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ixabay)
有段時間我常常反思,是不是我“村味”太重了,怎么短視頻平臺老給我推送農村大媽傳閑話的視頻,要么是兒媳婦吐槽婆婆又兇又摳,要么是婆婆講究兒媳婦又懶又饞。后來我才想明白,這都是算法的套路,因為這些家庭矛盾最能挑動普通人的情緒,而憤怒、躁動的情緒則是流量的不竭源泉。
那些短視頻博主也深諳此理,所以網上到處都是以“又有大事啦!”“家人們那,笑不活了”開頭的視頻,讓人看一會就覺得心跳加速。本來我拿起手機是為了放松下心情就睡覺的,結果再放下已經是半夜了。
算法無疑是更強大的生產力,它有一雙洞察一切的眼睛,和驅動一切的大手,有時候它比你自己還了解你。但正如倚天劍也是雙刃劍,張三豐用和滅絕師太用,效果完全不一樣。
在大大提高效率的同時,算法也會“窺視”你的消費規律,然后偷偷加價,用大數據“殺熟”。它洞悉人性的弱點,知道哪些內容會讓人沉迷,通過消耗你的時間,把你的注意力變現為它的商業價值。當它把提高效率作為第一目標時,外賣員只能在人群和紅綠燈之中穿梭,以求能趕上被壓縮得越來越短的配送時間。
這些被詬病已久的問題,已經被盯上了。近日,中央網信辦等四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開展“清朗?網絡平臺算法典型問題治理”專項行動的通知》,營造“信息繭房”、違規操縱干預榜單炒作熱點、盲目追求利益侵害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利用算法實施大數據“殺熟”等典型問題,都在整治之列。
其實琢磨人性的軟肋,以獲得更多利益,或者挖空心思逼員工提高效率,這是人類社會自古至今都有的現象。但在算法誕生以前,這還只是個體與個體之間的智力博弈,一個商家水平再高,也不可能把全天下人都算計進去。
但有了大數據和算法之后,一切都不一樣了,人工智能的計算水平有了指數級的提高,它幾乎可以全方位地計算人們的所有行為。借助商業的力量,算法全面滲透進社會的各個角落,普通人甚至根本無從覺察自己正在被算法所操控,這是非常值得警惕的。但算法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僅靠個體的警惕去“反算法”其實已無可能,必須由主管部門從外部對其進行監管。
這次專項行動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求平臺公示算法原理。比如,熱搜榜單要能說明新聞事件上熱搜是基于哪些數據指標,以杜絕“買熱搜”和“炒熱搜”。快遞外賣平臺應該公開配速時間預估、路線規劃等算法規則,防止不合理壓縮配送時間,讓快遞小哥更從容的工作。購票購物平臺,則應清晰說明新人享受了哪些優惠,老客戶為什么沒有,杜絕“殺熟”。
平臺還應適時總結算法是否產生了負面作用,并定期對算法模型開展安全評估,配合有關部門的監督檢查工作。算法今后在社會運轉中的作用只會越來越大,這一點無可拂逆,而越是深度影響社會的“利器”,越應該置于眾人目光審視之下,不能成為一個誰也摸不清的“黑箱”。
說到底,算法終究只是技術,技術是中立的,它發揮何種作用,全在于操作技術的人。因此,算法問題治理的落腳點,還在于操作算法的網絡平臺本身。這些“大廠”日常都很注重打造承擔社會責任的形象,捐款捐物當然是一方面,但企業的社會責任,更應該體現在它所經營的業務為社會帶來整體進步、讓更多人的生活變美好,以及自始至終貫徹正向價值觀上面。要做到這一點,關鍵是在追求技術進步的同時,永遠不要忘記技術一定要“向上向善”。
社會并不是一臺巨型計算機,人也不是生產數據的載體,無論技術如何發展,始終不能讓技術“異化”人,否則就會遭到反噬。對于這一點,手握算法這一利器的人們,應該深思之,慎用之。
(文/于永杰)
歡迎下載“北京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