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時空/文顏歆窈/文“彩云充滿樂飄空,仙女飛天勁舞豐。”提到壁畫,我們最先想到的可能會是敦煌莫高窟。中國古代的壁畫作品除了石窟壁畫,還有原始社會留存的巖石壁畫、源于“視死如生”觀念的墓室壁畫、衍生自宗教藝術的寺廟及道觀壁畫等。在這些壁畫中,我們能夠感受到中原與西域的文化交融、朝代更替時畫風的繼承與發展,并由衷贊嘆壁畫師們驚人的創造力。
我國壁畫藝術最早可追溯至距今 1 萬~ 2 萬年之間(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新石器時代初期),起源于原始社會留存下來的巖石壁畫。先民們以線描的手法,將日常活動的畫面刻鑿或繪制在巖石上。夏商周時期的壁畫繪制在殿堂、院舍內,以堯舜、桀紂的形象對人民進行宣傳教育。
寧夏賀蘭山巖石壁畫
壁畫的應用范圍除了宮廷,還有墓室。漢代厚葬之風興盛,壁畫在墓葬中得到應用,形成墓室壁畫。之后,佛教藝術傳入中國,弘揚佛教的藝術作品也傳播開來。尤其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寺廟壁畫與石窟壁畫興起、發展,佛教人物、經變故事等成為壁畫的主要題材。這些宗教題材的壁畫與宮廷的世俗題材壁畫同時發展,形成了新局面。
東漢 宅院畫像磚 四川成都揚子山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到了唐代,在部分官府宅第中還出現了觀賞性的壁畫,以花、鳥、蟲、魚、山水、樹木等自然景觀為主要題材。唐代后期,名人肖像壁畫也悄然興起,熱門人物題材有褚遂良、白居易等。
唐 內侍侍女圖 陜西咸陽章懷太子墓出土
宋代文人畫始興,畫壁被認為是有傷“風雅”的藝術勞動。壁畫的繪制工作大部分由民間畫工承擔,墓室壁畫、殿堂壁畫多延續唐代風格。元代宮廷設有專門負責管理寺院壁畫繪制的部門“諸色人匠總管府”。
北宋 家宴圖 河南登封箭溝宋墓出土
明代宮廷壁畫以世俗觀賞作品為主,寺廟壁畫也全部由民間專業畫工承擔。受到當時民間文學的影響,畫工們還繪制了很多符合大眾趣味的民間故事。及至清代,壁畫藝術已經進入了停滯不前的衰敗狀態。
畫壁制作的工藝
畫壁是壁畫所依附的壁面,其制作工藝對于壁畫的整體效果影響巨大。上古時代的先人們在創作巖石壁畫時,就注意到了這一點。保存至今的巖石壁畫,其壁面通常石質粗細適中、巖面平整,所處環境大多向陽、通風。
《周禮》記載,“畫繢之事,雜五色”。在夏商周時期,彩壁已成流行。當時的工藝較為簡單,一般直接在墻壁上抹粉作畫,起到裝飾的作用。
漢代壁畫主要呈現在地下墓室中(即墓室壁畫),有彩色繪制、石刻和磚刻幾種工藝。彩繪壁畫先是在磚砌墓壁上刷白粉,然后用紅色、黑色勾線,最后用礦物顏料上色。石刻壁畫和磚刻壁畫在不同地區有各自的工藝特點,例如山東以線為主,四川以浮雕為主。在技法上,山東有剔刻法、線描法,江蘇有淺浮雕法,四川有深浮雕法等等。
魏晉南北朝時期以石窟壁畫最為知名,石窟藝術始于新疆、甘肅一帶。當地的丘陵斷崖質地松軟,易于開鑿,洞壁不易倒塌。把洞壁鑿平,刷上膠粉漿就能夠作畫。
隋唐五代時期,壁畫藝術發展至頂峰。人們在泥土中添加細砂、膠泥和石灰,形成一種特殊的混合性土料。這種材料不易開裂,且吸水耐潮,有利于壁畫的保存。但又容易引發泛堿現象。
