場作為武器,限制中國高科技產品在西方市場的銷售,并對中國實施高科技產品出口管制,這無疑給中國創新企業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第四大風險則與臺島問題緊密相關。報告認為,中國若武統臺島,將會引發西方對中國的制裁,這將對中國科技產業的國際合作和交流產生負面影響。
第五大弱點涉及ZF主導工業戰略的轉型。報告借鑒亞洲四小龍的經驗指出,當技術能力達到一定水平后,ZF主導的工業戰略會逐漸讓位于更具協作性、以行業為主導的戰略。
最后,報告還提到了西方主要國家/地區聯盟的合作對中國構成的威脅。美國、日本和歐盟等西方國家正聯合起來制定技術進步計劃和政策來限制中國的優勢,這無疑給中國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的地位帶來了更大的不確定性。
坦誠講,戰略企劃槍手覺得老美的這封報告做得還是比較扎實的,既沒有夸大自己也沒有貶低中國,更沒有通過吹捧中國來向國會申請軍費,因為它畢竟不是跟軍方關系密切的蘭德智庫。這個結果其實跟我前年對中美綜合實力的評估還是比較接近的。
但是令我憂慮的是,他們對中國的弱勢也掌握的這么清楚,這就不得不提高警惕了。伙伴們還得加油啊!
關注戰略企劃槍手說市場,漲知識聽有見地的觀點,老鐵們再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