泛堿指的是壁面在完成時色彩鮮艷,但過上幾年就會泛出白色粉末。其原因是在做壁時使用了過多的石灰。為了防止泛堿現象,古人主要采用幾種方法:一是做壁時不用石灰,改用白土粉;二是不使用磚墻為基礎,而使用木坯。
宋代中原地區為了防止壁畫泛堿,在磚坯夾縫里釘入竹針或是麻穗,再涂抹上粗泥至一兩厘米厚。等泥干透了,再加入細砂、細麻筋等涂抹在墻壁上,半干時壓平。等材料全干了,又用豆漿摻入白土成漿狀,刷上一兩遍,待干透后再作畫。
元代以廟宇壁畫為盛,永樂宮壁畫以磚墻為壁面,但 700 多年仍未出現泛堿現象,是因為人們事先在磚縫里釘上了麻筋,再抹上了砂、土和灰(爐灰而非石灰)制成的三合土。
明清時期,制作壁面已不再使用石灰和土粉,而是改用了大白粉,并添加棉花紙漿和麻筋之類的材料。大白粉指去堿后的石灰,這類石灰見水不再硝化,并且粉質細膩,柔和不燒色。
原始社會:中國壁畫的起源
原始社會時期的壁畫被稱為“巖畫”,就是刻、繪在巖石上的圖畫,也被稱為“崖畫”。其常用的工藝手法有敲鑿、磨刻、線刻等,先是用石器在石壁上敲鑿出圖案的輪廓,然后再進行擦磨。磨刻出的線條底部平整,線條呈“U”字形下凹,深度和寬度可達 1 至 3 厘米。
新石器時代 云南滄源崖畫《太陽神巫祝圖》
巖畫的題材種類豐富,有動物、植物等自然界生物,也有天體、神靈等元素,部分巖畫還描繪出了先民狩獵、戰爭的場面。從內容上看,巖畫除了記錄日常活動外,往往還被賦予了祭祀和崇拜的涵義。
新石器時代 內蒙古陰山巖石壁畫 舞蹈圖
新石器時代 江蘇連云港將軍崖巖畫
例如,對于行獵場面的刻畫傳遞了先民希望獵有所獲的信念,有類似符咒的作用;人面與植物相連,人面表示神靈,植物是被祈求的主體,這種植物紋與植物崇拜有關。
夏商周:宮墻文畫之風
夏商周由于年代久遠,所存的壁畫實物非常之少。商代壁畫目前僅有一例,是 1949 年前在河南安陽殷墟宮殿遺址發現的殘塊。殘塊僅有一段對稱式幾何紋樣,由紅色紋和黑色圓點組成。周代有墓室壁畫遺存,位于陜西扶風楊家堡西周墓內,呈花草紋樣圖案。
龍山晚期-夏代早期 幾何形圖案壁畫 神木石峁遺址外城東門址出土
這些壁畫遺存似乎都能夠印證墨子所說的殷商時“宮墻文畫”,除此之外,古代文獻中還有一些關于這一時期壁畫的記錄。例如,根據《周禮注疏》記載,周王的明堂門上畫有老虎,稱為“虎門”,使人不敢隨意出入;明堂四門墉上還有堯、舜、桀、紂等往代帝王的形象,用來進行善惡教育。
春秋戰國:屈原仰觀壁畫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混戰,但在百家爭鳴的局面下,文化藝術得到發展,壁畫也成為了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壁畫作品多誕生在建筑內壁、門扉上。東漢王逸在為屈原《天文》作序時提到,屈原在被放逐的路上,看到楚國先王廟和公卿祠堂“圖畫天地山川神靈,琦瑋儒傀,及古賢圣怪物行事”,于是仰望壁畫,贊嘆不已。
春秋-西漢 甘肅黑山巖畫 《圍獵圖》
春秋-西漢 甘肅黑山巖畫 《動物圖》
考古還發現了一部分戰國時期的墓室壁畫,如河南洛陽小屯村發掘的戰國墓,墓室四壁有大型壁畫,用紅、黃、黑、白四色繪制而成;湖北江陵天星觀戰國墓中的木槨板壁上也有“田”字圖案和卷草紋。
戰國 槨室壁畫(手繪復原) 湖北江陵天星觀 1 號楚墓出土
秦:以宮殿宣其威
秦國在滅六國時,就有以宮殿宣其威的習慣:“秦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作之咸陽北阪上,南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涇、渭,殿屋複道周閣相屬。”(《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非常重視宮殿設計,無論是咸陽宮還是阿房宮都有壁畫裝飾。在秦都咸陽故城遺址的考古發掘過程中,就出土了一些壁畫。
1959 年秋至 1961 年,考古人員對秦都咸陽故城遺址進行試掘,在第 6 號建筑基址出土了部分壁畫殘片。壁畫用紅、黃、藍、黑等顏色繪成,有直線紋、幾何紋和曲線紋。
秦 壁畫殘片 秦都咸陽第 6 號建筑遺址出土
1974 年至 1975 年,考古人員在秦都咸陽第 1 號宮殿建筑遺址發掘出了 440 余塊壁畫殘片。壁畫顏色有黑、赭、黃、大紅、朱紅、石青、石綠等,使用了鈦鐵礦、赤鐵礦、朱砂等礦物質顏料,整體顏色鮮艷,風格雄健。值得注意的是,在所用顏色中,黑色占比最高,這也是對秦朝尚黑的一例佐證。
秦 黑色幾何紋壁畫殘片(摹本) 秦都咸陽第 1 號建筑遺址出土
20 世紀 80 年代,考古人員在第3號宮殿建筑遺址發現了成組的長卷軸式壁畫。有車馬運行圖、依仗圖、建筑圖、麥穗圖等。從內容上看,秦朝的壁畫題材已不同于戰國時期對自然、鬼神和圣賢的描繪,創作者能夠通過恰當的構圖方式展現較大的場景。例如,這幅車馬圖所刻畫的就是駿馬拖車在林蔭道上疾馳的畫面。
秦 壁畫殘塊 秦都咸陽第 3 號建筑遺址出土
秦 車馬運行圖(手繪復原) 秦都咸陽第 3 號建筑出土
秦 人頭圖、角樓圖(手繪復原) 秦都咸陽第 3 號建筑出土
秦 麥穗圖(手繪復原) 秦都咸陽第 3 號建筑出土
秦 竹圖、梅圖(手繪復原) 秦都咸陽第 3 號建筑出土
漢:厚葬觀念與墓室壁畫
漢朝是秦朝之后又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王朝。西漢前期休養生息,社會經濟得到發展。到了西漢中期,厚葬之風開始盛行,并愈演愈烈。
《漢書·禮樂志》記載:“(人性)有哀死思遠之情,為制喪祭之禮……喪祭之禮廢,則骨肉之恩薄,而背死忘先者眾。”儒家提倡孝道,主張葬制以禮,這與統治者宣傳的孝觀念一致。但孝道并非是厚葬現象的根本原因。
漢代的墓葬觀念
自原始社會就產生的“靈魂不滅”觀念使得人們不惜重金厚葬,去換取死后的安寧。與此同時,厚葬也成為活人借由死者向外界彰顯其地位和財富的方式,尤其是王侯、外戚和宦官等人,他們能夠借此逾越禮制,行奢侈之風。
在厚葬風氣的影響下,人們除了用華貴物品進行陪葬,還會在墓壁上繪制或刻制壁畫,這些墓室壁畫就成為了漢代壁畫藝術的典型代表。
陜西兩漢墓葬壁畫題材的主要類型和空間分布
漢代墓室壁畫有石刻(磚刻)壁畫和彩繪壁畫兩種。石刻壁畫,又稱“畫像石”、“壁畫石”,雕刻方式有減地平雕加陰線刻、淺浮雕、陰線刻等,常見題材有歷史故事、烈士賢人、神仙傳說、社會生活、漁牧狩獵。
新莽-東漢 車馬出行圖 定邊郝灘四十里鋪東漢墓群出土
磚刻壁畫,又稱“畫像磚”,在東漢時期的部分地區流行,主要用于砌筑墓室,墓主多為當地豪強。磚有空心磚和實心磚兩類,雕刻方式有陰線刻、陽線刻、凸起平面雕、淺浮雕等。
石刻壁畫和磚刻壁畫都是以刀代筆進行創作,在不同地區都有各自不同的風格特色。山東的石刻壁畫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當地的時刻壁畫構圖復雜,布局嚴謹,刀法細膩,線條流暢,典型代表為長清孝堂山石祠、嘉祥武氏祠、沂南北寨村畫像石墓。
東漢 嘉祥宋山小石祠東壁畫像 山東省石刻藝術博物館藏
東漢 嘉祥五老洼小石祠后壁畫像 山東省石刻藝術博物館藏
磚刻壁畫主要分布在河南、四川,其中以四川最具特色。四川的磚刻壁畫采用模印制成,燒制完成之后再施彩繪。在嵌入墓室的位置方面也有講究,靠墓壁門的地方是門闕畫,往內是墓主享樂等內容,后室嵌飾神仙題材的壁畫。
東漢 七盤舞雜技畫像磚 四川博物院藏
東漢 輜車畫像磚 四川博物院藏
漢朝繪制墓室壁畫在東漢較多,用壁畫為死者祈福并炫耀其生前的財富是上層階級的風尚。相比西漢時期的壁畫內容,出現了門卒屬吏、車騎出行、家具宴飲的內容,重在描繪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如夫妻對坐,歌舞相伴,庖廚烹調,也為我們呈現了當時人們的社會風俗。
東漢 邠王與郭將軍宴飲圖 旬邑百子村東漢墓出土
東漢 邠王與郭將軍宴飲圖(局部) 旬邑百子村東漢墓出土
東漢 邠王力士圖 旬邑百子村東漢墓出土
三國兩晉南北朝:石窟壁畫興起
這一時期,朝代更迭頻繁,戰亂不斷。戰爭的摧殘使得普通人民內心不安,需要精神安慰,佛教迅速發展。正所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到了北魏孝文帝時期,全國的佛教寺廟、石窟數量已達 3 萬多處,佛教壁畫也得到了充分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石窟壁畫首先興起于新疆的拜城、庫車、焉耆、吐魯番、鄯善一帶,這一區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公元 1 世紀,佛教傳入我國西部地區(主要是新疆地區),最先到達當時的于闐國、疏勒國、龜茲國,佛教石窟也在當地得到了發展。
佛與天宮伎樂圖(局部)新疆克孜爾石窟第 76 窟
新疆佛教石窟的數量遠超敦煌、武威、麥積山等石窟的總和。壁畫風格多樣,龜茲風形成最早、數量最多,漢風數量最少,回鶻風形成最晚。其中,龜茲風的題材、構圖和技法等多受犍陀羅藝術的影響,建筑和道具多取自印度;漢風的造型和技法受中原地區漢族畫風的影響;回鶻風在漢風的基礎上,又融入了地方民族特色,形成高昌回鶻的獨特風格。
彌勒菩薩說法圖 新疆克孜爾石窟第 110 窟,此為龜茲風格
在題材上,新疆石窟壁畫的早期內容以本生故事為主,即表現釋迦摩尼出家修行成道、說法、傳教至涅槃的全部內容,包括佛傳故事、游化說法、因緣故事、涅槃故事、單幅故事等。后來,又出現了千佛造像以及凈土、密教形象。
千佛圖 新疆吐峪溝石窟第 2 窟,此為高昌回鶻風格
千佛圖(局部)新疆吐峪溝石窟第 2 窟
公元3世紀,佛教傳到了甘肅河西走廊(即今甘肅、陜西及中原地區)。此階段的壁畫典型代表為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等。
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內容與新疆石窟基本相同,主要描繪佛本生故事、佛傳故事。例如,北魏時期第 257 窟的《鹿王本生》圖講述的就是知名的《九色鹿》故事,起到了懲惡揚善的教化作用。此外,還有經變故事壁畫,主要塑造釋迦摩尼佛的形象,弱化故事情節的表達。在部分壁畫中,還出現了供養人形象,他們是石窟建造出資者或主持者的象征。
北魏 九色鹿本生圖(局部) 敦煌莫高窟第257窟
在創作風格上,敦煌莫高窟壁畫風格粗獷,采取散點、平列的構圖形式,有獨幅立式綜合構圖法、獨幅橫式綜合構圖法等。前者是在獨幅畫面上布局若干情節,根據內容主次和情節發展需要進行形象大小位置變化的安排;后者是在橫帶式畫面中構圖,根據情節和形象的主次關系把畫面布局在平列式構圖中。兩種構圖方式都具有完整性的特點,并且為內容表達的效果服務。
北周 薩埵那太子舍身飼虎本生圖(局部) 敦煌莫高窟第 428 窟
敦煌莫高窟壁畫在吸收笈多、犍陀羅等外來佛教壁畫藝術的同時,也與本民族藝術風格進行了融合。早期壁畫的佛傳、本生故事題材來源于印度佛教經典,佛像半裸、袒胸的形態以及軀體姿態,包括色彩分面渲染與襯托都是印度佛教藝術的風格。但佛、菩薩的服裝款式也加入了中國式特色,如在軀體上添加了纏繞的錦帶和垂墜的珠花。
壁畫采用的“天竺遺法”也影響了中原地區的繪畫風格,天竺遺法是賦色技法中的暈染法,用水墨或顏色漸次濃淡地烘染物象,使色彩由濃漸淡,逐漸與底色融合而不存在色階痕跡,從而使其分出陰陽向背并產生立體感。這種方法也被稱為“凹凸暈染法”,《大莊嚴經》有言:“譬如巧善畫師,能畫平壁起凹凸相,實無高下而見高下,是其證也。”
南朝畫家張僧繇吸收了凹凸暈染法,首先在中國畫中采用這種技法,將凹凸暈染法與傳統工筆繪畫技法相結合并進行創新。凹凸暈染法在顏色上選擇暖色調土紅色,重在表現人物面部和裸露肌膚的體積感。但張僧繇則通過這種技法以朱、青等顏色表現花卉的體積感,可以說是做到了融會貫通,為中國本土繪畫注入了新的血液。
西魏 五百強盜成佛因緣圖(局部) 敦煌莫高窟第 285 窟
根據史書記載,魏晉南北朝時期繪有壁畫的寺廟約有 28 處,壁畫多出自大家,如顧愷之、張僧繇、謝靈運、謝倩等。可惜由于歷史久遠,寺廟建筑被破壞,壁畫已不復存在。
南朝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畫像磚 南京博物院藏
自魏晉以來,戰亂不斷,中原地區少有在墓室繪制壁畫。但從北魏開始,墓室壁畫又重新流行。東晉和南朝還產生了一種新的工藝,用模印畫像磚來拼嵌壁畫。模印磚拼嵌壁畫一開始是由幾塊模印磚拼嵌而成,后來壁畫規模越來越大,在南朝時成為流行的墓室壁畫形式,比較知名的是南京西善橋發現的《竹林七賢和容啟期》壁畫。制作時,先用有陰刻線畫的木模在磚坯上模印,再將磚坯編號后燒成磚,最后按編號拼嵌砌好。東晉和南朝位處江南,相比于彩繪壁畫,模印磚拼嵌壁畫不怕潮濕,能夠保持更久。
隋:南北畫風融合創新
隋統一全國,結束了北朝以佛教為國教的局面,改變了南朝尚清談的風氣,正統經學和佛教同時發展、融合。隋代統治者篤信佛教,石窟和佛寺仍有新建,壁畫藝術發展進步,并產生了新的特色。
隋 牛車圖(局部) 敦煌莫高窟第 62 窟
隋 供養人圖(局部) 敦煌莫高窟第 62 窟
隋代石窟壁畫最為集中且保存完好的作品在敦煌莫高窟,其次是麥積山、炳靈寺等隋代石窟。隋代石窟壁畫在各方面都有所創新,佛傳故事減少,經變故事增多,出現了《法華經變》《維摩詰經變》《彌勒經變》等內容。凈土以漢式宮殿的樣貌出現,彌勒菩薩坐于殿內,周圍有菩薩摩頂受戒,天女撒花歌舞。
隋 彌勒上生經變圖 敦煌莫高窟第 423 窟
在中原畫風的影響下,隋代石窟壁畫形成了兩種主要畫風,一種是由北周演變而來的“疏體”,另一種是“密體”。其中,“疏體”講究“跡簡意淡而雅正”,線描精練,造型準確,暈染淺淡,人物神情莊靜;“密體”強調“細密精致而臻麗”,要求人物造型和周圍環境都要刻畫得真實細膩,色彩艷麗,暈染濃重。兩種畫風最終在唐代融合為一。
隋 須達那本生與薩埵本生圖 敦煌莫高窟第 419 窟
隋代石窟壁畫除了鐵線描法,還創新了蘭葉描法。鐵線描法重在精細,線條為圓筆,沒有粗細變化,勾勒出的衣紋稠疊下墜。蘭葉描法由于運筆壓力不均勻,產生的線條忽粗忽細,用來表現衣褶則有飄逸之態。
鐵線描法示意圖,筆勢轉折剛正
唐 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局部),使用鐵線描法
蘭葉描法示意圖,勁力流暢,頓挫宛轉
(傳)唐 吳道子《送子天王圖》(局部),使用蘭葉描法
北周時頭大、腿短的比例問題逐漸消失,人物造型多變,菩薩的臉型有方形、長條形、廣額、秀額等,羅漢的頭型有扁有圓。菩薩的姿態從雙腿并立過渡到單腿微曲的自然傾斜狀態,從早期的夸張轉變為寫實。隋代菩薩像也形成自身特色,多半袒露右肩,著僧祇支,腰束錦裙,衣裙飾有波斯風格的織錦花紋。
隋 觀音與迦葉 敦煌莫高窟第 276 窟
隋文帝、隋煬帝在位期間,佛教興盛,朝野競相修建寺廟、鑄造佛像,寺廟壁畫的彩繪者除了民間畫工,還有知名畫家。唐代繪畫理論家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記錄了參加寺廟壁畫繪制的畫家,如展子虔、孫尚子、鄭法士及其全家、董伯仁等。據文獻記載,當時的寺廟從山門到大殿、兩廊以及佛塔上下,都有描繪經變、佛傳、本身等內容的壁畫。但隋代寺廟如今已不見形跡,更無法欣賞到當時的寺廟壁畫了。
隋 徐敏行夫人出行圖 山東嘉祥徐敏行夫婦墓出土
隋 備馬出行圖 山東嘉祥徐敏行夫婦墓出土
隋 備騎出行圖 山東嘉祥徐敏行夫婦墓出土
隋代墓室壁畫出土不多,布局和內容多沿襲北朝舊制。隋代墓通常繪在墓道或甬道上開鑿多個天井,作為院落重重的象征。墓道、天井和墓室中的壁畫分上下兩欄,全墓壁畫以最后一個天井為界分為前后兩個單元,前一個單元以墓主人外出游獵的畫面為主,后一個單元則主要描繪墓主人在內宅生活的場景。
隋 徐敏行夫婦宴享行樂圖 山東嘉祥徐敏行夫婦墓出土
隋 伎樂圖 山東嘉祥徐敏行夫婦墓出土
唐:石窟壁畫的鼎盛時期
唐代是佛教發展的第二個高峰,石窟、佛寺數量驚人,給佛教壁畫發展提供了充足條件。唐代除了石窟、寺廟、墓室壁畫之外,在宮殿、衙署也會繪制壁畫。石窟和寺廟壁畫內容除了佛教傳說壁畫外,也出現了神靈鬼怪、風土人情。墓室壁畫還有花草山川、飛禽走獸等內容。
盛唐 凈土樓閣(東側)敦煌莫高窟第 217 窟
盛唐 凈土樓閣(西側)敦煌莫高窟第 217 窟
唐代石窟壁畫是我國現存數量最多的石窟壁畫,其中敦煌莫高窟保存最多,有 200 余個窟。唐代敦煌莫高窟代表我國石窟壁畫藝術的鼎盛時期,壁畫有明顯的唐代風格,可劃分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個階段。
初唐 維摩詰圖 敦煌莫高窟第 203 窟
初唐 持盤菩薩像 敦煌莫高窟第 401 窟
初唐時期的莫高窟壁畫繼承了隋代壁畫風格,以朱、赭為底色,人物臉型方正圓潤,肩部豐腴,飛天動作靈活生動,飄帶簡練。公元 624 年后,絲綢之路逐漸恢復,中原藝術與敦煌、新疆地方風格融合,莫高窟壁畫在造型、構圖、暈染等方面都形成了新的唐代風貌。壁畫內容由《說法圖》向《凈土變》轉變,以描繪現實中的實景實物為主;壁畫場面宏偉富麗,渲染與疊韻技法相結合,鳥瞰和散點透視相結合,使得畫面極富空間感。
初唐 說法圖 敦煌莫高窟第 57 窟
初唐 阿彌陀佛經變圖 敦煌莫高窟第 220 窟
盛唐時期,中原地區出現了吳道子、楊惠之、王維等壁畫藝術家。安史之亂前,唐蕃戰爭不斷,西域動蕩;安史之亂后,盛唐不盛,但佛教興盛,壁畫藝術技巧日益提高。這一時期的知名壁畫有敦煌第 217 窟的《觀無量壽經變》《法華經變》圖,以及第 323 窟的歷史故事壁畫,如《張騫出使西域》圖,建筑表現注重透視關系,以夸張的手法處理人物和建筑的比例關系,構圖縝密,描繪細致,比初唐時期更為成熟。
盛唐 觀無量壽經變圖 敦煌第 217 窟
盛唐 張騫出使西域圖 敦煌莫高窟第 323 窟
中唐時期,敦煌被吐蕃王朝占領。晚唐時期的佛教壁畫傳承并發揚了吐蕃風格,畫風細膩、手法寫實,代表作品有第 156 窟的《張議潮統軍出行圖》等。
晚唐 張議潮統軍出行圖 敦煌莫高窟第 156 窟
唐代寺廟壁畫非常發達,在《歷代名畫記》中就記載了長安和洛陽許多知名的壁畫作品。著名畫家吳道子生平所畫的寺觀壁畫不計其數,以龍興寺、景云寺最為有名。但由于“會昌滅佛”事件,唐代遺存的壁畫作品并不多,如山西省五臺縣佛光寺東大殿前槽繪有橫幅《西方佛會圖》,畫風與敦煌石窟壁畫相似,顏色以朱砂、石綠、土黃為主,人物線條流暢飄逸,有吳道子“衣帶當風”之韻。
唐 毗沙門天王 山西五臺佛光寺
唐 鎮妖天神 山西五臺佛光寺
唐代厚葬之風盛行,尤其是皇親國戚及官僚貴族,他們修筑宏偉的墓室,放入豪華的陪葬品,希望逝者能夠過上生前一樣的生活。初唐墓室也有天井,一二品官員墓道中的天井最多 5 個,壁龕有的多達 10 個。盛唐時期,天井和壁龕逐漸減少。至晚唐時,流行豎井式墓道,天井和壁龕逐漸消失。
盛唐高等墓葬壁畫題材的主要類型及分布
唐 提壺持杯侍女圖 房陵公主墓出土
較為知名的唐代壁畫墓有永泰公主墓、章懷太子墓、懿德太子墓、韋泂墓等,唐墓壁畫一般先用黑色勾線,線條細膩,人物形象比例準確,然后填彩,再用紅、黃、藍、綠、赭、紫等顏色涂繪,有些壁畫還采用了瀝粉貼金的技法。
唐 野宴圖 陜西西安南里王村出土
唐景龍二年 攜嬰飼鳥侍女圖 韋浩墓出土
唐天寶元年 女吏圖 蒲城三合村唐墓出土
唐景云元年 侍女圖 唐節愍太子墓出土
唐永昌元年 舞女圖 李晦夫婦墓出土
唐 出行儀仗圖 浐灞生態區白楊寨墓地M 1373 出土
唐墓壁畫的內容也較為復雜,初唐至盛唐時期全墓壁畫統一,內容除了出行圖外還有游樂題材,中唐時期墓道壁畫減少,墓室壁畫主要為墓主人像和人物屏風畫,到了晚唐,人物形象更是少見,屏風畫也以云鶴、花鳥為主。
(未完待續)
圖片 | 杜廣磊等
排版 | 黃思琦
設計 | 尹莉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